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谈文论史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父,是李世民深入倚重的大舅子,也是关陇贵族在唐朝的代言人,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打从李渊晋阳起兵,长孙无忌便主动投军相从,一直跟随在李世民鞍前马后,出谋划策,玄武门之变力排众议,推动兵变,事成后,李世民信重有加,不惜高官厚禄,长孙无忌推辞不迭,被定为功臣第一,成为可以随时进入李世民卧室奏事的人。李承乾谋反被废太子位,另立晋王李治,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做他的太子太师,借重他的影响力巩固李治权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长孙无忌之死,在于他的位高权重,却又私欲膨胀,李治之立,唐太宗犹豫过,问长孙无忌说,论贤能不如立李恪,长孙无忌大力反对,李世民诛心的反问,难道因为他不是你外甥的缘故吗?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此事就搁下了,待到李治当皇帝,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受命辅政。(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所奏政事,李治无不依允。于是逐渐骄狂,营私结党纵情率性,大力铲除异己,连李唐宗室都不放过。

高宗当皇帝第四年653年,爆发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一宗疑云阵阵的疑案,被长孙无忌做成铁案,还借机扩大牵涉面,拔除眼中钉。该案把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都扯了进来,全部被杀,李家宗室沙场功臣李道宗也逃不出报复式的清洗,流放象州,逝世于路上,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因平时与长孙不和而被流放。李治为他们求情而不可得。这一仗,长孙无忌把李唐宗室几乎连根拔起,奠定了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局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时李治的后宫也风起云涌,朝廷与后宫之争无意中纠结在一起,王皇后先利用武媚娘斗倒萧淑妃,惊觉尾大不掉为时已晚,武媚娘得到李治欢心,打算立她为皇后,但王皇后出身贵族世家,舅父柳奭为中书令,是长孙无忌的臂膀,却因生不出儿子失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武媚娘为求上位,不惜与李治二人到长孙无忌府上拜访求支持,其母杨氏还亲自到长孙府上请求,都被长孙无忌拒绝。

在得到山东派系代表人物李勣徐茂功的支持下,李治深感再不果断,恐怕永远受制于舅父长孙无忌,于是乾纲独断,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拔掉关陇贵族在后宫的代言人,朝廷的长孙无忌一派开始变得被动,礼部尚书许敬宗和中书舍人李义府联手,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瑷图谋不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治得奏,也不讯问对质,马上把他们流放黔州,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直到七月,才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时为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从这里可以看出,拿掉长孙无忌是李治有意为之,为了收回权力,不然不会不问就流放,而长孙无忌之死,却应是武则天许敬宗因势利导而成。


南方鹏


我们知道,李唐的建立,与一个以军事起家的贵族集团分不开关系。这个军事贵族集团就是关陇集团。这个活跃西魏、北齐、隋、唐四代的政治集团,虽然在四个时期都被统治者们无情地打压,但真正终结它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人的联手。

长孙无忌为什么得死?很简单,因为他是高宗朝关陇集团的旗帜人物。

李治是在长孙无忌的襄助下登上皇位的。贞观时,太子李承乾、李泰相继倒台后,李世民心力憔悴,本来想立吴王李恪为储君,但在长孙无忌地多方周旋下,将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当然,长孙无忌并不是野心勃勃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做权臣,而唐高宗李治也不是一个懦弱得毫无是处的皇帝。

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长孙无忌代表的是为李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集团,他们是勋贵,同时也是大唐权力顶端的存在。唐太宗晚年遭受亲儿子造反、女儿私通和尚的种种丑事后,猜疑心愈重,诸臣之中,只信任长孙无忌。这种信任使得长孙无忌在李治登基以后大权在握。

作为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做了长达30年的宰相,是贞观旧臣里硕果仅存两人中的一个,影响力巨大。皇帝虽然是最高至尊,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够将这种权力毫无阻滞地运用。

为什么开国帝王大多都喜欢屠戮功臣?并不是他们嗜杀成性,而是为了自家江山的稳定。开国的这些老臣们天然自称一个集团,在开国君王活着的时候,他们的权势不足以对抗皇帝的权势,但是毫无根基的新皇登基后,他们就会形成皇帝乾纲独断的一股超级强大的阻力。

李治要杀长孙无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长孙无忌彻底铲除他身后的整个关陇集团,以至达到建立属于自己的朝廷。在权力的争夺中,没有亲情,也不分对象。

从废王皇后和杀萧淑妃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李治的打算。王皇后是什么身份?乃是五姓七宗出身,萧淑妃又是什么人?其是江南士族萧氏的代表。长孙无忌给李治安排的这两个后宫,就能看出来,其中政治利益的分割。即长孙无忌的打算是将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这自西魏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三大政治势力做一次完美的分割。

士族们以长孙无忌为首,牢牢掌控着朝政,制衡皇帝。这是自东晋以来门阀政治的延续,是历代帝王们一直想铲除的存在,杨坚当年想搞江南士族,却造成了江南的大叛乱,杨广想同时搞掉三个士族,最终却葬送了江山,李世民修《氏族志》想要淡化门阀的影响力,却没有取得什么好效果。

到了李治,他也依然有这样的打算。于是他掌握朝政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了回来,或许李治是真的喜欢武则天,但笔者认为这一步的动机,更多的是对门阀的一个试探,他迫切需要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棋子来打破三方势力之间的默契和平衡。于是武则天这个不属于任何门阀的女人,成为了最好的对象。

而聪明机智的武则天也没有让李治失望,两个人配合默契,在取得大唐开国功臣中硕果仅存的另外一位重臣李世绩的支持后,终于搞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武则天扶上了皇后的位置,彻底打破了长孙无忌营造多年的世族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

或许,在长孙无忌看来,氏族门阀是难以撼动的,唯有平衡各方势力才是稳固大唐统治的基础,但显然皇帝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局面。他需要自己的权威能够让所有人臣服,他也需要自己的号令能够没有任何阻滞。所以,在政治理念上,这对舅甥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李治练手武则天对朝堂发动了大清洗,但这种清洗,依然没能够彻底掌控整个朝廷,长孙无忌似乎已经放弃了权力,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只要长孙无忌还活着一天,关陇集团就依然能够活跃与朝堂,这是李治夫妻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武则天授意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而高宗李治不查不问,直接同意了。杀长孙无忌是一个好契机,而谋反也是一个很好的罪名,方便将关陇集团一网打尽。而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高宗李治主导全程,武则天作为亲密战友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正是这些事情,最终使得武则天的权威一步一步得以树立,最终到了能够与李治分庭抗礼的地步。



文话史


长孙无忌自唐高祖李渊起兵开始,便为李唐政权效力,李唐前期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舅,贵为皇亲国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但仅在治称帝10年后,却被逼自尽而亡。

一代天骄李世民,在立太子问题上一波三折,先立嫡长子李承乾,但承乾行事荒唐,因小人蛊惑谋反被废;想到自己兄弟骨肉相残,李世民又将自己最宠爱的次子李泰废除;怀有私心的长孙无忌一句‘’晋王仁孝‘’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

唐太宗时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派就握有大量实权,李治登位初期,长孙无忌以天子舅父、开国功臣、顾命大臣、首席宰相的特殊身份,压得李治抬不起头来,李治的圣谕没有他们的同意都无法执行;后来长孙无忌日渐跋扈,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特别是他刻意将“高阳公主谋反案”扩大化和严重化,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大肆打压政敌,最终赐死两个亲王、两个公主,杀死三个驸马,流放和幽禁众多亲王、郡王和县主等,他对皇权虽无觊觎之心,但有了专擅之实,让李治感到后怕。

652年,李世民死后三年,李治将自己的小情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娶为妃子,656年,武则天干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又野心勃勃当皇后。

将自己小妈收入怀中就已出格,二婚女竟然又想当皇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李治知道一旦提出,必会遭到朝臣的反对,所以他想曲线救国,先赏赐自己舅舅长孙无忌大量的财宝,许以重诺,以换取他的支持,但被长孙无忌严色拒绝。

长孙无忌如此坚决反对武则天做皇后,是私心和权力惹的祸。他已领教了武则天的手段和心雄,如果她了皇后,对李治将失去控制,大权将旁落。

长孙无忌暗中操纵褚遂良死磕武则天:“即便废掉王皇后也不让武则天做皇后。”

权力是杯美酒,越品越有味,权力是毒品,越吸越有瘾,随着唐高宗李治是上位时间增长,对于权力的占有欲越来越强烈,长孙无忌大权独揽,李治日趋难忍,武则天对皇后位置望眼欲穿,长孙无忌处处设绊,与自作对,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当成了夫妻二人眼中钉肉中刺。

长孙无忌低估了李治和武则天,他认为李治较软弱,没有从政经验,不敢处理亲舅舅,武则天不过女流之辈,根本不是他这个两朝元老的对手。

武则天以雷霆手段控制李治,废黜了太子李忠,立自己长子李贤为了东宫太子,母以子贵,武则天最终做了皇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忠以朋党之争诬陷长孙无忌,这正合李治的心意,只能任由李治处罚,李治也毫不手软,将他发配到偏远黔州。

武则天还不罢手,派李世绩、许敬宗、等人再审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一看这情况,干脆上吊自杀,这一年长孙无忌65岁,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叹息。

674年,唐高宗觉醒,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特许长孙无忌陪葬昭陵。


美丽青春您真痘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唐朝的开国功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李治的辅政大臣,当年是他力保李治的太子之位,他最看好的人最终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首先长孙无忌作为当朝宰相,又是外戚,他所在的文官集团在朝中势力太大,李治的命令没有他们的同意是执行不了的;在唐朝文官集团的权力不可小看,当年唐太宗就拿以魏征为首的山东派无法,处处忍让;不过长孙无忌也是为了李唐的天下负责,处处替李治着想,就是不想让他犯错,这样就难免会遭到李治的反感。


其次李治与长孙无忌最大的矛盾点还是武则天,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侍妾,李治立她为妃就已经有点出格,长孙无忌当时就是横加阻拦,如若再立她为后,那岂不让天下人笑话,长孙无忌当然不会同意,千分劝是万分拦,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武则天还是登上了后位,这也就决定了长孙无忌的下场。


长孙无忌低估了李治和武则天,他认为李治较软弱,有没有从政经验,处处离不开他这个舅舅,武则天也不过是一女流之辈,根本不是他这个两朝元老的对手,他也没有算到武则天是一个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随着唐高宗李治是年龄越来越大,对于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长孙无忌大权独揽,严重削弱了他的皇权,这使得李治渐渐的所不能容忍,武则天也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长孙无忌处处反对自己,与自己作对,必将成为自己谋夺帝位的最大障碍,必须要搬掉这个绊脚石。


李治要想除掉自己的舅舅,必须要有个合适的借口,不然会遭到天下人的唾骂,他在等待机会,只要谁沾上谋反的罪名,管你是否皇亲国戚,统统杀无赦。

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忠以朋党之争诬陷长孙无忌,这正合李治的心意,有了这顶大帽子,足以把长孙无忌打得软趴趴的,此时的长孙无忌已是越发的孤立,他也没有可依仗的靠山,只能任由李治处罚,李治也毫不手软,将他发配到偏远的贵州。


几个月后,长孙无忌受不了折磨,自缢而亡,终年63岁。


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似曾相识,一些强盛的人扶植起来的皇帝,他们最后都会反攻倒算,都是权力的欲望最终害了自己。


遗产君


长孙无忌在唐高宗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了。其实对于长孙无忌的下场,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已经有所预料了。长孙无忌自幼与唐太宗李世民相识,友谊深厚,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大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资历太老

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24功臣之首,可见其功劳之大,地位之高。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可是这要看对谁,对唐太宗,那是好事,对唐高宗,可就不见得了。加上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父,也是皇亲国戚,但是是外戚。所以到了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的资历就高的吓人了。因为唐太宗病逝的时候,任命他为唐高宗的辅政大臣,很多朝堂大事,唐高宗做出决定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他。

得罪唐高宗、武后

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24功臣之首,又是唐高宗的舅父;又是唐太宗任命的辅政大臣。因此很多事唐高宗都会询问他。因此长孙无忌的权利越来越大,谁与他不合,便想方设法除掉,一开始唐高宗也没什么,直到唐高宗想把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给长孙无忌暗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可是长孙无忌却装傻,装不懂。再后来唐高宗废除王皇后,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没有得到长孙无忌及其它辅政大臣的支持。因此长孙无忌就把唐高宗、武后一起得罪了。同时,也让唐高宗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利受损,自己一个皇帝想做什么事情,竟然被人阻挡了。让他的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现。因此唐高宗是不允许这种潜在威胁存在的。但是因为长孙无忌是舅父,他不能随便找个理由把他杀掉,因此要隐忍,找机会。

“机会到来”

在唐高宗册立武则天的这件事上,长孙无忌让唐高宗和武后都怀恨在心。唐高宗还好,因为父亲的原因,并没有表现的那么强烈。但武后是谁?能放过他么?于是,武后就开始叫人收罗证据,准备弄死他。恰巧这个时候,有人状告韦季方、李巢谋反,于是“顺藤摸瓜”,顺到了长孙无忌的头上,把他给贬了,在被审讯的时候,自杀。但是因为他的身份,唐高宗又不能不对天下有个交代,于是又复查平反。但是人都死了,平反有啥用。

长孙无忌就算不因为得罪唐高宗、武后,也会被唐高宗找其他的各种理由给除掉。因为他的功劳、他的地位、他的私心,已经影响到了唐高宗的权利。很多人说是因为武后谋害,又有人说是唐高宗无能,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个时期武后是顺从唐高宗的,唐高宗说了算的时期,而且唐高宗也算是一位有才略的帝王。


历史扛把子


李治并没有杀长孙无忌 废爵是要消除长孙无忌兵变进而废帝的隐患

《旧唐书 高宗本纪》记录很明确即便李治废了长孙无忌的爵位,依然给他一品的待遇:


戊戌,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带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依旧准一品供给。

这就是标准的强制退休。

以下是李治和长孙无忌不同政见的依据:

1、关于献书。李治认为献书并没有带来治理方略的建议,认为没有必要:


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

但长孙无忌认为虽然没有带来实用的治理方略,但献书是了解民情的渠道:


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从“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的词语来看,李治是一个事功价值观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想玩那些虚无的东西——无用的东西就干脆撤了。

长孙无忌认为,这是皇帝了解贵族想法的渠道,不能因为无用就废除了。

2、徇私枉法问题。李治认为在很多官司中存在徇私枉法问题:


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

长孙无忌认为徇私枉法是人的基本需求,无法断绝:


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

李治说要整顿司法秩序,禁止徇私枉法;长孙无忌以是人都有人情、欲望为由反对徇私枉法。

从贵族献书言路和徇私枉法中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争辩来看,李治是积极的务实主义,具有很强的事功观念,重视律法治理。这就是为什么李治能够击败西突厥、灭高句丽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李世民的贞观治理功劳。

长孙无忌为什么自杀

长孙无忌是因为牵涉韦季方、李巢一案而被李治免职。那么就需要看韦季方、李巢一案。

这事在《资治通鉴 卷200》有详细记录,《旧唐书 长孙无忌传》有部分记录:

洛阳人李奉节上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曹朋党谋反。从《资治通鉴》记录,可以得知:

1、当时李治和长孙无忌二人已经不再彼此信任:


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

2、长孙无忌谋反证据是韦季方的证词:


韩瑗尝语无忌云:「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自此无忌忧恐,渐为自安之计。后见长孙祥又出,韩瑗得罪,日夜与季方等谋反。』

证词中的梁王是指曾被封梁王的李世民第六个儿子蜀王李愔,生母为杨妃——李元吉的妻子。

梁王既废是指:李治即位元年,李愔和哥哥李恪牵涉到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废黜。

高履行,是高士廉的儿子。长孙无忌是高士廉的外甥。从辈分来说,李治和高履行就是表兄弟。高履行被贬是指659年显庆四年从益州都督府长史被贬官为永州刺史。

长孙祥,是长孙无忌的族侄,曾担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刑部尚书等职,后贬为常州刺史。

韩瑗得罪,是指657年韩瑗和柳奭被指和褚遂良谋反,而被禁止终身不得回长安。

3、得出长孙无忌谋反结论是许敬宗以逻辑推敲得出的:

褚遂良等曾经劝长孙无忌公推李愔为太子(不知道是指李承乾谋反事发之时,还是指公推李愔作为李治的帝位继承人),现李愔已经被废,这条路走不通了;

外甥高履行、侄子长孙祥、盟友褚遂良、盟友柳奭、盟友韩瑗等纷纷被贬,长孙无忌有了危机感。

许敬宗也没有欺骗李治,直接说长孙无忌谋反的结论是自己的推敲:


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


臣参验辞状,咸相符合,请收捕准法。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许敬宗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就下了长孙无忌谋反的定论。但在古代,所有的罪名都可以要证据,只有谋反罪是不需要证据——环境证供存在、逻辑合理,罪名就成立。

如果要等到谋反行为的发生,那就是玄武门之变或者陈桥兵变的故事了。

许敬宗说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长孙无忌是当年玄武门之变主力谋划人,有谋反经验;长孙无忌30年宰相,有谋反废立的声望和基础;

一旦长孙无忌得知韦季方自杀不遂,很有可能发动兵变,处置迫在眉睫。

许敬宗还用汉文帝依法处死有拥立之功的舅舅薄昭、备受信任的宇文化及反杀隋炀帝的事例来劝说李治立马处置长孙无忌。


综述

李治并无杀长孙无忌之心,即便许敬宗用汉文帝杀舅舅薄昭来劝说,也没有同意。至于长孙无忌是被袁公瑜逼杀,还是在事实俱在面前自杀,真相难以得知。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

李治和长孙无忌在治国措施上存在严重的价值观对立。李治是积极的务实主义者,追求事功价值。已经是老人的长孙无忌自然无法跟上李治的思想。在这方面,许敬宗、李义府和李治有更多的共同思想。与其说许敬宗、李义府是武则天党羽,不说说许敬宗、李义府是李治自己扶持的势力。

李治废除长孙无忌爵位,是消除长孙无忌兵变的隐患,并无杀他之心。以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很难否认长孙无忌没有废李治、另立新帝的可能。

长孙无忌谋反一案,是许敬宗根据韦季方口供推敲定案。从史书对许敬宗言行的记录来看,许敬宗只是依据当时的环境证供进行客观推理,并非主观诬陷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杀,究竟是被逼杀,还是自知失败为保留自尊自杀,已经无从得知。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李治,但李治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和事功心。积极进取、一心想要创立自己功业的新主和暮气的老功臣之间的矛盾。

长孙无忌等的被废,显示了李治和辅佐大臣之间的政见和价值观的分歧。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唐高宗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其实涉及封建王朝永恒不变的一个话题,皇权专制!

说起唐高宗李治,总感觉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但实则不然,李治虽不及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文韬武略,但也绝不是一个庸主。恰恰相反的相反的是,在李治手中,唐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巅峰,更是完成了李世民没有完成的目标:消灭高句丽!


至于有人说由于李治的无能才导致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干政,其实也并不是这么回事。武则天真正开始掌控朝政其实已经是李治晚年了,而且是因为李治身体不好,并不是因为李治无能。

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开头的问题,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身份可不简单。李世民长孙皇后,正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换句话说,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如果仅仅以为长孙无忌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戚,那就大错特错了。长孙无忌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谋划者,李世民能登基,长孙无忌当是首功。



按理来说,长孙无忌既是李治的舅舅,也是李世民的功勋之臣,更没有造反,李治没有什么理由要杀长孙无忌。

但是,长孙无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关陇集团的领袖,正是这个身份要了他的命。

关陇集团,形成于西魏宇文泰年间。宇文泰建立府兵制,设立8位柱国大将军,每位柱国大将军辖2个开府大将军(实际上,8位柱国大将军中只有6位开府,宇文泰自己和西魏皇族元欣没有开府)。

这8位柱国大将军和12个开府大将军构成了关陇集团的核心,之后的北周、隋、唐三朝的建立者均出自这个集团。比如说北魏的实际建立者就是宇文泰和他的侄子宇文护;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12开封大将军之一杨忠的儿子;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则是8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

可以说,北周、隋、唐三个朝代的更替,只不过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利更迭。

但是,权力都是自私的,掌握至高权力的那一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依靠其他关陇贵族的同时也会想尽办法打压他们。毕竟这些关垄贵族都有相当的实力,会威胁到皇权。

比如说宇文家族掌权之后,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便被宇文护干掉;杨家掌权之后,开始对李氏一族开始防范;等到李家掌权之后,是时候清理剩下的关陇集团的成员。

到了李治的时代,长孙无忌凭借着外戚和开国功臣的身份,已经成为关陇贵族集团的领袖人物。此外,另外一个宰相级别的大臣褚遂良虽然不是出自老关陇集团,但和关陇集团关系非常好,算是半个关陇集团的成员。

可以说,关陇贵族集团已经成为朝堂上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远超另外一股势力山东集团(代表人物徐世绩、程知节),这让李治很忌惮。

其实不论是关陇集团还是山东集团,李治都很忌惮,但是山东集团根基尚且,实力远不如关陇集团,所以李治选择了联合山东集团去对付关陇集团。

而这个契机便是“废王立武”。李治的“废王立武”,其实有政治考量的,王皇后出自关陇集团(王皇后的曾祖父是西魏名将王思政),李治要废王立武,实际上就是要清理关陇集团了。

最终,在李治和山东集团的合力打击之下,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遭遇溃败,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褚遂良被一贬再贬!


小镇月明


他是唐朝的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位列第一,是宰相,还是顾命大臣。这还没有完,他的妹妹是皇后,而他的外甥更是新皇帝,但就这样一个牛哄哄的大佬,最后却败在了一个女人手中,下场最为凄惨,令人感叹不已。

他就是长孙无忌,他是唐太宗的心腹忠臣,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首功,并且在立储之争时支持唐高宗李治,后被任为顾命大臣。可以说这个长孙无忌在高宗时期,即有拥立之功,又是皇帝的亲舅舅,还是顾命大臣,这样一个牛哄哄的人物,又有谁能够将其打败呢?

但还真有一个人,还有是一个女人,将其打败了。她就是武则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死后,李治就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收入后宫。武则天是个狠人,先后斗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她在李治耳边吹吹枕头风,想要当大唐的皇后,她一个二婚女竟然要当皇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唐高宗李治知道一旦他提出来,必然会遭到朝臣的反对,为了保证自己的提议能够顺利通过,他就找来了自己舅舅长孙无忌,赏赐大量的财宝,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且武则天的家人以及狗腿子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后来,李治还是在朝堂上提出了改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但李治最终还是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

事后,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就指使自己的狗腿子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昏庸的唐高宗李治信以为真,竟然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后来,许敬宗又逼迫长孙无忌自尽。在长孙无忌死后,他的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惨不忍睹。

长孙无忌这样一个朝廷重臣,最后就这样彻底地败在了武则天的手下。最毒不过妇人心,千万不要惹女人呀!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唐高宗李治在众人的眼中是一个庸庸碌碌,不知所谓的皇帝,他将老爹李世民交给他的江山拱手让给了武则天,但是真正的李治真的如此吗?


李治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是当年太宗皇帝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大臣,但是李治作为一代帝王,必然是希望权力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大臣却独揽朝纲,打击异己,将王权置于何处?


这明显就是送命的举措!


为什么李治总是能和武则天站在同一阵营,而不是选择和舅舅长孙无忌站在同一阵营?道理很简单,李治想要彻底收回自己的权力,必然要寻求自己的政治盟友,而武昭仪作为高宗李治的妃子,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政治盟友。


从唐初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就可以看得出来,长孙无忌根本没有把高宗皇帝李治放在眼中,在他心目中,这李治不过是个小孩子,做一位仁义之君还行,玩官场政治,简直就是玩火自焚。可能长孙无忌不会想到,李治的背后有武则天这等擅长政治阴谋的女人,还有开国元勋李勣在暗中悄悄掣肘。


高宗皇帝曾屡次想要立武后为皇后,但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坚决反对,因为这件事情,李治还带着武昭仪专门跑了一趟,特地去长孙无忌的家里面征求意见,李治旁征博引的暗示自己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可是人家长孙无忌就是装傻,就是不搭理这个事情。


为了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还专门召来四大臣商量,已经给足了长孙无忌的面子,可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一伙人,不但不领情,反而咄咄逼人,直接往枪口上撞。为此,褚遂良还以辞官为由威胁李治,李治想要修理一下冒犯他的褚遂良,长孙无忌便拿出了太宗辅政大臣的身份来威胁李治。


权臣一旦对帝王有了威胁,进而让皇帝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危险的时候,那么他的死期就不远了。


长孙无忌如此的权势滔天,岂能不让李治忌惮,史书上说长孙无忌是死于武则天之手,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在高宗初年,真正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李治的手中,长孙无忌的死必然和李治有着强烈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当时的武后提拔了许敬宗进入宰相队伍中,为的就是和长孙无忌相互掣肘,许敬宗说长孙无忌企图谋反,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皇帝看都没有看长孙无忌的供词,就吩咐将长孙无忌扔进大牢了。


接下来,李治戏剧性的表演就变得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许敬宗想要扳倒长孙无忌,但是恰恰这正是李治所想的,所以李治剥夺了长孙无忌的官爵,还下令将长孙无忌流放到了黔州,过了一段时间,许敬宗又来告长孙无忌的罪状,再次审讯长孙无忌,居然逼他自缢了。


难道这一切都许敬宗所为?难道没有李治的背后指使,长孙无忌作为自己的舅舅,在被诬陷谋反的时候,李治居然都不想查看一下供状,这其中的玄机或许大家已经都明白了。


真正想要让长孙无忌死的那个是正是高宗皇帝李治。


长孙无忌的死和李治有着莫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长孙无忌的相权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李治的皇权,并且三番两次的和李治的皇权相抗衡,这结局,或许不属于意料之外吧?


历史总探长


长孙无忌自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开始,便为李唐政权效力,一直追随秦王李世民,曾立下汗马功劳,更是贵为皇亲国戚,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之高。可惜,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是在高宗默许的情况下被逼自尽了。

↑长孙无忌

唐太宗去世时,曾选定了两位心腹大臣辅政太子李治,一位便是长孙无忌,另一位是褚遂良。在高宗继位之初,也是对长孙无忌十分尊敬,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然而,随着武媚娘的入宫,长孙无忌开始成为了眼中钉。

武媚娘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因与太子李治暗生情愫,最终又入高宗后宫。当时高宗一直想要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媚娘为正宫皇后。然而,王皇后并无任何过错,所以褚遂良、长孙无忌都表示反对,其中尤以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

↑影视剧中的高宗与武媚娘

结果,高宗还是没有听两位股肱之臣的意见,执意废黜了王皇后,令立武武媚娘正宫皇后。高宗身体羸弱,便常让皇后帮助处理政事,结果武媚娘的权势越来越重,甚至得以同高宗并称“二圣”。当然,逼死长孙无忌时,这位日后的女皇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势。

既然成了眼中钉,被拔掉自然是早晚的事。到显庆四年(659年)时,许敬宗暗中命人诬告监察御史李巢和长孙无忌谋反。结果,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要知道,许敬宗原本就是拥戴武皇后的人,所以在审理后继续诬告长孙无忌,称其确实有谋反苗头。不仅如此,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还拿历史上汉文帝杀舅舅的事儿来怂恿高宗对长孙无忌下手。

↑许敬宗

最终,长孙无忌被贬官流放到岭南。不过,长孙无忌被流放后,高宗李治还是觉得有于心不忍,并且觉得自己舅舅可能是被冤枉的。于是,他又让李绩、许敬宗复审此案。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便命袁公瑜到长孙无忌处进行“审理”,直接逼迫长孙无忌自尽。

就这样,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遭人陷害至死,事件的操纵者为许敬宗,执行者为袁公瑜,幕后主使为武则天,默许者为唐高宗。说白了,一代贤臣就是被人给逼死了。到上元元年(674年)时,唐高宗觉醒,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特许长孙无忌陪葬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