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姜五皇廟的美麗傳說

後姜五皇廟的美麗傳說

一個寺廟的誕生,往往伴隨著朝代的歷史變更。

在高新區韓集鄉後姜村,曾有過這樣一座明代廟宇——後姜五皇廟。後姜五皇廟在當地稱為真武廟,原址位於高新區韓集鄉後姜村東北,吳窵村東南,緊鄰原村圍牆。五皇廟始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祀真武大帝(太上老君,一說玉皇大帝,村民稱真武老爺)、碧霞元君(一說泰山聖母、泰山奶奶,村民稱真武奶奶)、王靈官(道教中的護法神)。


歷史久遠,底蘊厚重

五皇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據《茌平縣誌》顯示,該廟始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至民國時僅留廟基0.1畝,廟田0.8畝,由一道士主持管理。據記載,古時五皇廟香火旺盛,信徒接踵而至,許願還願者絡繹不絕。

《茌平縣誌》記載:“直至民國十三年革命,為打倒迷信,計燒其教壇毀其法衣……而道教自此絕矣”。而後社會動盪,戰亂頻繁,五皇廟缺少修繕維護,逐漸荒廢。村中老人回憶,“上世紀40年代廟都很破舊了,也沒人管,土牆都塌了。”破敗不堪,低矮的土築圍牆充滿裂縫搖搖欲墜是村裡老人對於五皇廟的第一印象。

新中國成立後,廟內供奉的神像被從殿內抬出,棄放於院中,在風化、雨水等作用下損毀,廟門外的上馬石、石碑等物被運走打碎鋪路。之後,五皇廟被完全拆除,土地歸村莊公有。


構造獨特,功能多元

五皇廟完全拆除時,規模為佔地面積約400平米的長方形院落,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14米,約等於現後姜村所規劃的1.4個居民院落的大小。五皇廟院落只有一扇朝西開的廟門,為道教風格的磚制拱券門,高約2.2米,寬約1.5米,門檻高於地面,內外分有石階數級。

上世紀40年代起,廟門已不存。廟門外有上馬石、拴馬石,廟門北側置一贔屓,上有石碑,石碑頂部有石冠,石冠刻有花紋,總高約2.5米,碑文經歲月侵蝕不可辨認。

進入院內,有神殿三間,分祀真武大帝、碧霞元君、王靈官,真武大帝殿為主殿,無偏殿,碧霞元君殿、王靈官殿為側殿,同無偏殿。神殿為青磚青瓦,頂由木柱支撐,殿前有石階,神像為彩繪泥胎,高約2米。院內植柏樹三棵,安一銅鐘,銅鐘約有一人高,直徑1.5米左右,木架支撐,下有石臺,發聲宏亮悠揚。

五皇廟地面為碎石面和泥土裸露面混合,後缺少管理,院內多雜草。在道教傳統中,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同村民口述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佐證以上場景還原的真實性。

這樣一座寺廟,在不同的年代,承擔著多元的功能:古代,祈求神靈,民間信仰需要,也可作為家族祭祀場所;又因其北距官道不遠,來往客商來此歇腳,短暫作為村公所,還曾短暫作為學校,又稱“洋學堂”;抗日戰爭時期,五皇廟為地下黨組織提供隱蔽場所。


頗多傳說,流傳民間

在後姜村,記者偶遇了幾位老人,他們分別是97歲的賈西洪、87歲的張洪義、72歲的張振儉、60歲的張長友。在和幾位老人的交談中,記者發現,關於五皇廟還有不少有趣的傳說:

——相傳五皇廟始建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附近的石海子村有一酒坊,自五皇廟開工後,所存酒之壇總不翼而飛,在五皇廟前出現,為工人解渴消暑之用,五皇廟修建完後,石海子村的酒坊也再沒有丟過酒。

——院內三棵柏樹分別代表廟內三位神靈,夜間顯靈,坐於樹下。

——相傳真武奶奶(送子娘娘)尤其靈驗,有求子者,從塑像上輕掃泥土入碗,用水沖服,一年後產下一男嬰,從此香火更盛。


一些猜測,引人思考

有村民猜測,原寺廟規模或更大。因為明朝崇敬道教之風極盛,明太祖朱元璋繼位後不久,就加封道教人物;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對隨後200餘年的信道之風影響深遠。清代滿州貴族興起於關外,入關之前已信奉藏傳佛教,入關後重視利用儒學治國,對道教雖不及明朝那樣尊崇,但為籠絡漢人,對道教仍予以保護和重視。五皇廟前有上馬石、石碑等物,或時有州府地方官員主持祭拜,鼎盛規模恐遠不止民國時期所記錄的0.1畝廟基與0.8畝廟田。

寺廟與村東土龍崗之間存在某種聯繫。明朝時期,應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為真武大帝加封號,在全國影響極大,民間傳說他是盤古之子,為龍身。後姜村東曾有一片亂崗,年長村民稱其為“土龍崗”,二者或有關聯。

到底是真武奶奶,還是送子娘娘?在民間傳說中,真武奶奶(泰山奶奶)同送子娘娘不是一個人物。且村民回憶,該女性神靈塑像懷抱小孩,真武奶奶中極少出現這類形象,多出現於送子娘娘。兩者同為道教神話人物,真武奶奶一說應為後人修繕時或村中訛傳。

叫五皇廟,還是玉皇廟?《茌平縣誌》記載:“真武,水神也……但俗塑其像為披髮仗劍狀……此廟茌邑獨多,散見於各鄉鎮者達二十一所之多。”年長村民回憶,廟內所祀主殿塑像形象頭戴流蘇冠,更似玉皇大帝,非“披髮仗劍”。且歷史上與民間少有“五皇廟”之說,“五”與“玉”一字之差,史書中出現錯誤也不罕見。《茌平縣誌》記載玉皇廟:“茌邑計有五座,分立各鄉鎮焉”。玉皇廟數量較少,應與後姜五皇廟傳說的香火旺盛切合,而真武廟於茌平縣境內有21所,幾乎每個村莊都有。

凡所種種,俱為傳說。現如今,雖再也不見廟宇曾經的鼎盛輝煌,但它散發出的迷人風采依然令人神往。

聊城日報記者 王培源 通訊員 石 倩 趙 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