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以胖為美,那麼唐朝人吃什麼呢?有哪些依據?

蕭曉四姑娘


平日裡,唐朝人和我們現在差不我,無非是粗茶淡飯小米粥,逢年過節加頓肉!不過,唐朝在吃上面,也的確是有一些冷知識,看看你知道幾個?

1、在唐朝,有一把劍,威力無比,它征服的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它也不是用在打鬥中,而是用在餐桌上,它是一道菜,叫“蜜擁劍”。唐朝的人一直有用糖漿、蜂蜜來醃製和保存螃蟹的傳統,而唐朝的江南人吃螃蟹則通常選一種“擁劍似蟹而小,一螯偏大”的蟹,把螃蟹搗成糊糊,用蜜漬了,製成“蜜擁劍”。

2、嶺南是沒有螃蟹的,但這並不妨礙唐朝的嶺南人尋找美食。他們會找來那種剛生下來,身體通紅,還沒睜眼的小老鼠,然後用蜜來喂,這當然不是浪費,而是在培養自己的菜。喂上幾天,它們就可以作為一道菜了。上菜的時候,把這種小老鼠的尾巴釘在板子上,小老鼠發出唧唧的叫聲。吃貨們用筷子夾起,口齒之中,咯吱咯吱作響,所以這種菜叫蜜唧。

3、唐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食蛙的記載,比如《南楚新聞》載“百越人好食蝦蟆”。著名的《韋巨源食單》裡有一道菜叫“雪嬰兒”,也叫“治蛙豆莢貼”,主料就是青蛙。而把吃蛙吃出意境的則屬桂林人,《雲仙雜記》載“桂林風俗,日日食蛙”,他們那裡有一道“抱芋羹”,就是宴會的上等美味。做法是先在鍋內燒水,投入小芋頭,到水沸,湯料中發出水泡的時候,把活青蛙扔進去,實驗證明在熱水裡青蛙是不會跳出來,而會雙腳緊抱小芋頭而熟。青蛙逢高溫,撐開。有時候不用芋頭,用筍也可以,上席時,青蛙尚能執筍,“瞪目張口”。

4、日本人是最喜歡吃生魚片的,而早在唐朝,我們中國人就開始吃生魚片了,那個時候吃生魚片的吃法叫“膾”。唐朝人不管是什麼樣的魚都喜歡切成薄片蘸著蔥蒜吃。而對於魚膾的處理也是很講究的,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鱠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鯽魚並鱠手刀子。”史書裡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鱠高手的記載,市面上還有專門講授做魚膾的《砍鱠書》,書裡詳細講解了砧板的選擇和使用、原料的選取、刀具的運用、佐料及烹製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鱠書》裡還詳細列舉了做魚膾的刀法,每一種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千丈線”等等。

5、在唐朝,什麼魚都可以吃,唯獨鯉魚不能吃。如果捕魚人捕到鯉魚,就必須要立刻放生,如果進行買賣的話,買鯉魚的人可能要杖責六十!“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鯉”、“李”同音,唐朝的統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為避皇帝諱,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鯉魚的規定了。不過即便政府規定這麼嚴格的政策,但是依舊阻擋不了那些“吃貨”的心,畢竟自古以來,中國人民都是比較好吃的。而鯉魚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嚴苛,他們也依舊會偷偷的吃鯉魚!

6、由於魚膾對保鮮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聰明的唐朝人發明了乾魚鱠的做法。據《大業拾遺記》裡記載“ 當五六月盛熱之日,於海取得鮸魚。……即於海船之上作鱠。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縷切。隨成隨曬,三四日,須極幹,以新白瓷瓶,未經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風入,經五六十日,不異新者。取啖之時,並出乾鱠,以布裹,大甕盛水漬之,三刻久出,帶布瀝卻水,則皦然。散置盤上,如新鱠無別。”就是把鮮魚一捕撈上來立刻就切成魚片,當時就曬到極幹,放在白瓷瓶裡用泥密封,放二個月左右。想吃的時候拿出幹鱠用布裹上,放水裡泡發,就跟鮮魚片一樣可口。

7、唐朝的主食結構已經和我們現在比較接近了,主要是面和米。唐朝有一種麵食叫古樓子,《唐語林》裡就記載了寫這種麵食的做法。用羊肉一斤,一層層裹在大胡餅當中,隔層放花椒和豆豉,用酥油塗抹,“入爐迫之”,等肉熟了就可以吃了。而不想吃麵食的,可以吃胡麻飯或烏米飯。胡麻飯是用芝麻做的飯,在唐朝就很流行。“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神棗胡麻能飯客,桃花流水蔭通津”、“渴興石榴羹,飢愜胡麻飯”……很多詩句裡都寫過胡麻也就是芝麻做成的飯,貌似很常吃。而烏米飯則是一種養生飯,又叫青精飯,是使用烏飯樹葉的汁浸黑稻米,然後蒸熟了吃的。“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又好吃又好看。

8、吃飽喝足了,就要飲茶了。對於茶葉,唐朝的人已經上升到酷愛的地步了,“窮日盡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唐朝人喝茶跟我們現在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首先唐朝人不是泡茶,而是煮茶,在煮的時候不僅要往茶葉裡放一些姜,還要放一些鹽、蘇椒,有些地方還會放桂皮,如果再放幾個雞蛋,是不是就可以在煮茶的時候連茶葉蛋也一起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