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你家乡特产,看看能不能找到老乡?

新大风歌


本人来自江苏连云港,靠近山东边界,生活习性和山东有点像。

家长美食首先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煎饼,从小吃煎饼长大,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味道,但是也是纯种的五谷杂粮,如今机器煎饼盛行,人工制作的越来越少,小气候最喜欢的就是煎饼卷大葱,再加点虾皮,老话说的好,煎饼卷大葱,越吃越有。最著名的是小鱼煎饼,脆而不腻,连云港当地特色。

连云港的梭子蟹也是非常好吃的,他只能说这些呢,也叫它白蟹,跟当地的都是虾,绝对是齐名的,而且它的解了肉是非常多的,肉体呢,基本都是白色,而且肉质十分的细嫩,味道极其鲜美,尤其是像这种两钳状的,蟹足的肉呢更是带着这种甘甜的味道,而且蟹黄十分的肥,味道非常的香,而且做法也是那么多,如果是清蒸的,咱们可以加上一种蘸料,然后再使用,非常的好吃,如果想做这种麻辣的口味重的朋友呢,吃这种麻辣或者是酱炒的也是非常不错的,可惜的事社会发展快,海边污染我越来越严重,海边到处是垃圾,商业也越来越重,想到这就心痛。

还有就是生蚝,别名我们当地称之海蛎子,这边做法也简单,水煮,就行,肉之鲜美,价格低廉,饭店可能贵点,我们当地人买10元4斤左右,物美价廉之首选。每次我们吃就是满满一盆。

说起海边当然少不了大虾,还有一些鱿鱼,带鱼等等一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嘛。

还有就是豆制凉粉用各种豆类制成,有绿豆粉、豌豆粉、小豆粉、蚕豆粉,各有特色。外加佐料香油、酱油、醋、蒜糊、椒酱,吃起来爽口,酸香咸辣各味俱全,随意添加。营养丰富,夏季有消暑的作用。冬季油炕粉,别有风味,为苏北特产。连云港的凉粉不仅能做小吃,还能当菜来炒,煎凉粉就是连云港一道特别有名气的菜。连云港板浦凉粉最为出名。

还有许多不一一介绍,喜欢的关注,点个赞,谢谢各位。







达达根据地


家乡特产,我的家乡的特产就是蕨菜。

它就生长在我们家乡的大山里,但并不是所有山里有蕨菜,不是的,蕨菜的生长环境是在比较陡峭的高山的阴面,还是在半山腰。要么就是在丛林深处的沙棘丛里,特此不好找。想要吃它,也是困难重重。

就算如此不容易,也挡不住人们吃它的决心,因为它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蕨菜采摘期是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几到五月十几,过了这个时间它就长过了,能吃的嫩也长成大叶子就不能吃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到端午前后,约上三五好友,早上五点起床,背上点儿干粮,徒步翻山跃岭去打蕨菜,我们哪儿方言把采摘叫打。跑的快的,眼尖手快的人就打的多,到中午能打二十几斤呢。中午了,打蕨菜的人陆续都满载而归,有说有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人打的蕨菜多,就把一部分卖掉,一斤一块五,也能买几十块钱。剩下的拿回家吃。我是都拿回家,妈妈就整成一把一把的,长的一把,短的一把,都放开水锅里煮了,再用冷水冲一下,放院子里凉衣绳上凉晒,再给我们拌一大盆,就用胡麻油炒点儿葱花,再撒点儿盐还有加点儿辣椒油。那个香呀!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三姐弟你争我抢的一会儿就吃完了。

蕨菜有三种吃法,一是新鲜的蕨菜煮了凉拌吃。而且不用多少调料,就油,盐,辣椒油,再加点儿葱花就完美了。

二是煮了凉晒干,成干蕨菜,这样便于存储,想啥时候吃了就拿出来用开水泡开,再凉拌,或炒肉,味道跟新鲜蕨菜一样,口感变得柔韧有嚼劲儿了,更香了。

三是新鲜蕨菜被工厂收购去加工成袋装新鲜的蕨菜,一般有麻辣味的和五香味的,买回来就能吃。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尝尝。











晴空1169885474454


我来说两个,大头晃和山麻楂,大概只有我们胶东地区的老乡知道这个东西。


大头晃---多生长在山上的柞树上,每年一到季节好多人都拿着手电或带着头灯上山抓,前几年都能卖到100多一斤,很多人看完应该不敢下口,但是油炸完之后真的只有吃过的才知道它的美味。


山麻楂---这个知道的应该多一些,每年春夏之际,我们这家家户户都会采一些存起来慢慢吃,最好的吃法就是和韭菜、肉一起包包子、包饺子,味道很好。


黑先生日记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农村人,童年的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得小时候养蚕的季节,也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桑树成片都是,桑果子随便吃个饱,摘一大把一颗接一颗直到吃的手上嘴上乌紫乌紫的,一到5月份,槐花开的正茂,香气四溢,吃到嘴里甜甜的,每次爬完树回家都要挨顿打,小时候的回忆太多太多,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好多东西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实在下不下去了,考核中,希望大家给个赞吧,祝大家2019一切顺顺利利,日子越来越好









粉面小哥王者秀儿


看到这个提问,整个人顿时安静了下来,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儿时。现在物质生活条件真的比以前好太多,可能是选择太多了,总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

1.发糕。那时候父母还是在家务农,我们在上中小学,收入不高,吃的种类也不多。一到了冬季,闲下来了就想着法子给我们做些特色吃的。印象中是糯米磨成粉调和,放糖花生杏仁,放入农村的土灶大锅里蒸,然后切成块,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拿几块吃。后来父母工作忙了,我们也陆续住校读书、出去工作,此后就再也没有吃过了。

2.糯米糖。现在这个还有,只是已经本地已经不再有人自己做了,一个是现在物质条件上去了,吃的少,另一个是做起来很复杂,年轻人已经没多少人会做这个了。同发糕一样,也是小的时候才吃到自家做的,大概是谷物熬成麦芽,然后在锅里煎出粘稠的糖水,把已经炒熟的小米和在一起,其中可加入花生、杏仁等,充分混合后压实,待凝固后切块。跟儿时的比起来,感觉总没有那么香,以至于记忆中很难回忆做法了,只记得味道。


其实,还有豆耙、茶饼、酥糖、麦芽糖、炸米果等,我们这个年纪虽然还没到回忆过往人生生活的年纪,但恰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见证了人口增长的高峰,经济的最快增速,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很多,只能回味。


一猿媒体


我是黑龙江人,毕业后在哈尔滨工作至今1️⃣1️⃣年,这里特色美食小吃特别多,都很好吃,而且不贵,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哈尔滨特产红肠,虽是当地特产,但是有几百种牌子的红肠,味道味道略微不同,我要和大家说的是最火的,也是销售方法最特别的,百年老店,商委红肠,位于哈尔滨道外区,这个点有一百多年了,并且哈尔滨只有一家,独一无二,其他品牌店卖的好都开连锁,甚至把连锁店开到周边很多城市,这家店很例外,没有连锁店,仅此一家,并且火爆到每天天不亮就排队购买,大队排的好长,等待开业,冬夏一样,去年冬天快过年了,我想买一些送人,结果去到那一看傻眼了,至少排了三五百人,而且他们家的东西都限量,每人最多能买多少,每到中午就卖完了,关门了,大家都很好奇这家店老板为啥不开全天,多卖呢,并且包装简单,没有精制盒子,但味道确实好,红肠有瘦肉肥肉乡间的,还有纯瘦肉的,吃到嘴里那种香味让人回味无穷,丸子也特别好吃,还可以煲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提醒大家,到了哈尔滨一定要品尝正宗地地道道的哈尔滨红肠哦👍








杜金红11


土话叫油粑粑,里面包酸菜或者辣椒。一直以来的挚爱,每次吃一碗米粉的时候,都要带上一块钱的油粑粑,跟老板说,多放点汤,泡着油粑粑吃,简直了。那味道。初中高中的时候校门口就有很多人小店卖米粉?一般是年轻人卖粉,老人家炸油粑粑。合作愉快一起赚钱。毕业很多年了,甚是怀念,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都要先吃一碗粉,再来一块钱的油粑粑。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小时候油粑粑一毛钱一个,现在已经一块钱三个了,得买两块钱的才能够泡,好想吃呀。





7DYY


特产不只一个,只说一个就是腊肉!😜

我出生在江西宜春,是座美丽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十八岁就出来了,家乡的菜我念念不忘:五香香肠,皮蛋,腊肉,炒土杂粉,霉豆腐(放茶油浸的),熏鱼,烤麻子,艾叶芭里,糖醋籽姜,各种辣椒菜,……。

以前,过年都是自己动手做小吃,爸妈带着做,做了才有吃,记得那时天冷了,一家人围着火盆做蛋饺,边做边聊,其乐融融。连认为复杂工艺,需要掌握火候难度较高的花生糖、芝麻糖、炒冻米糖都自己做,虽然没有丰城冻米糖那么脆,但最开心就是爸妈说来做吃的,又能玩又可以吃,还可以拿去和其他孩子交换。

一下晃去了几十年,爸妈都背驼眼花,真想陪着他们,继续找回这样时光,我做他们陪,陪他们聊天,就像小时候他们带我们那样。




莉波游C美食


我的老家来自湖南新化

我老家的美食有很多简单介绍几种

油在粑粑,这个只要是新化人都吃过的,大街小巷都有卖,是用油炸的,应该是面粉做的的,再加上我们这边的豆子

向东街的牛肉面,这个基本上每次回来都要吃的

麻辣豆腐,外出必带零食之一

豆腐乳,我们这边的豆腐乳是用豆腐发霉后放上辣椒粉,盐,生姜拌好放罐子里密封一段时间就可以吃

三合汤,这是我们新化的特色菜之一,家乡的味道

红薯糖跟米糖,小时候每次都很期待卖糖的喊打糖吃咯,打糖吃咯

杯子糕,是用大米为原料做的,应该是用杯子为定型器具,所以我们都叫杯子糕

其实美食还有很多说到这些,老乡们应该有共鸣吧





艳艳食客


我的老家河南安阳内黄

要说念念不忘的还真有几种

灌肠、马蹄烧饼、羊杂汤、卷凉皮

灌肠有烧灌肠,煎灌肠,做法有区别,口感也不同。

烧灌肠煮熟后直接切片趁热吃,放入蒜汁,口感比较软嫩。

煎灌肠切片放在煎盘上煎至两面焦香,看上去很有食欲。

个人非常喜欢吃煎灌肠,外焦里嫩,香儿不腻,特别是肠头那部分,越嚼越香!每次回家下车后第一时间来一碗,感受一下久违的美味。

马蹄烧饼,感觉井店做的最好吃,一边厚一边薄,一边焦一边软,一个烧饼两种口感,面香味非常足,配上一碗杂碎汤,那感觉简直了!

卷凉皮,也很好吃,薄薄的面皮刷上麻酱,辣椒油,撒上黄瓜丝,豆芽,油炸花生米,再一卷,一口咬下,嗯嗯嗯,词穷了,好吃好吃啊

当然还有很多老家味道,这几个是非常想念和难忘的,内黄老乡是不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