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提问达人魔力侠


如果要问《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我的理解,它不算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人物多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主要靠诉诸武力来解决问题,有详细的武打场面描写。《水浒传》满足了第二、第三个条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确是主要靠诉诸武力,而且书中也有比较详细的武打场面描写。却没有满足第一个条件,《水浒传》的人物多数不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反倒是很多穷凶极恶、残忍嗜杀之人。

为什么说《水浒传》的人物多数不是侠义行为的豪侠之人,反倒是很多穷凶极恶、残忍嗜杀之人呢?

《水浒传》梁山108名好汉,真正行侠仗义的,充其量也只有鲁智深一人而已,至于武松、晁盖、孙二娘、宋江等人都算不上行侠仗义的豪侠之人。鲁智深虽然冲动、胡闹,但大体上,他的行为是符合行侠仗义这个标准的。

武松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是为亲哥哥武大郎报仇,在十字坡酒店制服孙二娘是为了自保,醉打蒋门神是充当了施恩这个黑恶势力的打手,血溅鸳鸯楼则更多的是泄私愤的滥杀行为,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正儿八经的行侠仗义的行为。而且武松嗜酒如命,动辄蛮不讲理诉诸武力,哪里有半点侠义的风范呢?

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也并不是行侠仗义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不义之财”不取白不取,不取则有违天道。更大程度来说,他们劫取生辰纲是为自己打算,和打家劫舍的强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的作为,名义上是把王伦的“打家劫舍”升级为“劫富济贫”,实际上呢?劫富倒是有,济贫却并不见得。

孙二娘则更是离侠义二字相去甚远,她和丈夫张青的所作所为就是杀人越货的强盗,草菅人命毫不手软,多少无辜的人性命葬送在他们夫妻二人手里,连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都不放过,把人用蒙汗药药倒了之后,将人杀死,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这种行为实在是已经凶残嗜杀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最后再看看宋江的所作所为算是行侠仗义吗?宋江最大的义举就是“义释晁盖”,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救了晁盖等七人性命,才有了后来他们在梁山上的一番作为。这个论起来,也算不上什么行侠仗义,顶多算比较讲义气,和“侠”却没有多大关系。再到后来宋江结识、拉拢若干江湖好汉,都算不得什么“行侠仗义”,只不过是他个人经营他的人脉,为日后施展自己的抱负打下了基础而已。宋江有的行为甚至是大大有违侠义之道,比如为逼迫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秦明入伙,派人去把数百百姓人家烧做白地一片,这个经常把“休要害一个百姓”挂在嘴边的“及时雨”宋江,指使手下如此滥杀无辜,手段之残忍恶毒,几无匹敌。


乔鞅


《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但里面有武侠元素在。

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

1. 讲武功门派:比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各种在当时极具想象力的武功兵器,以及修真术语,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又深深为之所吸引。

(注:还珠楼主的想象力是够丰富,但是一来有小黄文之嫌,二来多线夹杂,主次难辨真的是能把人看晕掉……)

2. 讲江湖情仇:比如古龙的《大旗英雄传》,里面的铁血大旗门、五福联盟、长春岛等热血男儿的三代恩怨。

3. 讲民族国家: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郭靖、杨康的命运自诞生之时,便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之际,每个人都站在十字路口,艰难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4. 正邪分明: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把《水浒传》排除在武侠小说之外的关键原因之一。


《水浒传》属于哪一类小说?

1. 不是黑帮小说:网络曾经红过一时的黑社会类小说,可能大家都有印象,但是《水浒传》的立意要远高于那种“因生活不济,组织一帮发小旧友打打杀杀,混钱泡妞”这样的桥段,梁山上飘扬着那面“替天行道”的旗,似反不反,蕴含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压抑而迫切的诉求。

图二:《纽约风云》(西方的黑帮电影,时代感很强,顺便推荐一下)


2. 不是武侠小说:《水浒传》中108将来路复杂,有官有民有匪,每个人从出场开始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成为天下第一,号令武林莫敢不从),一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芸芸众生,大家都只想努力地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坐牢、发配、杀人、造反,现实中不容许这些反社会的存在,所以水泊梁山是他们的理想国;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对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认同的思想在,所以“替天行道”成为他们期望中回归社会的彩虹桥。

(注:整体中不乏有个体的差异,反对招安的声音始终在梁山上隐隐回荡,但无法给出其他的出路。)

某个意义上讲,他们也是普通人,也许会为民女打抱不平,会见不义挺身而出,但本质上,他们是茫然的,善恶观念也不像什么“侠之大者”那样清晰。在真实的古代社会中,难有白衣走天涯的潇洒,也无一剑破千军的可能,只有挣扎、隐忍,和爆发。


3. 不是军事小说:虽说《水浒传》的后半部分被战争(外征辽国,内讨反贼)情节所填满,但对较《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前者对军事方面的描写比较浅白,基本上是没有作战策略的一路推地图;战斗描写也基本是斗将然后全军掩杀,破阵戏也如同《封神演义》里的阐截大战重演。尽管《三国演义》也有升坛作法借东风等超常识内容,但仍在战争场面的塑造上胜过《水浒传》。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个人认为,一是作者将笔力更多地投入在刻画人物的命运上,着力表现以剧情来推动所有人物的故事;而非是以人物的行为来触发剧情。

因为包括宋江在内,他们都不是像三国中曹刘孙那样的时代弄潮儿,他们只是随波逐流的飘萍,往往身不由己。

第二是因为,《水浒传》的结构是纺锤型,先发(洪太尉释放108魔星)再收,到了后半段,必须要花大量篇幅来收束各人物故事线,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个体而非整体上。


4. 《水浒传》是一部传奇小说:

它所塑造的,是一个个形象鲜明人物,以及整个乱到有些夸张的庙堂与江湖(比如官军押送生辰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各路山大王动不动取心肝作醒酒汤等);所描述的,是幻想中的北宋时代的传奇故事;所向往的,是一个好汉齐聚、劫富济贫的乌托邦——梁山。

最终作者打破了所有幻想。

如同网上曾流传过的同人文中,引用了北岛的诗来抒发宋江的内心独白: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最后是彩蛋:说侠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古装动画、游戏等等)中,侠客要么是执剑江湖,快意恩仇的痴男怨女,要么是只手风云、破碎虚空的陆地神仙。

其实,这已经不是古人眼中的侠。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侠首要重承诺、轻生死、恩怨分明、仗义疏财,而与武功无关。这种侠义精神,形成了侠的基本特征。

到了唐代,诗人普遍崇尚游侠,侠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开始被塑造出道德标准与要求,在李白的《侠客行》中,朱亥与侯赢正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完美印象,这就是“侠之大者”的思想。

如同光明必然伴随黑暗,同样是在唐代,在传奇小说中,出现了另一种侠的形象,滥杀、食人等代表暴力的象征性描写屡见于其中,这与《水浒传》中的一些血腥暴力情节非常相似。

可以说,这种出自民间的艺术创造,一方面使人们加深了侠等同于武力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侠的形象更加神秘、多变,令人敬畏,也让劳动人民对侠的正义性少了几分幻想,多了几分敬而远之。




万里长空夜未央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水浒传》当然是武侠小说,而且是乱世群侠类的开山祖,更是当代武侠的标杆性参照。

关于武侠小说:

武侠也好,武侠小说也好,由来已久,可不是到了民国才蹦出来的。

“侠以武犯禁”,就极其准确的给予了定义。

要有武功的平民,不能是政府行为,不能是官员行为。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游侠就是“武侠”这个阶层的开创。

唐朝的传奇小说,就是武侠小说的萌芽。

比如《甘泽谣》之《红线》,《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宋代话本为武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类型。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言:“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而这些也是后来的武侠小说所喜用的。

只不过按照当时的“流行”,重点都放在爱情或公案上。

另: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所当然。这个观点在宋朝已经成型。

明清的白话小说真正定形成性了武侠小说,不但突出了“侠义”的思想,还跳出了个人事迹的单篇限制,形成了“江湖”的概念。

《水浒传》就是最好的最典型的表现,不论“侠义”的概念,还是天下乱世“侠”要替天行道,都很好的展示了武侠小说的本质。

以一个朝堂一个江湖并立的形式,正是以《水浒传》开始,到《三侠五义》为大成。

清末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

清末民国武侠小说异军突起。这里不多阐述。

但有一个特点,不论还珠楼主,还是古龙金庸温瑞安,作品的基本形式和模式。包括庙堂江湖对立,包括侠义之风,包括千奇百怪的武功、职业等,基本没超出《水浒传》和《三侠五义》的模式。


文开石


金庸大师早就借郭靖之口对武侠做出了最好的阐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多人看过武侠小说或看过武侠影片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武侠梦。我的武侠梦正是武侠小说大师阐述的身怀绝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游记江湖,快意恩仇。很多武侠小说都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创作,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水浒传》也是作者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创作的。书中有仗义疏财的宋江,足智多谋吴用,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勇猛刚直的武松,多才多艺的燕清,精明细致的时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准确说《水浒传》不是一部武侠小说。

首先,我认为书中的正反面角色不太明显。若说高逑、蔡京是大反派,却在书中看不了很多他们残暴不仁的描写,更多描写的是他们在排挤自己认为的敌对势力,但他们也不能代表正道。若说梁山好汉是代表正派人物,他们的很多行为却又与日常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如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拦路抢劫过往客商百姓、滥杀无辜、酗酒赌博等,更有违背人伦道德杀妻、杀其父夺其女等。但在征辽、讨伐叛逆维护国家统一上又具有一定的武侠精神。

其次,《水浒传》中,梁山高层管理者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接受朝廷招安,把一群占山为王的土匪、强盗、杀人犯洗白成国家公务员,希望享受曾经官员欺负他们时的权利。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一直都在围绕这一顶层设计不断造势。反复劫掠周围的州府,引起朝廷注意,以战展示实力,谋求朝廷招安。从招安后,梁山好汉在蔡京,高逑挑衅下,忍辱服从,可见一斑。

《水浒传》是经典名著,该书虽成书在明朝,但经历的几百年间,其中很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有共同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不断去解读它。《水浒传》不是一部武侠小说,特别是看过《水浒后传》后,对梁山好汉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个人理解如此,经典名著就是在不同人物的眼中有不同的理解。


乐行者LZ



方猫爱大米


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而是由宋元话本演变而来的历史演义小说。

什么是话本呢?话本是宋朝和元朝时的说书艺人的底本,确切的说是用于师徒传承时徒弟学说书用的。

那么,话本水浒的起源又是哪里呢?

答案是,源于真实的历史。

梁山起义和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其人,《宋史徽宗本纪》里有过宋江36人起义的记载,后来起义被张叔夜讨伐,败降。(之前收到过一个邀请问题“宋江如果不招安会是什么结果”,答案历史已经给了,结果就是被讨伐,失败,投降。)

宋江起义虽然历时才两三年,但在民间影响力挺大,首先36人的传闻逸事在街头巷语传开,很快又被说书人捕捉到。说书是宋朝比较流行的民间娱乐,所以,在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就已经在娱乐场所广为流传。

后来到了元代,这些水浒人物故事又以元杂剧的形式演出并传播。

但是,不管是话本还是元杂剧,都只是单个的水浒人物故事,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燕青搏鱼》等。

到了成书于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水浒故事才被连贯在一起,不过,《大宋宣和遗事》是讲宋朝徽宗到南宋建立这段历史的话本,水浒故事也只是其中的一段。

施耐庵就是把这些零散的水浒话本,以及流传在各地的口头文学,串在一起,进行文学加工,二次创作,才形成了《水浒传》。

后人在施耐庵《水浒传》的基础上又改出几种版本,因此《水浒传》又分繁本,简本,洁本,金批本。

繁本是120回本,金圣叹把120回腰斩到70回,只到石碣受天文排座次就结束了。由于金圣叹的批语写得太好了,金批本一出来,立即传遍天下,几乎令他本尽废。

我个人觉得,金批本确实不错,但个别地方也有故意黑化宋江的嫌疑。现在特别流行的水浒阴谋论大概就是从金圣叹开始的吧。

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水浒呢?


Ta是无双


水浒传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算是一部武侠小说,因为他具备了武和侠这两个武侠小说最基本的概念。武即武功,武力,功夫;侠,这个概念就比较广了,总之水浒里具备了这个侠气。诚然,水浒的主线是官逼民反,但是谁也没给武侠小说下一个特定的框框,谁也没规定武侠小说就该怎么怎么样,所以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里的快意恩仇,刀光剑影。无论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侠之大者”,还是个人的传奇或是一方水土人情,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他们的意义是一样的。侠是正义的,所以武侠的主旨总是正义对抗邪恶,而且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现在的仙侠修真玄幻,其内核还是武侠……


天覆地载


在头条写了很多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在此不多讲,只讲一点:施耐庵没有把《水浒传》当做武侠小说写。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没有武侠小说的概念。施耐庵时期,不但没有武侠小说的概念,甚至连“小说”的概念都没有。当时,诸如《水浒传》之类的著作,大可归于话本一类。虽然施耐庵的《水浒传》已经完全符合现代小说的规范,但作品中依然保留了宋元话本的创作特点,说它是话本大抵也没错。话本其实也是小说的一种,元末明初的话本基本上都属于白话小说了。

武侠小说是在清代至民国间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别,最早的武侠小说是清代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但是,严格的讲,《三侠五义》属于公案侠义小说,与后来的武侠小说还是有所区别的。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开山之作,应当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这部小说开启了近代武侠小说新里程,也奠定了新武侠小说的创作基础。

因而,《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

第二,《水浒传》的创作主旨是以梁山故事为线索,揭露北宋亡国的内在原因。虽然施耐庵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但其创作手法远比武侠小说要多样化,思想深度也远非武侠小说可比。故事之中隐藏更大的故事,历史真实的背后是更真实的历史。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也是借助历史的大背景,来讲述江湖侠义故事,但主要表达的还是江湖儿女行侠仗义,追求侠之大者的人生境界。这一点,似有借鉴《水浒传》的痕迹,但却达不到《水浒传》的思想境界,属于标准的武侠小说。

第三,武侠小说在文学类别中另起一类,称为“通俗文学”。而如《水浒传》以及四大名著,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小说,诸如《京华烟云》、《子夜》、《激流三部曲》、《围城》、《白鹿原》,等等,这类作品被称为“严肃文学”。既然《水浒传》属于严肃文学,自然也就不是武侠小说了。

第四,施耐庵也写了侠义之人及其侠义之事,但只是为了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的需要,并没有紧扣行侠仗义来描画一个具体角色,或者讲述完整的行侠仗义故事。比如武松、鲁智深、晁盖等人的侠义履历,只是为了满足梁山泊聚义的需要,而不是以行侠仗义为目的,也不以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梁山侠士的终极目标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封妻荫子。当然,这也是侠之大者的表现,梁山侠士也有侠之大者的追求。但是,梁山侠士最终招安,人生追求的目标与侠之大者大有区别。

总之,无论从小说源流、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来分析,《水浒传》不是一部武侠小说。


绿野萍踪01


谢谢大师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侠是什么?

既然是武侠小说,那么侠是什么呢?侠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类身份特殊的人,他们通常仗义助人,慷慨好施,时常为人打抱不平,不一定通晓武艺。

那么武侠小说又是什么呢?武侠小说是大众文学作品,是自民国以后风行于华人地区中的一种结合历史与幻想的小说类型。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之前,故事主要描写武林帮派之间的争斗、江湖中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民族国家的侠义精神。

也就是说,真正的武侠小说是民国之后,武侠小说描写的主要是以江湖武林为背景,大义为核心,描写人物间的爱恨情仇。

武侠小说的题材

现在回头再来看看水浒传,水浒传的成书据考是一系列的已经成书或者成话本的故事集成而来的,其中包括《大宋宣和遗事》,南宋之史籍《东都事略》,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还包括当时说书人编成的话本“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乍一看来,水浒的确描写了不少侠客传奇,应该算是武侠小说了吧,虽然朱子蕃评价《水浒》之侠以省醒魔而广智虑。然而鲁迅先生对水浒一个真切的评价恐怕就不见的了。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各位看官,到这里看明白了吗?

武侠小说的人物

中国武侠小说对人物是有比较清晰的认定的,首先是会武功,有门有派,不太厉害的宗派也行。第二讲大义,以民族、百姓为根本,打抱不平,为民请命。第三有正气,不受强权官宦所左右,自在天地之间。然而水浒传终究成了一本投降书,这一投降引来后世读者无限感慨,所以毛泽东就盛赞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喜悦人们总是轻易忘记,悲情总是让人万古唏嘘。

所以水浒传讲的不是讲江湖恩怨,讲的是官逼民反。水浒传也不是讲的民族大义,讲的是招安平叛。综上,水浒传绝不是武侠小说。

好了,喜欢这个答案就点赞、转发、关注吧!

谢谢!


知行锵锵


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武侠小说,广义认为以侠客为主人公的小说成为武侠小说。内容多表现主人公处境非凡、高人指点后身怀绝技,具有侠肝义胆、儿女情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济世、安良除暴等特点的故事。武打场面表述较为详尽,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旧武侠小说一般以《七侠五义》为代表,新武侠小说以金庸的作品为代表。

其次《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自然不比多说,其写作手法、表现形式、艺术成就等等奠定其历史地位。是历史演义的结晶,不能简单的称作为武侠小说。算的是文学历史类的巨著,这本书以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为背景展开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政治的腐朽,人情的冷漠,世道的荒凉,加上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祸国殃民,一大批忠义之士被奸佞小人排挤无法立世,大都带有官司人命,为保生存,逼上梁山落草,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直至招安最后失败,多数死于战场、死于非命。

第三,作者描写场面宏大、细腻,而且情感丰满,表现出英雄气短,回天乏力的悲壮情怀。这种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关系、关联,不是所有武侠小说所能比拟的,何况还有政治因素。

如果非要说由武侠小说的影子,也能说得过去,好汉们有名有号、有兵器有座骑,也不乏身怀绝技、单打独斗、武功盖世人物。对后世武侠不无启发,甚至影响巨大。也可说将侠义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官方认为是梁山草寇、贼寇,以下犯上、祸乱朝纲、罪不可赦云云。

武侠也罢、名著也罢,它就光辉的矗立在那里,任人阅读、膜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或许还有一千个宋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