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家"会如此伤人?

悲剧已经酿成,请不要再批斗这个孩子了,也不要再责怪这个母亲了。

作为家长,我们当下需要做的,是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01毁掉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在校职高2学生。

17岁的青春年纪,在5秒内就没了。

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从车里冲出来,紧接着直接跑到桥边跳下。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后面紧跟着的女子是男孩妈妈,因为没有抓住他而捶地痛哭,绝望不已。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据新闻报道,这个男孩在学校与人发生了冲突,随即被通知家长,但母亲没有给与理解,反而是不断地责骂。

这个男孩,年仅17岁,从下车到跳桥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甚至不曾回头看过母亲一眼。

整个过程,不到五秒。

事情发生后,网上很多批判男孩的言论:

"现在娃娃太极端了"

"小孩心理素质太差,不要也罢"

"现在的小孩被宠的太过,这种后果是必然。"

网友批判男孩的样子,像极了他决定去死前,母亲责骂他的模样。

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换不回广大父母的反省,却只等来满屏的谩骂和指责。

我相信,母亲这一次的谩骂绝对不是男孩冲动自杀的原因,而是推动他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击。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有多少人,因为父母的语言暴力,一辈子活在"你很差劲"的阴影中,无法拥有自我肯定的能力?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渴望唤醒父母对自己的认可。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02通往地狱之路,往往由善意所铺就

父母爱孩子吗?

答案无疑是爱的,只是太多的父母,是自以为的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

明明一切的伤害,他们自己都经历过,可是当他们成为父母后,还是忘记了,孩子是需要尊重、理解和包容的。

他们的口中,统统是"为了你好",你不接受,就是叛逆的、是不识好歹的。

小时候哭着想要一个变形金刚,父母说"你再闹我们就不要你了"。

后来被同学欺负了,父母却说"肯定是你的问题,不然他们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初中时打碎了一个碗,父母说"你连个碗都端不好,养你有什么用"。

后来冬天穿少冻感冒了,父母说"谁叫你不听我的多穿点,现在生病了活该吧"。

如今我们不想考公务员、不想相亲、不想结婚,他们却逼着我们妥协,还说"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我们的错误和不是。

我们真的很想相信他们是爱我们的,可事实就是,大多数人只能暗地里羡慕那些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无条件赞赏,无条件宠爱的孩子。

他们有的安全感我们没有,他们有的自信我们没有。

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父母的想法和做法。

心理学家弗洛姆这样评价过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着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压倒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像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父母以为我们冲动,其实结局早已写在了成长的每一帧里。

我喜欢科胡特这句话: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03什么是"不带敌意的坚决"呢?

一是不带敌意的拒绝。

比如小孩想买一件玩具,但你没有带那么多钱,或者说这个玩具太贵了。

有敌意的拒绝就是,板着个脸要骂人要打人:

"跟你说了今天没带够钱,再闹我就揍你。"

"再哭的话,我就不要你了。"

"家里穷你不知道吗,真是个坏孩子。"

不带敌意的拒绝就是:

"我知道你很想要,但妈妈今天没带够钱,我们下次再来买好吗?"

"我知道这件玩具对你很重要,但实在是太贵了,现在妈妈买不起,我们一起凑钱吧,凑够了再来买。"

二是不带敌意的管教。

前段时间,有段父女交谈的视频,在YouTube上好评如潮: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这位父亲在和女儿开玩笑的时候,女儿突然发起脾气来。

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而发火:

"开个玩笑而已,你干嘛那么当真啊?"

这位父亲蹲了下来,很温柔地跟孩子进行了一场对话。他教孩子"如何和情绪共处",告诉孩子"生气是ok的",

"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但你要告诉我你的底线在哪里。"

他看着孩子的眼睛,无比温柔地对孩子说:

"You are still loved,You are still safe."

尊重,接纳,同理心,情绪疏导。这位父亲的教育引导方式,简直就是一场"不带敌意的管教"的经典教学。

有敌意的坚决就是:黑脸,威胁,指责,愤怒,打骂

但在这种含有敌意的回应下,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和被打压,所以很容易就会陷入对抗。

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

尊重,接纳,冷静,平等,温柔

就是不带情绪地坚守底线,我不答应你时,态度虽很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无价值。

"我爱你,但是不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的沟通,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现实,"父母是爱我的,只是暂时无法满足我。"

所以,科胡特说:"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04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呢?

一是不能用诱惑去激励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

"期末考好了,我奖励一千块钱。"

这样的鼓励和激励,实际上就是"带着诱惑的深情"。这种激励方式容易造成一个问题,

就是梁实秋先生说的:

"孩子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比较好的激励方式应该是不含诱惑的鼓励。

就以我自己为例子吧,我把孩子的劳动分为三种。

第一种:

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

"洗洗碗、扫扫地等家务事,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我不会奖励,这也是你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你修剪草坪,我会给予奖励。我只奖励他利行为,不奖励自利行为。"

之所以这样划分劳动和进行奖励,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为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事

●我劳动,我光荣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二是不能用爱去绑架孩子。

我们非常喜欢且擅长以爱之名,去诱惑孩子、裹挟孩子、绑架孩子。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听妈妈的话,这个男生不行。"

每当孩子们想反抗时,我们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我辛辛苦苦养大你,你却……"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往往过得很不如意:

读着不想读的专业,

干着不喜欢的工作,

结着不想结的婚姻,

喜欢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爱是什么?

是不含诱惑的深情:

"我对你好,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不求任何回报,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孩子。我从来不把我认为好的给你,而是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

所以,科胡特说:"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17岁男孩跳桥身亡:为何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写道:

"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希望像这样的"人间悲剧"越来越少,希望人世间的所有孩子,都能被细心呵护,温柔以待。

因为有爱,我们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