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9月30日我們一行來到位於環縣車道鄉楊掌村高立坡組張庸道老人家,老人居住的窯洞是一個年代久遠的羅圈莊子,共有6孔窯洞,張庸道老人介紹說:“孩子們都在外面工作,只有他和老伴住在這裡,住了一輩子不願意離開這裡。”這裡的窯洞是在老人爺爺在世的時候就挖掘修建的,按照年代推算,我們猜想應該是在清代晚期。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環縣車道鄉全景

圖為環縣車道鄉全景,元代這裡有一條暢通東西的車馬大道,故名車道。車道鄉位於環縣西部,轄16個行政村,幅員面積682平方公里。該鄉屬半農半牧區,農牧業基礎雄厚,是環縣有名的灘羊養殖基地和以燕麥、蕎麥等為主的小雜糧生產基地。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馬茹子

都說車道無水果,我們在去車道鄉楊掌村的路上拍到了當地人稱之為“馬茹子”的野生水果,嚐了一顆,酸酸甜甜,味道還好。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圖為張庸道老人家的窯洞全景

這樣的窯洞形式現在已經很稀有了,窯口上方開有兩個天窗,天窗形式和窯洞門框相同,為什麼要開兩個天窗呢?因為窯洞很高很深,天窗越多,通風透氣效果就越好。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孔窯洞當地稱之為“丈炕窯”,很淺,進門即是土炕,也是最小的一個窯洞。在過去如果孩子結婚來不及挖窯,就挖這樣一個小窯洞給小孩結婚用。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從門外往裡看去,即便開了燈,窯內光線仍然很暗,主要是因為窯洞太大太深的緣故。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窯洞旁邊有一個用來養蜜蜂的蜂巢。當地人稱之為“蜂窩子”,這樣的蜂巢在慶陽的農戶家裡並不鮮見。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窯洞莊院的頂上有一個土築的煙囪,是窯內土炕的排煙道。

張庸道老人家的窯洞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依然完好無損,其中有五孔窯洞近十丈深,三丈寬,兩丈五高。你很難想象這麼大的窯洞需要多少人力才能挖成,窯洞裡面很有特點,進入窯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能並排躺十多個人的大土炕,接著是磨臺,據說在窯洞裡面還可以圈養牲口,各式各樣具有農耕特色的農具應有盡有。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走進張庸道老人家的窯洞,每個物件都已經有了年代。這是北方農村常見的鍋臺,老人仍舊在用它來做飯。鍋臺上用一層黃色的膠泥土抹平砌面,由於年代久遠顯得很是光亮。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鍋臺旁邊的風箱,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鼓風機,這麼說大家應該明白他的用途了吧。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已經不常見的石磨,看得出老人一家也很多年不用這個石磨了。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是以前裝糧食用的條囤。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煤油燈,舊時的窯洞照明就用它了。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是推糞土用的獨輪車。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是一個小條囤,裝豆子之類的少量糧食,又被稱之為“氣死貓”,因為如果老鼠鑽進去,貓就很難抓到它。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繩環”,如果捆紮糧食的話繩子太粗太長無法打結結實,這個時候就要用到“繩環”了。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個篩子已經很有些年代了。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打祿食”,不知道您聽過沒,供奉一些帶有形狀的食品就用它來製作,相當於現在的模具。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是鍋臺旁邊用來供奉灶神的一個小土臺,中間的小方塊中一般會放神像,前面的香爐點香燭之用。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窯洞的天窗從內往外看就是這個樣子。

圖為張庸道老人家家其中的一個窯洞,寬約9米,高約8.5米,深約30米。這足以說明他家是富農家庭,在當時挖這樣的窯洞需要耗費很大的苦力,一般家庭是挖不成這樣的窯洞的。

一個天窗的窯洞,方格形的窗戶年代也很久遠了。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窯頂用來固定支撐窯壁的木質框架,一般在建窯的時候就放置上去,還有一個作用是為了控制新窯洞建造時的內壁間距。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xie土”,當地“陰陽”也就是風水先生給畫的,用來辟邪並祝福窯洞主人。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個就是常聽但不多見的套窯,舊時用來防匪藏糧食用,把糧食放進去然後在外面用泥土將門掩起來。套窯一般都在窯洞內靠近窯丈較深的地方挖掘,這樣比較隱蔽。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這是另一家的套窯。

慶陽窯洞:漸行漸遠的歷史印記

“驢馱水”用的“馱桶”,舊時農村人畜飲水不便,常常需要去一些有水的山溝裡去汲取生活用水,由於山大溝深,人力畢竟有限,便將這種“馱桶”放在毛驢背上以運輸水源,俗稱“驢馱水”。

這樣保存完整的舊時窯洞院落可能在很多年後再也不容易找得到了,如果您有時間,我們建議您去看一看這裡的窯洞,看一看窯洞裡的老人。

特別聲明:這是多年前從網絡看到的一篇作者拍攝於環縣車道鄉楊掌村高立坡組張庸道老人家的老窯洞,雖然環縣的窯洞與慶陽各地的窯洞還有些差異,窯口方且小,但那個年代的記憶卻相對保存完整,很有看點的一組圖片,估計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的群眾看過定多會深我感觸,因為當初未能摘記作者詳情,請文圖作才看到後回貼聲明,如需刪貼請搜微信聯繫“金星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