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写字那些事儿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

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涙”规范为“泪”,将“羣”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国史通论


古代没有纸质书,当然不会有标准的,如到清朝才有的《康熙字典》之类工具书。《说文解字》据说汉代编制,真本早已失传,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版本。

总之,纸发明前,读书人写字,没有标准的字典工具书可查阅,写文章时,有的字想不起来如何写,找个相似的字代替。其实就是错别字。通假,假即借的意思。如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假我数年,借我数年。

但是,朱自清考证,另一个本子:五十以学,亦可已无大过矣。

亦,易,音同,但不通假,故意改写,变成了孔子学易。

说及《易》,即《周易》、《易经》,其中第三十一卦卦名,咸。五行配五味,五味之一。

孔子《易传,彖》解“咸”卦,《彖》曰: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这里,咸,感,通假。所以解出个天地感应。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马王堆西汉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异字,且卦序不同。其中,咸,帛书为,钦,卦序第四十四。钦差大臣的钦。钦,无论如何也通假不了感。

《易传》解易经,其中之一,根据卦名的汉字字意解释卦的含义。但是,帛书里许多卦名的汉字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所以,望字生义解易经,卦名汉字不同,就有不同的意义了。


有话少说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画家齐白石老先生爱吃烤羊肉,经常去宣武门一家叫“清真考羊宛”的烤肉店吃饭,去的次数多了,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总是感觉店家的招牌别扭。恰好有一天,老板邀请齐白石老先生题字,齐白石这才看清原来是“考”字出了问题。烤肉要和火有关才对呀,没“火”算什么?于是给“考”字前面加个“火字旁”,就写了一个“烤”字。唯恐人们不认识,便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可先生独创的这个字风靡大江南北,获得国人认可。1946年86岁的齐白石又重新为之题写了“清真烤肉宛”五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量还是挺丰富的。

书归正传:“通假字”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为什么会出现通假字?记得上学时,我的中文老师王教授说过一句话:通假字是“只有其声,未有其字。”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古时候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有这个音,怎么办,只好借用其音相同的字了,这就是”通假字“。

回到前面的故事中,在当时“考”字,只有这个音,没有“烤”这个字。当时吧,“考肉”是对的,”考“字就是”通假字”。现在因为已经出现了新字”烤“,再那么写当然就是错的了,

朋友,明白没?

中国第一部字典,是汉代著名学者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仅收录汉字9353个汉字。可现在中国的汉字据说已有120000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将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汉字,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后人会把我们今天使用正确的汉字叫做“通假字”。

呵呵


天中照心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看。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有明确历史事实的是殷代的甲骨文(这也是某些国家不承认我国夏朝存在的“借口”)。其后经历了多钟字形的变化,发展到今天我国使用的简体字。在海外、研究领域,人们还在使用繁体字。所以,不存在古人写错字的情况。

二、从请始皇统一六国来看,多国文字字形差异明显,如果说有错别字,属于再正常不过,何况当时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说的错别字在当时可能是对的呢。

三、从文字的传播来看,从丝帛、竹简等传播,极不方便,又不便于流行。何况,我国很长时间就是“学在官府”。即使孔子收徒,打破了官府的垄断。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大众的文化程度算不上高。这也可能是我们推广简化字,消除文盲的一个原因。所以,不存在错别字的情况。

四、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献的传播,主要靠记忆,靠口述。这样在记载时,到底字形是什么?很难考证,这样流传下来,出现所谓“错别字”,属于正常。

五、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例如,《周易》64卦的卦名,哪个是正确的?首卦乾卦,在出土的汉简写作“键”,有的书籍写成“干”,不一而足。所以,用今天的眼光看,为了便于解释,今人说成通今天的那个字。如果今天的你,违背了今天约定成俗的规则、定义、规范,那么,就一定是错别字了。


韩非子2019


我们得明确一点,新文字的诞生是一个过程。汉语词汇有三个阶段:原生、孶乳、合成。最后一波大量造字的阶段是先秦时期,秦汉之际汉字开始转向隶变,这时候也停止了大量造新字而是开始造词了,这样汉语的口语就开始向白话阶段发展了。


说古人写错字了是缺乏知识

汉字在没有定型的过程中,那么就随时会发生变化。像是“二”字,在先秦之前就有“上”的意思,倒过来写还有下的意思。像是“燃”字,最开始的时候是“然”。这些能说古人写错了吗?是古人为了把最早那一批字的部分意思用新字来赋予相应的意思,我们今天才不会把燃烧写成“然烧”。但是在古代,“然”才是最早开始表示燃烧的意思。所以随意的去说古人写的是错别字,那是典型的知识缺乏症引起的症状。


今天的汉字标准是今天的标准

时至今日,我们基本上不会造新字了,而且用字也有了今天的标准,我们是按照今天的标准在使用着汉字。但是今天的标准是古代的标准吗?很显然,各个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先秦的经典到了汉代得用注本,汉代的人才能读懂。到了唐朝之后,唐人的人得用疏本,唐朝人才能看懂。到了今天,我们得用白话文注释本,我们今天的人才能看得懂。


诚然不能否认古人确实也有写错字的情况发生,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说古人的“通假字”都是错别字,真正要论对错,到底是谁错了还不一定。

至于为什么说今天写错了字就是错别字,相信很多人都是明明不知道古义是什么,又知道今天的标准是什么,再去把“上”写成“二”,这样怎么不能算是错别字?


淡看天上月


记得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文章,将【国事访问】写成了【国是访问】。这个事情令人叹为观止。一字之差而已。是与事而已。国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国是,就是国家认可的事。民众一片哗然。

隔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一篇文章,是广州中山大学的古文泰斗的文章。专门做了一次古文教学,对通假做了一次长篇大论。

而错别字,则是教学时的用词。

训诂学,叫【通假】

教学时,叫【错别字】


太素老道


字者,孳也。

我们中国汉字构成于“六书”,一字多意,多字一意。文字的书写过程又伴随甲金篆隶草楷行书写的演变,许多经典文籍的流传并不一定是通过竹简纸张,还有许多是口传心授,即使后来誊写抄记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文字,因为书写者的地域方言拿捏不同而导致字体的变形,比如我们现在的许多简化字在过去都是草书的一种形式,此其一也。

有些字因为古今演变,字的形意发生了改变,换字更能准确表达原来的意思,或简写或他写,方便而不失其意以为根本。此其二也。

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过去纸张匮乏,书籍短缺,活字印刷术那就是更后来的事,字为载体,毛笔书法里讲“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万变不理其宗(综),文以载道,字为显明。

然则现在人们习惯了手机电脑的统一输出模式,反而少了书写的艺趣。



任缘中


这种怀疑一直都有,当下最多。

之前也回答过类似问题,绝不是有人故意要玩“双标”。之所以是这个问题:

一、古人用通假字是历史存在。通假字分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情况。前者是因为古代本来字就不多,加上有的抽象概念很难造一个适当的字,就形成本无其字的情况。至于后者,请看下条。


二、古人的汉字规范标准和今天不一样。今天的文字规范,和古代是迥异的。一方面,汉语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不停规范来满足一个时代的需求;其次,唐代的以来的书写正字规则一直在严密。到了解放后,国家又制定了更为严密的字音、字形规范,並进行强制推广。这种力度,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三、今天的计算机处理语言文字的条件,改变了用字习惯,也加强了这个规范化程度的深化。今天手写汉字的需求已经非常小了,一方面人们提笔忘字,一方面只要在终端上输入拼音,就可以显示正确的汉字。可以说,今人是捡了很大便宜的。


四、有的通假字已经形成了今天的用字习惯,如果把这些字改回去,那么不少人要成为文盲。

当然,也有人觉得,通假字是个伪概念,认为大多数是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问题,小部分是用字不规范问题,极少数是把汉字当拼音用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要知道通假字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古人这么用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正常的——大伙儿一起写一个用错的字,那就算正常用法。

你从中学课本几篇文言文选中看到古人用错了字,自己竟然还要背诵学习,觉得不服气都很正常,毕竟这些作品的文学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你不能回到古代,你是今人平时写字就要按今天规矩的来,就像法律不允许你三妻四妾,你也不能不服气一样。


八砖学士


古人写错字为什么叫"通假字",而今天我们写错字叫"错八方字?

看了上面的回答,说的特别在理,而我觉得还有一点未说到。

在历史早期,中国文字未经统一定形定义之时,中国也未统一国土,所以文化和文字也很难达到一制,而且中国的诸多小国就以自己的象形文字先做使用,在慢长的统一历史过程中,难免参差不齐,文字被简化和定义也很慢长,因而有些古的真迹就处在文字变化过程中,用了朝庭已做文字简单统一后,而地方还未得知,现还在使用的文字,可文字统一后,古人已不在世,真迹也无法更改,所以,古时可说对,现今可说错,就只能说是,曾地方通用的字,故称为"通假字"。

再说,过的通讯和现今己无法比较,过去朝庭的政策昭书,都是用马🐴传递,少则一个月,多则数月,再到在老百姓家,也得数年久,也不一定能做到家喻户晓。而今分分钟就能做到人人皆知。

因此,建国之后,对文字统一,实行简化文字都几十年了,再写错了,只能叫"错别字",当然也省蔬乎大意,还有似似而非,或者年纪偏别大记意减退,所造成的错别字,也属"错别"。文字的记意能力也很难达到一致,只是我们在看文章时能理解义意就好,


秦川农家


朋友古人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分享一下我


的真实观点和经验吧!

古时候,咱们的老祖宗,创造所有的文字,没有现在咱们所使用的多。

所以,就得利用一些读音相同的丶意思差不多的文字来代替了!

比如,《易经》中的在《咸》卦咸字同感。元亨利贞的貞字同占。桓同垣。磐同盤。匪同非。蒙同朦。哎呀,很多很多。

而现在的错别字就和过去的通假字,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现在的错别字出错的原因,

1,就是不认识此字,不会写此字。2,是写作中马虎了,自己都没有发现。

3,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文字的师傅,也有写错字的时候。比如,一些字同,而意不同的字。行、行,己、巳。未、末。长、卡。土、士。等等。一不小心,就叫它骗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