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琼美玉人生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在提到这两句话时会说:“天地冷酷残暴,把万物看作草扎的狗一样;圣人冷酷无残暴,把老百姓也看作草扎的狗一样。”有一部外国电影叫《稻草狗》,名字就来自这两句话中的“刍狗”一词,这部电影十分暴力,一度成为禁片,似乎成为了这两句话的一个注释。

那么,老子真的认为天地和圣人如此冷酷残暴吗?其实这样的解释完全是一种误解,违反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的“不仁”是什么意思?

“仁”显然指“仁爱”,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东西。那么“不仁”是不是指仁爱的反面——残忍狠毒冷酷无情呢?显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那就是无偏私的不仁。

爱的反面是恨,但不爱并不等于恨。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朋友,恨自己的仇人敌人,但对于陌生人,却是不爱也不恨,即不仁爱,也不残忍,而是一视同仁,毫无偏私,一碗水平端。对于陌生人,你不会特意关爱他,也不会故意残害他。陌生人不论做什么,只要没有招惹到你,你都不会太关心。这种态度,就是老子说的“不仁”。

对于世间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来说,天地是不仁的,毫无偏私。

我们的祖先曾经认为,天地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他是全能的,又是仁爱的,他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关爱着万物,他洒下阳光温暖大地,降下雨露滋润万物,让世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说,在万物之上并没有一个仁爱的主宰者,天地没有感情,也没有人格。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顺应着自我的本性,而不是遵从外力的安排。牛羊吃草,人吃牛羊,虎豹吃人,天地不会关爱草而不让牛羊吃草,也不会关爱人而不让虎豹吃人,因为这些都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啊。这种本性就是“道”,即“道法自然”。

因此,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任其自由发展,绝不会袒护任何一方,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

天地是如此,人也应该如此,因为人要效法天地的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天地的法则是无情无义。国家的统治者也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无情无义,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不仁”,唯有不仁,才能成为圣人。

“不仁”就是“无为”,“圣人不仁”就是无为而治。

在上一篇文章中,居士我介绍过,《道德经》推崇“无为而治”,其实“无为”就是“不仁”。因为圣人对百姓不仁爱,不偏私,所以就不会强作妄为,不会指手画脚。而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

《道德经》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采取“无为”的态度,所有的事都会水到渠成。如果君主以“无为”治天下,那么就能天下大治,百姓安康。

有很多统治者自以为是仁爱有为的君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指导百姓。比如今天告诉农民,种水稻比种小麦赚钱,大家把麦子拔了种上稻子,明天告诉牧民,养羊比养牛效益高,赶紧把牛宰了买小羊羔。统治者这样指手画脚,越俎代庖,百姓必然越来越穷。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们自由发展,让他们自己繁衍。只要统治者能够顺应天地的自然之道,对待百姓毫无偏私和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样的统治者就是圣人。这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比如汉代的文帝景帝用老子的学说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老子说不仁,孔子说仁爱,但他们同样推崇“无为而治”。比如《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是孔子所推崇的圣人,孔子认为,舜只要端正地坐在王位上,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做什么,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了。这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可见,“无为而治”是老子与孔子所共同推崇的,而“不仁”与“仁爱”也不是对立的两端,统治者“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爱”。

不仅治理天下是这样,人做其他事情也应该“无为”、“不仁”,比如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了,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是绝对做不到对孩子不偏爱的。但是有些父母爱孩子爱得太过分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个废物。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孩子太过偏爱,要给他们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

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教育孩子的自然规律,顺势利导,引导与辅助孩子自我发育自我成长。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生硬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应该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


大家好!我是清唱书生。我认为这句话是指天地和圣人没有私心,一视同仁。在此分享一下对“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以及《道德经》第五章的理解

一、原文与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是没有私心的,对待万事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是没有私心的,对待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二、解读“仁”是关键

解读这一章,关键是理解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仁。

仁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人”加个“二”字,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牵涉到儒家的整套思想系统,因为这个“仁”是儒家非常核心的一概念。儒家,它把一切秩序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而人际关系最可靠的是什么关系呢?血缘关系!儒家,它一切东西都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你跟我有血缘关系,你跟我亲;你跟我亲的话,你再没能耐,那你也是我利益集团的人;你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你就不是我利益集团的人,你再有能耐,你就不可能和我同等地去分享利益。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会明白《道德经》这里它说的“仁”,其实就是偏爱的私心。而偏爱的私心,就是亲亲关系,它是一种不公平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秩序。

我们把这一层明白了以后,也就明白了《道德经》它这一章的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天地是没有私心的,万事万物在它的眼里都是一视同仁,有同等的机会去发展,最后谁优谁胜谁汰,那是凭着你自己的本事,全凭着自然规律去把握的。在圣人的眼里,他也没有偏爱的私心的;在圣人的眼里,他对所有的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他不会因为你跟我有亲属关系,所以你再不行,我也要把这个好处给你,也不会因为你跟我没关系,你再怎么厉害,我也要把这个东西不给你。

三、天地和圣人没有私心,一视同仁

《道德经》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天地和圣人对万事万物,对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思想。

所以我们明白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平等思想。这在我们中国古代,能够有这种平等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是一种一视同仁的思想。《道德经》的第五章讲的。“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跟儒家当中亲亲关系,真的就是属于针锋相对。

其实这一种认识非常符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秩序,要公平、公正,所以我们中国古代不是说没有这种平等、公平的思想,有的,只是我们可能我们没有太注意到它。

谢谢大家!


杨远义—清唱书生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定是正确的,天地何来感情,天地按照其自然规律运行,比如太阳☀的升起落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有丝毫的改变,所以,我们要认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才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又: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圣人不以个人的感情为依据,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既圣人不讲什么仁啊义啊,只要不横征暴敛,让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劳作就可以了。这就是老子的国家管理理念:无为而治。

圣人不仁表现在国家层面既“无为而治”,这在古代横征暴敛的社会,这一思想有其积极性和先进性。

老子又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而人损不足以奉有余就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而这对社会是有危害性的,这也是国家加征个人所得税的原因。

个人认为: 圣人还是应该有仁也有所为,这样才可更好的服务大众社会。


远方153158


先说答案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说法,是针对儒家“仁义”的学说而来的。

在老子看来,天地并没有人的性情。

天地不仁,也不残忍,同样,秉持天道治理天下的圣人也应以自然之道统御天下,不以仁治天下。

天下保持天真自然的状态,才可以得以长久。


道家、儒家之辨

庄子认为,以天道观之,人道是不足的。因为和天地自然之道相比,人道太低级,因此庄子不取。

荀子则认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认为庄子之道,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荀子以礼守道,因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很混乱了,人已经很坏了,很不自觉了,所以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对百姓进行自上而下主动规训式的的教化。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更是进一步升华了荀子的思想,以循名责实来控制百姓。


社会昏乱了,是应该以仁义匡扶天下,还是将天下复归淳朴天真的状态,成了道家、儒家争论的焦点。

仁,亲也。儒家之道。

其实,儒家之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出离了天道之后而来的。

儒家希望建立的大同社会,是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的社会。

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温文尔雅,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道家则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

所以道家认为,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方式。

这就是《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不仁”、“为无为”的原因,不为人道,为天道,不循人德,循天德,如此才能使天下返璞归真,回到长生久视之道。

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而跟人类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又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的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而跟人间的智巧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何必又要对圣人的性情妄加揣测呢?又何必一厢情愿的认为,圣人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呢?

天地,不过依道而运转,圣人,也不过以道治天下罢了,又如何能用人的性情来评价他们呢。

<strong>


平凡2850


感谢提出这个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的理解,要遵循自然的道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道。

天地自然,正是道法自然的意思,对于天地来说,万物自生自灭,本就是自然的法则,所以天地怎么会因为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感到悲哀或者感动呢?所以一切都是定数。

那圣人呢?也同样的道理,百姓如何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圣人来说,没有任何感情可以怜悯,要帮助百姓,只有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事实,也就是告诉百姓,不要幻想去取得圣人的怜悯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够改变一切。这正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希望我的回答有作用。


风水先生胡兑七


天,地,圣人不仁这个话题,我们用《墨经》推崇《名辩逻辑思维》中,可以看出这个官方问答是,用概念来反映事情,命题概念是来表达我们回答者的自身思想认识及我们对推导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显然,这个问题是对概念,命题,推理的本质的三支论式〈三论推理〉。

宗:有天才有大地

因:有地才有人类

喻:有人才有圣贤

异喻:凡天地间存有正义,人间就有圣贤

六论式自然推理:

1,狭义思维是个人潜意识的认知事情的好与不好,也是对与不对的客观辩证直觉,比方天上连续下半年大雨,地上就有水灾,人们都在了逃生,圣贤们也只能顺应天地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要去放下一切仁义道德之事,识时务的逃生去了,这是客观意念及主观意识到了大自然有灾难来了,要保全自己小命先了,才能带领百姓逃命了。

2,广义思维是不以自己意识为中心来认名事情因果的,比方天地,有本身的宇宙规律,比方天上下雨,卖伞的人就有生意了,对他而言就是好天气。对需要外出的人来讲是坏天气。对摆摊的人来讲是个鬼天气。那天地仁心吗?因人而异!

3,中国以前被日本侵略者攻击了华夏大地,天地定理规定了中国这样吗?没有,一切都是日本天皇狭义智慧思维犯下的大罪!天皇是自高自大的圣贤行为,位列天地人之首了,代表了宇宙大权了,造成的炮火危害达到了《天势振荡,地球破坏,家园被毁,尸积如山》,那日本天皇这个天地人间圣贤仁义吗?当然不仁了,在人世间造成国际战乱,破坏原本的天地仁义定律! 比方中国江西崇义县有些泥石流地区,是以前日本用炸药炸山采矿石破坏了地质,现今雨水下来,就山石崩倒,对车辆,村庄,行人都时常造成危害,有些愚顽百姓认为这是天地不仁造成的灾难,但有些有良知的百姓认为天地仁心,日本天皇圣贤不仁,把土地破坏了,才导致山体遇到风雨就经常泥石流事件!

4,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单单针对华夏总集思想,教导,天,地,人要和谐相处。上天主导了人世间的法则,世间法主导了圣贤,圣贤按天道处理世间情,不看他人人情况,身份,地位,才能,贫穷,富贵等因素。持正义办事,如同太自然中的太阳光一样,对当下有些来讲是无益和不利自己的,那么如果太阳忽然消失了呢?对人间都没益处了。太阳也照亮了正义中国,也照亮了不太正义的外邦国家,那太阳仁义吗?

5,天地的规律不按人类私念控制,圣人的智慧也不按人类的私念控制!

6,天地不仁,唯物主义论〈人类不仁义破坏了天地,天地就不仁义对待人类了,大气污染了天上,河水污染了大地等,人类就呼息受影响,食物也受影响〉。中国圣人就主张维护天地仁义,保持人间道德风气,就严格的法律强制百姓服从。看上圣人的行为很不仁道,但内函是完全正义正确的!


凤凰阁文化


天地不仁,百世之公言。

天地确实不仁。此不仁,不是凉薄或凶残,而是无知和无情。譬如人的身体有痹,麻木不仁。譬如流水下滩非有意,譬如白云出岫本无心。荀子论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正说天之不仁。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蛋,老天一概不理。李贺赋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反说天之不仁。任你情深似海,老天依然不为所动。

天地不仁,一任自然,并不厚此薄彼。《孔丛子》中有一则故事:

季彥见刘公,客适有献鱼者,公熟视鱼,叹曰:“厚哉天之于人也!生五谷以为食,育鸟兽以为肴。”众座佥曰:“诚如明公之教也!”季彦曰:“贱子愚意窃与众君子不同。万物之生,各禀天地,未必为人,人徒以知,得而食焉。……伏羲始尝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后五谷乃形,非天本为人生之也。故蚊蚋食人,蚯蚓食土,非天故为蚊蚋生人,蚓虫生地也。……”公良久曰:“辩哉!”

正如人之鼻高耸于脸面之上,并不是为阁下架眼镜行方便也。天地本不仁,万物各自生。

圣人不仁,一家之私说。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之处下而不争,谷之虚极而静笃,皆可效法。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圣人每欲与天地合其德,故天地不仁,圣人也应不仁。

但是,天地无情人有情。圣人虽称圣,但总归是人。“竹林七贤”中的王弼,曾为《老子》一书作注,但并不同意“圣人不仁”。他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同于人者五情。”

有心之人学麻木,其实有些拂逆本性,矫揉造作。所谓“道法自然”,此则极不自然矣哉!

仰观宇宙,俯察古今,人不仁而麻木,权势者多归于残酷,弱小者多归于无耻,此固理之必然,事之当然也!观《韩非子·解老》篇,可知韩非子之刑名苛蔡,实源于黄老道德,《史记》以老子、韩非同传,马迁早有见于此:“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圣人不仁,全归麻木。有受苦受难者,常人以为不可忍,有施虐施暴者,常人以为受不了,而圣人均泰然若素,眼皮都不眨一下,此其宜乎?


莫安排


一、天地即自然,自然不和谐,则人道不规范,圣人无用,则不仁。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二、天地以圣人为心,圣人以天地为本,相辅相承,合一同心,合二为一(仁)。

三、黄河千年一清出圣人,是天心合仁,天人合心,天人合一。人道在天,地道在理,水化万物,时空变幻,星换斗移。



岁月如梭水如歌


《老子》第五章:道本无情有规律。

《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天地之有两种关系: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天地不仁。天地即宇宙世界是沒有仁爱的,和万物一样只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万物于天地之间,各司其职,名守其位,各按自己的规律性运行,相互依存,互不干涉,物竞天择,斑烂多彩发展变化。而天地也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无爱无憎,无恩无怨的公平对待万物。天若有情天亦老,规律行事是苍桑。这些内容就叫做以万物为刍狗。刍狗者,用草扎成的祭品,它是非生物却又有生物性,它携带着情感肩负着祭祀的使命,完成与所有物一样的〈有无相生〉过程。具有万物全方位的代表性。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不仁有规律 ,尊重规律,使百姓完成其情感和使命的双重任务。

天地之间忧如风箱丛略。守中掌握事物规律性,就能收到鼓风或风平浪静的效果。

《译文》天地没有仁爱情感之类的东西,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性运行,也就是其展示给万物的环境。万物在这个环境中,按照各物自己固有的规律性运行,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形成有序化,系统化的宇宙世界。刍狗是万物的一个代表,它能完整代表万物的特征,没有遗漏。 万物者,是一个一个的存在着,具有可数性。物物之间是有距离的;现在世界上最精准的测量时间的方法,是用能量撞击铯原子使它振动然后计算出来,这就说明再小的物体之间存在距离或曰空间。(量子也是一样)每一物是“有无同一”有无相生的过程产物,过程具有过程象。空间是容物的空间;空间是能量㘯。(或能量容纳场)

圣人要效法天地,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搞那种等差的仁爰,使百姓自然而然的,完成其使命和情感的双重职责。

天地之间的两种关系:万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千头万绪令人费解,不要报怨,再复杂不过象个风箱,它是有规律的,只要寻找规律,掌握规律运用适应规律驾御规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老乔218152046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讲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概括就是,不仁就是没有偏私,没有偏爱,无论好坏都平等对待。

天地不会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更不会感情用事,对百姓也没有亲疏远近之分。

天地之间,象一个大风箱,虽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他的风就越大。

政令繁多,使人感觉困惑,更多有行不通,长期下去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任其自然发展!

儒家常说,天地无私,天地有仁心,他滋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自傲,没有条件。给万物以生命,使万物生生不息,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效仿天地的无私给予,养成平等待人的胸襟。关爱百姓,福泽八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