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协和医学堂,首笔捐赠来自慈禧


雒魏林是到达北京的第一个西医大夫。雒魏林于1839年来到广州眼科医院,因鸦片战争退到爪哇,在那里学习中文。后返回广州,曾先后在澳门、舟山、宁海和香港等地行医。

1857年,当他在英国听说北京向外国人开放的消息后,立即启程,并于1861年9月13日到达北京,随后建立了他在中国的第四所医院:伦敦宣教会北京医院。

继雒魏林之后,杜之昂在北京医院做了二十年的院长。这家医院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彻底毁掉了。事件平息之后,伦敦宣教会认识到他们的各种资源十分乏匮,同时,传教士在教育与医学方面的力量太分散了。

作为在北京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教会,伦敦会开始号召教会把力量联合起来;美国长老会、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响应了这一倡导,一起成立了华北教育联合会(the 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并选择北京医院作为教会第一家联合的医学院的校址。

当时正在英国的苏格兰传教士托马斯·科克仁引起了伦敦会的注意,考虑到他的外科技术和组织能力,决定派遣他去创办北京协和医学堂。

科克仁毕业于格拉斯哥医学院,曾到中国东北的朝阳行医。后来在义和团动乱中,幸亏一名医院男工的搭救才得以逃生。此次科克仁于1901年11月抵达北京,当他看到一片瓦砾的北京医院时,十分震惊,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心。

科克仁门诊部的病人中有李莲英,因为老佛爷离不开他,所以每次只能来去匆匆。正是通过李莲英,伦敦宣教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医学堂得到的第一笔捐赠来自慈禧;之后,医学堂又得到了来自李莲英的1600英镑捐赠。

北京协和医学堂于1906年正式落成,有外国教员14人,成为当时唯一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教会教育机构。英国外相、美国大使都出席了落成典礼并致辞。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协和医学堂。随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资金进行新校建设。1917年9月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医预科,附属医院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堂,1905年。摄影:麦克斯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