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鮑旗寨村古村村名來歷

灞橋區有一片在白鹿原上,白鹿原古名“長壽山”,《太平環宇記》記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後,原上出現白鹿遊弋,故名白鹿原,南北寬約10公里、東西長約30公里。由長安區、灞橋區、藍田縣三家分而治之。白鹿原中央有一條深溝,名叫“荊峪溝”。後來為了好聽“荊峪溝”轉音改名為“鯨魚溝”。鯨魚溝將白鹿塬一份為二,南塬名“炮裡塬”,因古代百姓在此伐木燒炭製造火藥而得名“炮裡塬”。北塬名“狄寨塬”。相傳宋朝天聖年間大將狄青曾在此安營紮寨,故而得名“狄寨塬”。狄寨街道辦就在狄寨塬上。

狄寨街道辦就是原來的狄寨鎮,對於狄寨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西漢武帝置八校尉,其中將白鹿塬上的狄人組成長水校尉,長水即今狄寨南側之荊峪溝。西晉時即有狄人居此,曾為軍寨,故名狄寨。宋朝時期稱:普賢鎮;明朝時期屬於咸寧縣稱:成市鎮,為明清為咸寧縣八大鎮之一,民國時期隸屬長安縣,解放後設立灞橋區,繼而隸屬灞橋區管轄。


白鹿原•鮑旗寨村古村村名來歷


狄寨鎮有個鮑旗寨村,地處狄寨鎮以西約1里路, 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村子不大。狄寨塬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初年,朱元璋推行屯兵政策,編制《魚鱗圖冊》,丈量登記土地。當時朝廷派鄧愈、湯和諸將屯田陝西,今鮑旗寨一帶均為屯兵之地。因元末明初久經戰火,地廣人稀,隨從潼關之東大量移民關中,洪慶、狄寨塬坡地一帶,當時陝西有屯兵衛所28個,簡稱陝西28衛,本地為一處衛所,村民聚集成村,因衛所旗牌官姓鮑而得名:鮑旗寨。清嘉慶《咸寧縣誌》記載為:包旗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