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盛京|關東味蕾之錫伯大餅,萬里西行的故鄉回憶

錫伯大餅,萬里西行的故鄉回憶


傳奇盛京|關東味蕾之錫伯大餅,萬里西行的故鄉回憶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息準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等15處強徵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四月上旬和中旬自瀋陽錫伯家廟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這便是人類遷徙史上的又一壯舉——錫伯族西遷。

有人說,錫伯族是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民族習慣與滿族相近;有人說,錫伯族是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但這裡已經融入新疆的錫伯族人,偶爾也會流露出幾句東北話,這都源於兩地民族屬於同一體系之中。這些經過艱難遷徙的錫伯族勇士,在其經歷的百年曆史進程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錫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麵食,這看起來與現在的東北飲食習慣不同,但實際上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歷史並不久遠,在古代東北,麵食仍舊是重要主食。

發麵餅在錫伯語中為“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是錫伯族人的主食,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鹼面和水製成,在鍋中烙出來,一般直徑在三四十釐米,厚度約一釐米,帶有烙制花紋的叫做“天”,另一面則是“地”。這種餅的吃法很講究,食用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塊,體現了錫伯族的天地觀念和民族習慣。

除了“錫伯大餅”,全羊席是錫伯族最具特色的肉類菜餚。全羊席的錫伯語為“莫爾雪克”,意為“盛在碗裡的菜餚”。2009年,全羊席作為傳統技藝類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主要用料為羊的心、肝、肺、大腸、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風味獨特。如有尊貴客人來訪,錫伯族殺羊做成豐盛的全羊席來款待。

錫伯人自東北西遷久居新疆,飲食習慣上多少還是受了哈薩克等民族的影響,比如喝奶茶就與哈薩克飲食頗有相通之處。錫伯人家早餐的核心除了奶茶,主要是發麵餅和各種醃製的小菜,發麵餅的製作工藝據說得要“三翻九轉”。醃製小菜有花花菜(白菜、蓮花白、辣子、韭菜等切絲醃製而成,味美而色澤豔麗,是下飯佳品),醬辣子、辣椒醬等,或者直接是黃瓜辣子蘸麵醬,麵醬也是自制的,味道各不同,但大致的原料和做法是差不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