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水塔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已采取措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水塔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已采取措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有关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直播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记者:

想请各位介绍一下,“丝路环境专项”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我刚才翻了一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的简要本,当中看到很多大量的图表还有数据,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请问这个数据的可靠性及评价和结论的客观性是怎么保证的?


白春礼:

这个问题由姚檀栋院士作简要回答。


姚檀栋:

首先,“丝路环境专项”刚才白院长已经提到,它是面向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环境问题的一个科学技术专项。到目前为止这个专项启动以来,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进展。

第一,我们应用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与整个地区已经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结合,提供科技支撑的产品。我举个例子,亚洲水塔,由于气候变冷,现在一系列的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在整个第三极地区或泛第三极地区已经出现了。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把科技前沿的支持和我们已有的科技产品结合起来,对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的中亚地区有很重要的科技产品形成,提供了当地应对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第二,是智库引领产品,这在沿线地区是最重要的,是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性产品。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刘卫东研究团队,他们专门致力于沿线地区的新产品形成,而且现在已经有了第一批产品,就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这本书。书里面的图表、数据是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有专项成立之后新的研究成果,前前后后有十多位院士、几十名专家经过不断论证、不断确认形成的研究报告。关于这个报告的细节,刘卫东教授稍后可以和各位记者做会后交流。

第三,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各个地区的示范平台问题,通过“丝路环境专项”支撑沿线地区以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已经不光是我们国家的,应该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这也是写进十九大报告的。这是我们国家生态保护的新理念,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这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很成功的经验,比方说应对沙漠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建设。当前,如何让我们这些成功的模式在周边国家能够应用起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我们有一批科学家已经在阿斯塔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园区建设,有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葱园的建设,还有重要的石油管道、铁路建设,以及青藏铁路冻土技术的运用。这些重要进展,我们在以后不同的场合还会给各位进行汇报,如果大家关心,我们之后可以进一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