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要把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

幻紫狐狸


湖廣本就是指的湖北和湖南,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設置的行中書省,一開始管轄區域較大,到了明清時期,湖廣就只管轄湖北和湖南,但是稱呼並未改變,明朝時期為一級行政區“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時期便是“湖廣總督”的稱謂。

那麼湖廣行省在清朝時期為何會被劃分成湖南和湖北?

地區因素

因為當時人們只知湖廣,對南北的劃分並不是很清晰,後來隨著湖南的不斷髮展,南北之間的區別逐漸明顯,湖廣的稱號便越來越不合適,於是到了清朝時期,最終還是被分開,以“南北”二字更改,湖廣南部為湖南,北部為湖北。

加強統治

清朝入關之後,管轄了湖北地區,然而湖南地區則被南明控制,後清朝統一,發現明朝弊端,省份區域過大,不利於管轄,於是對一些大省進行分化,而湖廣行省就是其中一個,除了湖廣,還有江南省份被劃分成江蘇和安徽,陝西被劃分成陝西與甘肅。

這些都是在康熙年間所進行的,公元1664年,以洞庭湖為界限,以北為湖北,以南為湖南,湖北的省會定在武昌,湖南則在長沙,同時,清統治者還設立巡撫,巡撫之上設總督,這樣便加強了管理。

經濟發展

其實分開湖廣,據說早在順治時期就有這個想法,因為常年的戰亂,大多百姓都逃生而放棄耕種,眾多土地荒蕪,以至於清朝經濟發展緩慢,因此順治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屯田開荒。

湖廣地區要因地制宜,湖廣地區幅員遼闊,如果統一實施有難度,於是決定分開屯田,這樣在其他事務上也方便管理,這樣可以提升經濟的發展。

人口因素

既然湖廣地區幅員遼闊,就意味著人口眾多,因為明朝初期的時候,統治者採取了招撫流亡、放還奴隸、勸課農桑等有利於經濟恢復的政策,全國人口迅速上升。人口多就難以控制,倘若發生變動,很難在第一時間控制。湖廣起事還是比較容易的,要知道湖廣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說法,當時流行一句話“湖廣熟,天下足”,可見湖廣的地位之重,將湖廣分開可謂是一舉多得。

至於怎麼分化,當時是有三個方案可供參考的;

長江為界限

以河流為分界線一直是很多國家都推崇的方法,也是簡單而且有效的,但是因為考慮到管理問題,最後放棄了,因為長江河道形成的侵蝕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由兩個省份各自管轄,很有可能會出現放任不管的情況。

以澧水為界限

不過這樣看來,對湖北省比較有利,這裡有太多的湖泊,而湖南則失去了一些有價值的平原地區,所以是一種不公平的方案。

以洞庭湖為界限

這也是最好的方案,現如今湖南湖北就是以這個為界限的。

無論怎樣,清朝統治者將湖廣行省分為湖南和湖北,也是有著多方面因素考慮的,只是那時候滿清比較重視湖北的發展,湖南真正雄起也是在民國之後,尤其是近代。


羽評郡主


現在湖南、湖北經常為一些事情“打架”,但往上追溯300多年,湖南、湖北其實是一個省,叫湖廣省,只是到了康熙年間才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個省,本是同根生啊!

元朝時的湖廣行省

元朝以前的宋朝,地方行政區劃是路、州、縣三級,沒有省的說法,元朝別出心裁,在地方上設置“行省”,也是今天“省”的雛形,就包括湖廣行省。當時的“湖廣行省”面積大得很,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西三省的全部,以及廣東、貴州兩省的一部分。

這一時期的湖廣是名符其實的湖廣,既包括兩湖,也包括廣西、廣東(部分)。

明朝的湖廣佈政使司

到了明朝,地方行政區劃不叫行省,而是叫承宣布政使司,但仍然保留“湖廣”的稱呼,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只是管轄區域大幅縮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貴州、廣東、廣西都有了單獨的承宣布政使司,不再隸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的湖廣總督

清軍入關後,逐漸統一全國,但在統一過程中,遭遇到明朝殘餘勢力頑強抵抗,為瓦解漢人抵抗意識,加強對地方控制,清朝採取了諸如屠城、“留髮不留頭”、文字獄等極端措施,另外把一些大省進行分割,分而治之。

湖廣省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省,這個省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地形複雜,民風剽悍,一旦被反清復明勢力佔據,打起游擊戰,清軍很難進剿,於是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把湖廣行省一分為二,分為湖廣左布政使、湖廣右布政使,並在3年後改名湖北、湖南,各設巡撫一名,分而治之。

但為了管轄方便,清朝又設立湖廣總督一職,全稱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統一管轄湖北、湖南兩省,簡稱“湖廣總督”或“兩湖總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湖南湖北分省之由

中國從元代開始,第一次實行行省制度,當時的湖南和湖北等中南六省均屬“湖廣行省”管轄。明代基本沿襲了湖廣行省這種行政稱謂,但是隻下轄湖南湖北兩省。 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下設長寶道、嶽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備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為府,直隸州(廳),府(州)下為縣 ;雍正元年(1723年)設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湖南湖北在行政區劃、軍事管轄等方面完全分開。

至於分省的原因,大致有幾下幾個因素:

 

經濟方面:

 

早在南宋時期,長江中下游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出現許多垸田。明清時期,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地區進入大開發時期,湖蕩洲灘被大面積圍墾為農田,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提高,作物結構多樣化,農副產品商業化突出,城市網絡形成,市場體系發育,經濟總體水平提高,以致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就是說,地方人口多了,經濟強了,就要分開治理。

 

軍事方面:

在清朝入關以後,出現了一個局面,那就是湖北屬於清朝,湖南屬於當時的南明政權。雙方對抗了二十多年,最終清朝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這時清廷又把八旗主要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三藩去鎮守。所以長江以南和西南地區都是在三藩的勢利範圍。後又經過8年三藩之亂,以及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改土歸流”的平叛。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才逐漸確定下來。

清朝前期之一段時間,湖南湖北事實上處在一個分割治理狀態。

政治方面:

政治上的考量,為了局勢的穩定,清朝決定湖南湖北分家

清廷在平叛戰爭結束後,開始對全國的行政區進行重新劃分。江南省、陝西省、湖廣省這三個省份的轄區太大,經濟上非常富足,人口又眾多,容易出現割據政權。為了長治久安,在康熙時期,清朝決定將湖廣行省一分為二。以洞庭湖為界限,劃分為湖南省和湖北省。這兩個省分別設立巡撫,均屬湖廣總督節制。

 

總之,關鍵是政治的需要,屬“分而治之”之策,類似於漢朝實施的“推恩令”。

 

 

好處就不多說了,湖南獨立成省後,單在科考上就釋放強大的能量,在長沙即可參加鄉試,湖南人再也不用跋山涉水遠赴武昌與湖北人搶中舉名額了。從此人才輩出,在清代中後期開始,在政治、軍事上光彩奪目,成為朝庭的中流砥柱。

具體上,可以參考現在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成立因由。




書法沈識


清政府統一全國之後,為了穩固來之不易的江山,他們動了很多腦筋。一些省份的面積太大,這使清政府徹夜難眠。這些大省裡只要有一省起兵對抗中央,那後果將很嚴重,如果兩個大省聯合對抗中央,那清政府就危在旦夕。為了防止地方實力太大,於是清政府就把大的省份分成了多個小的省份。

湖廣行省分成了湖北省和湖南省。陝西省分成了陝西省和甘肅省。江南省分成了江蘇省和安徽省等等。

劃分之後,單個的省再也沒有實力對抗中央。

所以,把湖廣行省分成湖南省和湖北省,說到底就是維護統治,防止叛逆。把能威脅到中央的大勢力劃分成單個的小勢力。





AAA歷史


首先湖北開發的時間比較早。湖南在很長時間裡開發的時間比較晚,只限於湘江和沅江一些重要城市。因此湖南的體量決定了,他很長時間內依附有湖北。

湖南的湘江相對於沅江開發的更早,更成熟。所以說湖南人對於湘江的認同程度比對於沅江的認同程度更高。

隨著不斷開發湘江和沅江,它的體量上來了,自然而然的進行分治。

況且湖南對於控制雲貴高原來說至關重要。清朝自東北入關以來,非常小心,防範各地造反,對於湖南有這樣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地方,他當然格外重視!

朝廷重視地方發展,你說設立一個巡撫也不為過。

雖然湖南湖北共屬於湖廣總督日治下,但也不影響他們的獨立性!


TIME007FM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由此可見,楚人牛氣。

1664年湖北、湖南分治,時值康熙三年。彼時清軍入關二十年,天下並未大定。中央鰲拜等把持朝政;地方雲南吳三桂、福建耿精忠、廣東尚可喜三藩稱王。

又“湖廣熟,天下足”,湖廣之地除了牛人盛出,農業糧食經濟一直又在全國占主導地位。

拆分湖北、湖南,應該是基於統治安穩考慮。湖廣北輔京師、直隸;南控百粵福建;西抵雲貴;東逼兩江。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再讓他一家獨大,清政府控制不了的話,清將四分五裂。所以拆分湖北湖南提上日程。兩湖分治之後,又設統領兩省軍政大權的湖廣總督,實現了清政府對湖廣的絕對控制,也為後來平三藩之亂夯實了通道、經濟基礎。

設若湖廣一家獨大,被三藩拉籠對抗清廷,歷史肯定要被改寫。

所以清兩湖分治更多是出於安定統治的需要。


秋天秋2019


兩湖山一衣帶水,原本一家。但是兩千來被拆了合,合了拆,都是當時朝廷的權益之策。我們先看下歷史上這兩個省的分合,再說說清朝為什麼要分開湖廣行省。


西周時,楚作為地方諸侯剛剛建國,這時候的統治中心在今天的湖北一帶,湖南還是未開化地區,叫揚越。

東周春秋戰國時,諸侯逐鹿中原,楚國四面出擊,向南擴散到了湖南,這時湖南人也叫楚人了。

秦時實行郡縣制度,南郡管湖北,長沙郡管湖南。

漢承秦制,地方上的管理更細緻了。湖北地區南郡保留,增加了江夏郡。湖南也保留了長沙郡,增加了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

三國時這兩個省幾經爭奪,歸了東吳。三國時地方行政建制在郡上增加了州,這時湖南湖北就合為一家了,都歸荊州。

兩晉時,湖南地面上又設了湘州,這時湖北歸荊州,湖南歸湘州。

南北朝時,兩省都在南朝,荊州、郢州、雍州分治湖北,湖南仍歸湘州。

隋唐兩代,地方上的州郡兩級機構被合併為道,此時湖北湖南都歸江南道。

兩宋時,改道為路,湖北屬荊湖北路,湖南為荊湖南路。

元朝時,大家都知道了,我們現在的省誕生了,元朝在路的上面設省,地方分為省路縣三級。這時湖南湖北又歸一家,都屬湖廣行省。

明朝時,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兩湖統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要湖北湖南分治,是一個必然。

但凡大一統的中國,立國初期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封功臣。要在泱泱華夏的歷史舞臺上登場,要四海九州的人山呼皇上,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皇帝要和各路大神合起夥來打天下。打下來後就要分天下了,所以建國時跟著皇帝苦幹的人就要裂土封疆了。

西漢初,韓信在河南封韓王,英布在安徽封九江王,彭越在山東封梁王,還有各個劉家宗族封在各地。

清初時,三番封王。

但是天下從來不是用來平分的,朝廷初期地方上的封王都是要被消滅的。隨著朝代走向強盛,地方上的權力都會被收回。你看看,到了漢武帝,漢朝還有幾個地方王?到了康熙帝,地方就到了該收斂的時候了。


清初雖沿用明制,但到了康熙年間,地方封疆大臣勢壓中央,吳三桂為代表的三番氣勢逼人。為削弱地方權力,大塊的行省都陸續被分成小塊,這時湖廣行省就又被分成了湖北湖南,一直到現在。

只可惜,這種形式上分裂地方的做法,不能根本杜絕地方造反,湖廣行省分治(1664年)不久,三番之亂就開始了(1673年)。


事與願違,歷史就是這樣。人生遇到類似事,不要傷心,杯酒支菸就好。


土司的後裔


湖廣行省,是沿用元朝的行省舊稱,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省,湖廣行省除下轄現今湖北,湖南兩省之外,還包括廣東,廣西,海南,貴州的部分地區,因此稱為湖廣行省。

明朝建立以後,將全國劃分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湖廣行省仍被保留,但轄地大大縮水,只有湖南、湖北兩省之地。兩湖之所以劃分南北,還要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清軍入關以後,八旗鐵騎征服了中原大地,其中就包括湖北地區,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湖南地區卻掌握在南明政權手中長達十多年之久。雖然清朝最終掌握了湖南地區,但明朝在江南士子的心中仍舊無法忘懷,江南地區的反清義舉此起彼伏。

為了穩固統治,清康熙時期,對明朝區域較大的省分實行劃分,把南直隸劃分為江南省(後來又劃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陝西行省劃分為陝西省和甘肅省,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北省和湖南省。從此,湖廣行省一分為二,以洞庭湖為界。雖然清朝仍將管理兩湖的封疆大吏稱為湖廣總督,聽起來很威風,可實際上,湖廣總督也就管理兩湖事務,根本管不到兩廣,管理兩廣事務的叫做兩廣總督。

以上就是湖廣行省一分為二的歷史原委,今天的兩湖之人雖然不再是同省老鄉,但生活習性大體相同,語言上也有很多互通之處,就是因為原本就是一家人,同為楚地,同為楚人!


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歷史茶坊


湖南和湖北,在春秋戰國時期,兩地都屬於楚國。漢朝時期,被稱為“荊州”的地盤就是湖南和湖北。元朝的時候使用行省制度,“湖廣行省”,包括湖南湖北,和廣西廣東以及海南和貴州部分地區。

到了清朝初期這裡是清朝和南明以及大順軍殘部對抗的地方;這是湖廣省被拆分的第一個重要因素。在清朝入關以後,湖北屬於清朝,湖南屬於當時的南明政權。長江三峽一帶,有一支長期抵抗清朝的軍隊。他們被稱為“夔東十三家”。他們曾是李自成率領的軍隊,李自成敗亡後,大順軍跟南明朝廷聯合,共同抗清。這支軍隊都是久經戰場的老兵。他們更富有戰鬥經驗,也更頑強。在南明朝廷先後淪陷後,“夔東十三家”依然在堅持。他們為了抗清,選擇一邊種田,同時跟清軍交戰。清朝雖多次圍剿,卻無法成功經過一番輾轉,“夔東十三家”最終駐紮在四川、湖北交界處的長江三峽地區。清朝徹底擊敗南明,基本佔領整個天下後,就開始調集重兵,圍攻夔東十三家。準備一舉平定湖廣地區。最終,夔東十三家寡不敵眾,全部戰敗身亡。

撤分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湖廣省太大了,人太多了。湖廣行省,南北距離長達數千裡,這在交通不便的封建社會,統治難度將極大增強。滿清以幾十萬的小族蛇吞象佔領天下後,滿清統治者就從來沒有過安全感,他們始終在提防著地方造反。而當時疆域龐大,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湖廣行省,被拆分也成為了清廷的選擇。當時天下經歷多年戰亂,很多人都被迫放棄土地流亡。

撤分的第三個原因是重要的產糧地。順治時期,朝廷曾下令,讓各地推行屯田開荒的政策。湖廣省的面積遼闊,分開屯田,更方便事務處理;於是清廷在湖廣省分別設立湖南、湖北屯道,分區開墾屯田。

所以為了便於更有效的統治,清廷將湖北湖南兩地分別建省,設立巡撫。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時候,朝廷下旨,根據洞庭湖,湖以南為“湖南”,把省會設在長沙;湖以北稱“湖北”把省會設立在武昌。將湖廣省拆分為兩個部分。

 


堯舜東至山水升金


實際上不止湖南湖北,元朝建立起來以後歷朝都考慮到方便統治就想到“分割”來削弱地方世家豪強對中央的威脅。打個比方湖南湖北在以前是洞庭湖幾乎兩省平分,一南一北所以得名。但現如今洞庭湖完全在湖南境內這個除了洞庭湖在變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地理行政區域劃分的變化。廣東廣西也一樣唐代設嶺南道,後期又分設【嶺南廣東道】【嶺南廣西道】置節度使。到了北宋天下分為24路,嶺南道(宋稱 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大體以今天的肇慶市封開縣為界,封開縣古稱【廣信】,因是兩路分界,廣信以西稱【廣西】,以東稱【廣東】。所以道理差不多都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統治地方所採取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