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京杭大運河,是如何解決落差問題的呢?

SuperMonking


古代勞動人民修建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深深淺淺,蘊藏的智慧也是無窮的。由於複雜的地勢會產生水位差,這嚴重製約了大運河的航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了兩種辦法,一種叫“截直道使曲”,另一種叫“築堰擋水”。

第一種方法:大運河的不少河段都是七拐八折、彎彎曲曲的。許多人也許頗為不解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古人開挖大運河為什麼捨近求遠,不走直線呢?其實,這非但不是令人遺憾的敗筆,而恰恰是獨具匠心的絕妙之作。比如說揚州三灣是古運河流經揚州附近的一段航道,這段河流非常彎曲。這段河流因黃河的多次潰決氾濫造成短短10公里的河段,高低落差竟達15米。在如此落差懸殊的河段,如果開成直道,很難保證運河水面的平緩。於是我國古代運河的建設者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終於找到了“截直道使曲”的辦法,即順應地形地勢故意開出一條彎曲的大“S”形河道,使河道的長度河道延長到30公里,從而達到降低河床坡度以調整水位落差的目的。這就如在高山上修築盤山公路以降低山勢坡度是同樣的道理。我想有些人肯定見過有些盤山公路,一圈又一圈,從地面盤到山峰。看似十分簡單的舉措,卻解決了調整水位落差的一大難題,這也是運河水利史上的一大創舉。

第二種方法:築堰擋水,是運河建設者們為保證運河航行充足的水量和穩定的水流而精心構思的另一傑作。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不然,如何解決淮河水位低、邗溝水位高的水位差問題,是影響這一段運河通航的關鍵所在。聰明的古代勞動人民採取了在邗溝入淮的交匯處築堰的辦法,終於使這一難題得到了圓滿解決。但是船隻過堰又是一件很難解的事。先人在實踐中又創造了一種比先進、有效地解決河道水位差的辦法——“復閘”,即今天廣泛採用的“雙船閘”過船方式。也就是說,在需要建閘的地段,修築前後兩閘,船行至時,閉後閘,開前閘,在兩閘間或放水,或充水,以降低或提高水位,使閘中水位與前方河段趨於一致,然後打開前閘,讓船隻順利通過。今天航天員出艙的原 理也是如此。設置堰埭以調節水量、控制水位差,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項重大創造;而用復閘代替堰塊,則是水利史中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進步,標誌著我國水利工程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西方直到13世紀,才在荷蘭出現了簡單的船閘。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直接影響了現在的水運。

綜上就是答案所在,智慧所在。





田田歷史


古代的京杭大運河,主要是用船閘來解決落差問題的,(如下圖動畫)同時也兼有通過彎曲來解決行進中的落差問題。其中船閘是解決落差最好、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主要用於落差比較大區段,還有與長江、黃河、淮河交匯時使用。

在濟寧至長江河段至今還在通航使用,這段落差約40米,通過很多級船閘來解決落差,如圖

大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等交匯,一般情況下,河流的水位高於運河,也用船閘方式解決與河流轉換問題,通常在河流兩岸的船閘錯開方式通過(上圖),一方面這樣可根據地勢高低選擇船閘的位置,另一方面船閘還具有防洪功能,還河以利用水流的銜接到對岸的船閘。如下示意圖:

從長江到濟寧的運河航道上,我們看到的航道上總是彎彎曲曲,有的地方成“之”型,這是通過航道的彎曲來化解落差。雖然通過各種方式解決落差,但終歸要出現逆水行舟的時候,在落差不大的情況下,用人力“拉縴”的辦法來解決,我們經常在運河兩岸還能找到古時候縴夫的遺蹟。


地理縱橫


1.線路彎曲修築

許多運河段都故意彎曲而不是筆直。彎曲的河流將有效地消除在地面上的水位差,使河流保持平坦。

2. 修水壩攔擋

京杭大運河連接著許多河流。一些河流的水位低於運河的水位,例如,淮河的水位低於運河的水位。在運河與淮河匯流處以及船舶上修建水庫,可以有效地解決水位差問題。

3.修築閘門

這個水閘將在河的前後各有兩個閘門,在那裡水位差必須得到緩解。船在後門前面移動,前門關閉,後門打開,閘門在大壩之間釋放水,使水位與後面的河水保持一致。水閘之間的水位與前面的河水保持一致。然後船就可以平穩地航行了。


影子和你gvsgjt


京杭大運河由南到北,水位高差別非常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採取了三種辦法。

1.截直道使曲

京杭大運河的許多河段並沒有直接修成直線,而是故意修成彎彎曲曲。彎曲的河段可以有效消除地面高度不一形成的水位差,保證河面平緩。

2.築堰擋水

京杭大運河連通了許多河流。有的河流水位比運河水位低,比如淮河水位就比運河水位低。人們就在運河與淮河的交匯處築堰擋水,使行船通過上下堰,有效解決水位差問題。

3.復閘

復閘是在需要解決水位差的河段修築前後兩個閘門。船行到後閘前,關閉前閘,開後閘,在兩閘間放水,使兩閘間水位與後河一致;船行至前閘後,關閉後閘,開前閘,是兩閘間水位與前方河水一致。這樣船隻就可以順利通航。


塵埃顆粒



江山如畫666


精彩答案已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