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既隱 鐵肩擔道義

孔子雖然燕居時“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是他還是心懷天下,春秋時期,大道既隱,不由就思念起自己的榜樣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中國傳統文化,亦稱周孔之道。究其源頭必提周公。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封制、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而周公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制禮作樂,“以禮修身、以樂養心”以此規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孔子以周之禮樂為完備,稱“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大道既隱 鐵肩擔道義


孔子一生以周公為榜樣,周遊列國希望推行周公之道,恢復周朝初年禮樂的制度。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子衰微,諸侯爭霸,大夫專權,周公所制的禮樂制度名存實亡。孔子在不遺餘力的去推行,只可惜時代變了,周遊列國都得不到重用,不能施展政治抱負。最後到晚年只好回到自己家鄉魯國,招徒講學。孔子感嘆道:唉!我老了!很久沒沒夢見周公了!言下之意就是,雖然自己滿懷壯志,現在這個亂世,壯志難酬啊!

大道既隱 鐵肩擔道義


當然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既然當時無法實現周公之制,那就寄希望於未來。“有教無類”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程朱、陸王……薪火相傳,師表萬世;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修春秋,創儒學,道貫古今,百代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