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群雄為何多出於湘中?

有寶


自古湘軍出湘鄉,太平天國時期,湘鄉以一縣之兵力轉戰十八省,力挽清政府於狂瀾之中,這是中國近現代史對湘軍出省征伐的最早描述。在更早的明朝萬曆年間,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土司叛亂,一位明朝指揮使率領五千湘鄉子弟征戰西南地區平叛,從此再未回到家鄉,史書記載湘鄉人口在萬曆年間減少五、六千人,對人口減少的原因隻字未提。至數百年後的今天雲南某地的民眾在尋根問祖查詢家譜時,才發現他們的始祖來自長沙府湘鄉縣,當年萬曆年間湘鄉五千人口去向之謎才得以解開。

1952年以前,舊湘鄉縣包括了湘鄉、雙峰、婁底、漣源,面積比現在的湘鄉市大了幾倍。雙峰、婁底、漣源這個範圍內的近現代歷史名人在當時的籍貫都是湘鄉。所以在1952年是個時間分隔線,1952年以後出現的名人根據自己現在所在的縣市認定籍貫分別為湘鄉、雙峰、婁底、漣源。1952年以前出現的名人,雙峰、婁底、漣源人士的籍貫都是湘鄉。


天驕漫山紅遍


湘軍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廣東人革命、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繼前幾日的“川軍”系列後,筆者今天開始就來好好跟您說說湘軍。

在衡州府城北部蒸水注入湘江的地方,有一塊低窪之地,名喚演武坪。這裡與兩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一個是吳三桂,一個是曾國藩。吳三桂在這裡練兵反清,曾國藩在這裡練兵保清。對晚清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湘軍,就是在這裡走上正軌的。

湘軍的起源:最早,這支軍隊叫楚勇

湘軍,是一種現象,代表著漢人士大夫崛起,幫助清朝打滅太平天國。與曾國藩同時,甚至還稍早一點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國藩之後的左宗棠、李鴻章,甚至包括吳長慶、袁甲三(袁世凱的叔祖)等人,都是這個時代湘軍現象的體現者。

湘軍起源於江忠源。江忠源是湖南新寧縣舉人,早在1847年起,就已經組織團練鎮壓雷再浩、李沅發、趙金龍等叛亂。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

江忠源即組織了500人隊伍赴廣西參加鎮壓,江忠源這支隊伍稱楚勇。也就是後來被叫做湘軍的軍事系統,在其最初起源時叫做楚勇。

1853年1月21日,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

中國古代的軍隊,大致可分為官方軍隊和民間軍隊兩大類,它們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現了。民間軍隊,曾經多數是以創始人、主將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岳家軍”、“戚家軍”、“楊家將”、“呼家將”,等等。

只有從曾國藩創立“湘軍”開始,才有了以地方來命名的軍隊,後來就有了什麼“淮軍”、“川軍”、“桂軍”、“粵軍”、“晉軍”、“東北軍”、“西北軍”、“北洋軍閥”、“直系”、“奉系”、“皖系”、“魯系”等等。

二十萬太平軍打不過兩萬湘軍,湘軍為何如此勇武

在天平天國運動中,有個小插曲,便是李秀成二十萬太平軍竟然拿曾國荃的兩萬湘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當然了,這裡有一定的客觀因素。

一來,天王催得很急,嚴令李秀成儘快趕走曾國荃,不容他慢慢解決;二來,二十萬人要想長期圍困下去,非得有源源不斷的糧草接應才行。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冬天馬上就要來臨,二十萬人的冬衣還沒有著落,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看來只有強攻了,憑著強大的兵力優勢,李秀成決定重拳出擊,用全面進攻讓曾國荃顧此失彼,一舉摧毀天京城外的湘軍。

當然了,這都是天平天國的客觀因素,最讓人津津樂道了就是湘軍本身的體制了。

看了湘軍的建軍標準,你就知道湘軍為何勇武了

湘軍建軍標準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在武器裝備上,湘軍不僅向外國採購洋槍洋炮,還自設船廠,仿造新式武器。

在戰術層面,湘軍無往不利的制勝法寶只有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所謂“結硬寨”,湘軍到了一個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它這一點是學太平軍。

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選擇紮營地點,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後要修牆挖壕,牆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塊組成。壕溝深一尺,壕溝挖出來的土必須要搬到兩丈以外,以防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溝填掉。

曾國藩的“結硬寨”能夠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因為太平天國佔了很大地方,湘軍本來執行的是進攻的任務,但是他通過“結硬寨”的方法把進攻任務轉變成了防守任務。

湘軍的這種方法,使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就安營紮寨,不是進攻,而是等著別人進攻。

他們的任務是進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標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麼進攻呢?很簡單,到一個城市邊上以後開始挖壕,並不跟太平軍打,而且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天壕溝。被湘軍攻打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市城牆外圍的地貌全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不是一天兩天,他們用的是一年兩年,不停地挖壕溝。

這個辦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無數道無數道地圍,無數道無數道地挖,一直讓這個城市水洩不通,就看城裡的糧食能堅持多久。斷敵糧道、斷敵補給,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同時,對比同時期的軍隊,湘軍是最有文化的一支。

湘軍不能被簡單地視為一支普通的軍隊,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集團:既是軍事集團,又是政治集團,同時還是一個文化集團。

作為軍事集團,湘軍有較八旗與綠營軍更為優越之組織和顯赫之戰功;作為政治集團,其主要將帥掌握了全國大部分地方的軍政與經濟實權;作為文化集團,湘軍執著於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思想信仰,形成了一道蔚然可觀的歷史人文風景。

湘軍是一個有統一思想文化的軍隊,具體來說,是一支由具有共同價值信仰的儒將所主導的文化集團。湘軍和清代其他軍隊如八旗、綠營、淮軍乃至新軍相比較,其最大特色不在於軍制,而在於其深厚的儒家文化。

從湘軍的“選士人,領山農”的軍隊構成,到湘軍“衛道”的建軍宗旨,從湘軍的治軍訓軍的原則和方法,到他們對儒學的研究傳播活動,無不深深地體現出一種儒家文化理念的全面滲透,使得湘軍成為一支真正具有文化統攝力的軍隊,並且能夠和清廷的武裝力量及近代軍閥的武裝力量區別開來。

“中華要滅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絕”

在中國近代最動亂的那個八年,共經歷了22次會戰7次在湖南。首戰淞滬,其精銳便是湘軍(中央部隊大多數都是三湘子弟)。

淞滬的核心主力,毫無疑問是“幾乎精銳盡出”的中央部隊,能夠上的基本上都上了;而地方部隊裡,桂系、粵系、川系、西北軍、東北軍也都有部隊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戰役。

但是湘軍不一樣,既不只是”幾乎精銳盡出“,也不只是“有部隊參加”,而是全軍上陣,一邊把所有的湘軍部隊拉到上海參戰,一邊用湖南的保安部隊、預備部隊不斷補充傷亡太大的前線部隊,並開始全省大範圍的徵兵。

全面戰爭來臨的時候,以維護小集團利益為核心的各系軍閥,甚至是中央部隊的各派系,都或多或少存在保存實力、消滅異己的現象,這也是那八年來打得如此慘烈的一個原因。從來沒有哪次戰役,從來沒有哪個地方軍隊,像在上海的湘軍部隊一樣全軍動員、前赴後繼、毫無私心(除了川軍)。

湘軍將士上陣殺敵,常說“來生再見”,便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老湘軍“要死卵朝天,不死變神仙”的風貌猶存。

後記

“中華要滅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絕”,這一句話便是對湘軍最好的褒獎與讚揚!


刀墓手札


實際上,也沒什麼特別的,主要的原因是湘軍是曾國藩搞起來的,而曾國藩是湘中人,過去的湘鄉現在的婁底雙峰人。

梳理湘軍之前,我們來扯點別的。

事實上,歷史上這種英才輩出而且扎堆出自某地的事情,比比皆是。攬天下英才而用之,通常都是大一統之後,為了招攬人心,平衡各方勢力而採取的做法。

不信,我們來捋一捋。

先秦不論,因為那個時代,流動性並不強,各國公室本就出於一地。

但從漢開始,這種人才扎堆出現的現象就越來越多。

比如劉邦,豐沛功臣,出了多少?從曹參、樊噲、灌陰、周勃、王陵、盧綰等而下,哪一個不是豐沛的?

為啥?亂世初起,身邊本來就沒幾個人,不用自己從小光屁股長大的,難道還用外人?稀爛的外人你不希得用,外部的精英也看不上你,想用也用不了啊。

接下來,曹操用的基本上都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其老家的宗親勢力就是他的基本盤。

南北朝,本就是部落的鮮卑拓跋氏、慕容氏等,匈奴劉淵及其家族等不論,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就是苻堅。苻堅一則是想做天下共主,二則是想擺脫內部氐族強豪的束縛,而將諸氐遣散分佈於全國各地,導致淝水之戰以後,前秦分崩離析。原因何在?就是他喪失了自己的基本盤。諸氐可能對他有制約,內部也可能有爭權奪利,但最終不管是哪一個上位,權利都是符家的,而沒有了基本盤,面對慕容垂、姚萇等人的挑戰,苻堅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慘痛麼?

所以後來的北魏、北周、北齊而至隋唐,莫不如此,關隴貴族一直都是這600多年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隨後比較明顯體現這一點的就是明。明的功臣集團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淮西勳貴。指的就是當年大明起家的英烈傳上的那些人,其實都是朱元璋的淮西老鄉。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覺得我扯得有點遠。

也遠也不遠。說白了。這就是基本的人性。人對他人總是提防的,因為人的本性總是自私的,而且是缺乏安全感的。

要想一起做點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任。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你信任的人首先是誰?是不是家人、老鄉、親朋戚友?

既然曾國藩是湘中人,而他最開始籌劃的那幾個老友羅澤南、李續賓、劉蓉等人都是周邊的,而湘軍的基本原則又是以鄉情連接軍隊,以解決八旗和綠營勝則爭功、敗則互不相救的弊病而設計的制度,就加強了這種鄉情之間的聯繫。一支軍隊裡面都是本家本土的,親情連接,決定了戰場上不會一鬨而散。這也確實加強了湘軍的戰鬥力。隨後的淮軍、北洋軍基本上都是基於這個原則。

親朋戚友再有各種不是,平時也有各種亂七八糟的糟心事,但真到了緊要關頭,能夠信任的其實還是他們。

不止是這樣的大型政治軍事集團,其實你在任何一個企業看到的,也都是如此。一個外來的空降兵,始終是進不了核心圈子的。

不過這裡面有一些東西細細品味,也挺有意思的。比如劉邦的豐沛功臣、朱元璋的淮西勳貴集團,由於劉邦、朱元璋本人都屬於社會人士出身,其核心圈子始終是武夫為主,比如曹參、樊噲,比如徐達、常遇春等,而蕭何、李善長作為其中的小吏和普通文人,則做了大管家;外來的張良、劉伯溫作為外來的智囊,雖然位高權重,但卻都沒掌握過軍權。

曾國藩的湘軍則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由於曾國藩本人是進士和翰林出身,所以他的核心圈子基本上是文人,粗魯武人如鮑超、多隆阿則成了外圍。

這種比較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對吧。


江上一峰青


炎帝陵在永州,蚩尤故里在婁底,遠古的血脈精華滋養三湘大地,從古至今湖南就不是經濟出名,那湖南人想要出人頭地怎麼辦,必須靠才華,靠膽量,靠謀略!在看湖南在地圖上的圖形就是一個人頭像,代表華夏大地的大腦,他塊頭不是最大的,但卻是全局的掌控者!


用戶4171900294563


真正有思想源自湘鄉,毛主席和曾國藩均出自於此受此地影響,世人只知主席生於韶山,其實主席長到八歲才回韶山,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各思想氣質性格源自湘鄉外婆家。另一位曾國藩現地理位置劃入雙峰,原自湘鄉,有興趣的朋友想多瞭解主席或者曾國藩的可以去湘鄉看看,尤其主席外婆家的故事才是源頭



數代人堅持如一日


江忠源是最先搞團練,最先抗擊太平天國。但稱楚勇,非湘軍。真正的湘軍是由羅澤南(雙峰人,教館先生出身)招募的團練,骨幹是他的學生組成。如李續賓、李續宜、劉嶽昭、曾國荃等等三四十人。主體是現在的婁底漣源市楊家灘鎮附近地區農民共1080人,先是由這些人組成左右湘勇營,後才改為湘軍。沒有羅澤南就沒有後清的湘軍,沒有楊家灘就沒有湘軍。


陽旭


我不同意,只是老大是湘中的而已,還有湘陰左宗堂,益陽胡林翼,衡陽彭玉麟,邵陽江忠源,名副其實的湘軍,不是隻有湘中才出將領


YYY1280654


還是老毛厲害,他深知其中道理,所以在建軍過程中打破建制,削平各大山頭,統統歸中央軍委指揮,不至於政令不達,各自為王,是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


崑崙機


湘西南部,武將多,湘北湘東文人多,湖南分,湖南人,湘西人,不同的文化,


HAPPY159216121


自五胡亂華,北方氏族南遷,王馬共天下。南方氏族經過漫長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宗親發展的理念和結構性準備。可以這麼說,至今這種潛移默化的裙帶性結構和宗族理念一直延續。

江東子弟過江、涉水,無不父子兄弟上陣。還是舉例子:軍統戴笠出來的整個軍統全是浙江系。戴笠,毛人鳳及底下的十三太保,十人團全是浙江人,內部叫江山子弟兵。這也是戴笠一聽要裁撤軍統,害怕老蔣要殺他的原因。

扯遠了,不過從此可見一斑。湘軍更是如此,自下而上,自兵到將,都是湘人。外人到中層已如登天,高級將領絕無可能。自古大權不能旁落的法則從未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