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

寻根拜祖


孙悟空大闹天宫说的是谁,有人说是朱元璋,朱元璋带领明教兄弟一鼓作气平定四海打下江山建立大明朝,把懦弱无能的元顺帝赶到草原上,非常威武。也有人说是朱棣,朱棣带领几千铁杆硬是把坐拥几十万军队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打的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自己登上龙庭当了皇帝。那叫一个牛逼。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人都造反成功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孙悟空造反没成功,被镇压了,被炼丹炉炼了,被五行山压了。

大闹天宫这一章开篇有首词没人注意,其实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看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得多么明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心高气盛忘了上下尊卑,可是要吃大亏的。这首诗说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性凶悍,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凶悍,进京不听皇帝约束,无赖,盗马,杀人,终于引来大军讨伐,这不是说孙悟空说的是谁。就差吃仙丹了。

燕王靖难,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朱棣当了皇帝论功行赏,朝臣都说朱高煦好,功劳大,立为太子最合适。但是朱棣这时候想的是大明江山,早把朱高煦的功劳忘了,立了老大。因为老大仁贤。朱高煦非常不高兴,让朱棣封他为禁军统领,动不动自比李世民。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常在朱棣左右,时时想着搞掉老大继承皇位。但是朱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局面,于是收拾了他好几次,但他死不悔改。朱棣死在北征回归的路上,朱高煦谋逆未果,明仁宗即位,对他特别好,顾益厚遇。没几天明仁宗死掉了,明宣宗即位,朱高煦几次派遣杀手想干掉明宣宗,可惜没有得逞。明宣宗即位之后,对朱高煦更好,比他老爸还好。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要求,那怕再过分,没有不能满足的。宣德八年,朱高煦觉着时机成熟了,于是起兵造反,军队都准备好了,消息传到京师,明宣宗还是主张招安,给朱高煦写信,让他不要太冲动,凡事好商量。但是朱高煦说,我哥和我侄儿就是拿钱哄我,我是那种爱财之人吗。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我也要学我老爸,清君侧。

明宣宗听闻消息叹了一口气说,我叔看来真是死不悔改啊,我给他多少次机会他不珍惜。于是御驾亲征。路上跟群臣说,别看我叔咋咋呼呼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色厉内荏。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现在胆敢起兵,就是欺负我年纪小怕打仗。他把我当成建文帝了。我是吓大的吗。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明宣宗到了战场,让人四面围困,大军就是吃吃喝喝,没事干放放火枪,凡是要求攻城的一律不许。就这么没几天,城中人人自危,都想杀了朱高煦拿他的人头当投名状。朱高煦这才知道遇上硬茬子,这个侄儿不好对付。眼看形势紧急,只好开城投降,明宣宗把他们父子贬为庶民,在北京西安门外专门盖了一座房子,关了起来。这所房子就是孙悟空的五行山,能吃能动,但是一辈子出不来。

但是正应了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有一天明宣宗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却伸出腿绊了明宣宗一跤。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这不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悟空是什么。悟空被五行山压住,竟然差点钻出来,如来只好用六字真言把他定住。


唐风宋月


说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焖鸡”当然是搞笑,朱高煦确实是被焖在一口大缸里,被活活烤死了,死状十分凄惨,他确实是一个军事上的猛将,却是一个蹩脚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难,哥俩会是一辈子的好兄弟,长子朱高煦会袭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当郡王,这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谁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认命了。


但朱棣后来还是造反了,并且成功了,这下就麻烦了。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

朱高炽形象不佳,身体不好,是个大胖子,而且腿有点瘸,不便外出活动,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杀杀,所以朱棣主要是让留守燕京,负责保卫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数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挡了大量南军的围攻,为朱棣争取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朱高煦人高马大,能打能杀,经常亲自上阵砍人,无论相貌和形象还是爱好特长,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随朱棣南征北战,一路打到南京,还多次在危险关头不顾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将群体中威望很高。


朱高炽和朱高煦各有功勋,原本不相上下,但父亲总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儿子,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显偏爱次子朱高煦。

嫡长子继位,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原则,和长子世袭王位一样,但朱棣无意中的一言一行却让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难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时的浦子口时,朱棣被南军击败,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喜出望外,对朱高煦说“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为鼓励朱高煦,朱棣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努力吧儿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没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帮我;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给你;也许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我直接把皇位传给你。

朱棣到底是哪层意思谁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却认为这是老爹许诺传位给自己的信号,他倍感振奋,亲自率军队力战,终于把南军击退,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实证明,面对两个儿子更偏爱次子的现实,即便立朱棣后来还真是动过立朱高煦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终还是坚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种招数,就是赖在朱棣旁边,朱棣让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种借口不去,就像一个赖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后来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谋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实在忍无可忍,差点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在朱高炽的讲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从繁华的青州贬到偏僻的乐安(今属山东)。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乐安就藩,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皇储的梦想。

朱棣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乱伺机叛乱,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机会,便没有动手。

过了没几年,明仁宗因病去世,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准备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却在乐安,距离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认为这是一个千载良机,便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然后自己抢得皇位,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朱高煦半路扑了空,朱瞻基躲过他的埋伏,顺利进入北京继承了皇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对自己这个野心极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赏拉拢,对朱高煦的上书也一一照办,但朱高煦一看自己这个侄子是个软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学习,也搞一出靖难之役,夺取亲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没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还没完全准备好造反,明宣宗已经御驾亲征,兵临城下,朱高煦一看没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纷纷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决定放朱高煦一马,他把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有一天,明宣宗过去探视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对,在自己侄子从旁边走过时,居然突然伸出脚把朱瞻基绊了一个狗啃泥。

这下朱瞻基丢了大脸,再好的脾气也压不住了,但他的反应也很搞笑,下令让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着调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将出身,他勇武有力,奋力一起,竟把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一看吓坏了,害怕他跑出来对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来,命人在铜缸周围堆积柴火,将之点燃,在一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朱高煦发出嗷嗷的惨叫声,最后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把人活活烤死的过程极其惨烈,但整个过程中,朱瞻基毫不怜悯,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后,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儿子全部诛杀,可见在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中,再心软的人也会变得铁石心肠,因为谁心慈手软,死的就会是谁。

明朝史料并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难中的功劳和贡献,但纵观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虽有野心,却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以致屡屡失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的蹩脚野心家,是对朱高煦的准确评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 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朱高煦比窦娥还冤,和父王在前方冲锋陷阵,瘸腿哥哥守在家里养得肥肥胖胖,胜利后因为是次子,当不了皇帝;皇兄死了,还是轮不上他,大侄子接了班,搁谁都气不顺。其实是世袭制度惹的祸。

朱高煦是个猛将

说起朱高煦,得朱元璋说起。朱元璋的大儿子死的早,选继承人时他还是按世袭制的规矩,立了大孙子朱允炆。朱元璋知道他儿子朱棣不满意这个决定,就把他封为燕王,离京城远点,省得惹事。

野心和距离无关,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让他大儿子朱高炽在家看门,自己带着二儿子朱高煦以“清君侧”为名,率军直奔京城,谋取皇位。朱高煦天生猛将,总是冲在队伍前面,白沟河之战,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在山东交战时兵败东昌,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从乱军之中救出老爸。靖难之役时,朱棣军队多次濒临危难,都是经过朱高煦浴血奋战转败为胜。

老爸忽悠他卖命

在夺皇位的战争中,朱高煦确实立下汗马功劳。朱棣常说朱高煦很像自己。为了让他在战场上卖力气,经常给他个糖豆吃,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棣大差点没乐死,大声说:“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儿子,给我使劲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说:"努力干!世子常常生病。"这名话有太多内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暗示他常常生病,可能无法胜任继承人的重任,或不会活多久。朱高煦听了老爸的话和打鸡血一样,率军直接冲入敌阵,一鼓作气将南军击退。

立储时发现被老爸涮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棣终于把侄子朱允炆赶跑了,当了明成祖。在考虑立储之事时,朱棣变卦了,他忘记在战场上向朱高煦说的话,以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来的,且为人仁厚贤德,因此作为储君。朱高煦性格暴烈,过失太多,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憋气啊,出生入死夺得天下,储君位置还是被坐在家里,养得肥肥胖胖的哥哥抢了,自己被支到万里之外当藩王,不肯前往藩国。朱棣也觉得有点过分,也就默许朱高煦留在南京。

心里不痛快经常搞事

朱高煦觉得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傲气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就这样心里还是不痛快,就经常搞事泄愤,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朱棣怕朱高煦搞出大事,就改封地为青州,想从南京支走他,但他仍不愿前往,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为,兵马使徐野驴去维持秩序时,朱高煦竟然用铁瓜锤将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怒不可遏,剥夺了他的官职,把他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哥哥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杀了和他一起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皇兄以德报怨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明仁宗。朱高煦看到父亲死了,便准备抢夺皇位。他哥哥知道后,没有责备他,却将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都封为郡王,想以些安抚他。

朱高煦却不领情,依然藐视身体有残疾的皇兄,原来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是瘸子。有一天,兄弟俩去陵墓祭拜,朱高炽一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面打趣说:"前面那个人栽了跟头,后面的人警觉了。"刚说完,听到后面有人说:“还有更靠后的人警觉啊!”朱高煦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侄子朱瞻基,这话里有话啊,于是他又恨上了这个皇位继承者。

设埋伏刺杀侄子

朱高炽身体确实差劲,刚当了一年皇帝就挂了,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心中不高兴啊,哥哥死了,侄子继位,还是没自己的份,于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设下埋伏截杀皇位继承人朱瞻基,但信息不灵通,错过了时机,刺杀没有成功。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贼心不死,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散发刀箭、旗帜,掠夺老百姓的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重视,亲自带兵征讨。朱高煦生性残暴,平时飞扬跋扈,不体恤手下的人,动不动就杀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干了。城内叛军听说皇帝亲自征讨,都密谋反水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知道后觉军心散了,大势已去,造反不会成功,于是出城投降。

玩游戏被烤成乳猪

朱高煦投降后,群臣纷纷上奏请求杀了这个祸害。宣宗却不忍心,留下他一条命,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

后来,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没想到他的这位叔叔却恶搞他,伸出腿来绊了皇帝一个跟头。对朱高煦一向宽容的宣宗因为个小举动,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真是个猛人,孔武有力,竟在缸里将300斤的大家伙举起来,宣宗一时也来了情绪,要玩就玩个刺激的,于是命令手下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大火烧红了铜缸,这下朱高煦神气不了了,活活被烤成了乳猪。

朱高煦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心里却容不下一奶同胞的哥哥和血脉相连的侄儿,死盯住皇位不放,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聋王侃史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他的哥哥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后,朱高炽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参加了战争,随老爹南征北战,都立下过显赫战功。特别是老二朱高煦勇武过人,且生性强悍,他能征惯战,屡建奇功,深得朱棣宠爱。

随着战局逐渐明朗,朱棣问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时间问题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没有资格做储君的。但他自恃功高,开始觊觎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诬告哥哥朱高炽私通建文帝,想篡位当燕王,朱棣勃然大怒,决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炽的亲随匆匆赶到,并将建文帝写给他的一封没有启封的密信一同带到,朱棣看后心中释然,并暗自庆幸刚才的命令没有下达,否则就要错杀亲儿子了。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进南京,终于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给夺了过来,自己昂首坐上了龙椅。朱棣是为明成祖,亦称永乐大帝。

按常规,政权稳固后,应该尽快确定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决的朱棣却犹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决断。按封建礼法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理所当然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优异,他冲锋陷阵,勇悍过人,多次在乱军中救过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长得很像朱棣,这使得明成祖不由对其有所偏爱,因此一直举棋不定。

后来,在大臣解缙、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劝说下,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被封汉王,就藩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封国彰德。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表面看似储君地位已经稳固,但暗中更大的风浪已经一波波向他袭来。

朱高煦当太子的美梦已被击碎,心中很是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远的云南,更是极度不满,他一方面千方百计栽赃迫害拥戴朱高炽做太子的大臣,解缙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择手段找机会陷害太子。

经过详细了解,朱棣察觉到太子并无太大过错。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觉,他戾狠跋扈之行为也引发成祖的不满。朱高煦虽被封到云南,但以地远不愿去为由赖在京师不走 。后来改封青州,他假意应承却并不离京。

朱棣北征班师回京后,听到朱高煦许多劣行,大怒,终于认清了高煦,将其狠狠训斥一番后,并将他囚禁于西华门内,打算贬为庶人。因高煦平时为人嚣张,事发后无一人为其求情。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炽的劝说下,将高煦徙封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并严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无力与高炽争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觊觎着储君之位。朱高燧唆使亲信太监、大臣造谣构陷太子,幸被朱棣识破,没有得逞。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师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风疾浪涌二十年,朱高炽终于登上了帝位。

翻阅《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说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他在位虽仅只有短短十个月,但却为人宽宏,体恤百姓,爱护臣下,善于治国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书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汉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觉得身体不适,已经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赶到,朱高炽即已崩逝,终年48岁。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洪熙年号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继位,定年号宣德,是为明宣宗。

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乐时,为争太子之位,曾屡次构陷兄长朱高炽,朱棣一怒之下将其贬往乐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个月,见仁宗暴崩,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于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时打下较好的社会基础,因此这段时期的明帝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称“仁宣之治” 。
仁宗死时,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曾准备派刺客在路上截击他,然后由自己篡位。因事起仓猝,没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二个月,朱高煦派人来京呈上奏书,提出了利国利民的四条建议。宣德看到叔父的奏书,十分高兴地对左右说:“永乐时,皇祖(朱棣)常对皇考(朱高炽)和我说此叔有异心,然而皇考对他却极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诚,可见叔父旧心已改”。于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汉王所提的建议施行。他还特地回信表示感谢。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进京献上花灯数盏。有人提醒宣宗说,高煦所派献灯之人,其实是借机前来窥探朝中虚实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没必要妄加猜疑。之后,面对叔父屡屡索要财物,宣宗总是有求必应,赐骆驼,赐马匹,赐袍服,赐金银,均一一满足。

然而,宣宗的宽宏大量并没有感化朱高煦。这年八月,他还是铤而走险,扯旗造反。

他先派亲信潜入北京,企图拉拢英国公张辅做内应,张辅却将那人擒送朝廷。之后,他又邀约山东指挥使靳荣做攻占济南府的内应,计划攻取济南后直捣北京。他致书宣宗,指责其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斥责其犯有许多过错,并将夏元吉等人骂作奸佞之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时,他还分别给王公大臣们写信,以挑拨君臣关系,并大肆造谣污蔑宣宗。

见事情已无挽回的余地,宣宗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发兵平叛一条路可走了。夏元吉建议兵贵神速,由宣宗御驾亲征,即可从气势上压倒色厉内茬的朱高煦。宣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亲自率大军赴乐安讨伐朱高煦叛军。

将军薛禄率前锋抵达乐安,约朱高煦次日出战。此时,宣宗率主力踞此尚有近百里,得知这消息后,命大军昼夜前行。大军不眠不休疾驰一夜,黎明时终于赶到了乐安,并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朱高煦见宣宗御驾亲征,不敢开城出战,只命军士在城头架炮轰击。将士们请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却没有答应,他连写两封信命人用箭射入城中,想劝降朱高煦,却无回音,他又写了告汉王部下书,射入城中后,城中守军争相传阅,斗志顷刻间被瓦解。

一些守军密谋擒拿汉王朱高煦,以图立功获赏。朱高煦见朝廷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心知大势已去,内心沮丧且惶恐。他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对手朱瞻基,有些后悔,又发觉已内外交困,早已走投无路,只得表示愿意缴械投降,以其得到侄儿的宽恕。于是他派人偷偷缒城而出,潜入明军大营,向宣宗表示愿意投降,并乞求宽限一天,让他与妻儿诀别,并保证第二天一早献城归降,宣宗确实大度,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夜,朱高煦将私造的兵器以及密谋反叛的文书全部销毁。天一亮,他正准备出城投降,部将王斌等人极力劝阻,表示要拼死一战,宁肯被打死,也不能投降受辱。高煦方寸意乱,只是反复喟叹道“城太小,城太小,难以抵敌”。随后,他换上便装开城出降。

众人纷纷要求宣宗将心怀不轨、举兵谋反的朱高煦处决,宣宗却没有答应,但他把大臣们的奏章一一展示给高煦看,随即带着高煦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班师回京。

宣宗兵不血刃,不战而胜,他严惩了积极撺掇并追随高煦反叛的几个主要将领和谋士,但宽赦了绝大多数胁从者,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大将薛禄率军镇守,自率大军浩浩荡荡回到北京。

朱高煦被押回北京后,即被开除宗籍,贬为庶人,但生活上仍予以优待,软禁于西内,并取名曰“逍遥城”。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好意前往逍遥城探视高煦,高煦却乘其不备突然用脚将宣宗勾倒在地。这一来,一向好脾气的宣宗终于恼羞成怒,他命力士扛来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入缸中,将铜缸顶起来,周围堆上木炭,然后点火将高煦活活烹死了。

听说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赵王朱高燧吓得是魂飞魄丧,于是主动交出藩镇军权,更加小心翼翼,哪里还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稳如磐石,难以动摇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从朱高煦的历史言行来看,这是一个精力过盛,情商欠费的人物;从他的性格分析,是自恃甚高,缺乏战略眼光,有一定能力但无法与个人目标相匹配的,悲剧性的角色。

汉王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因谋反失败,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谋反,是为高煦之乱,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命于皇城西安门内筑馆,囚禁朱高煦夫妇及诸子。后将朱高煦锁于皇宫右顺门外之逍遥城。一日,宣宗亲自往逍遥城探视,却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壮士翻转铜缸将其覆盖在内,朱高煦力大,竟将三百斤重的铜缸扛起移动,宣宗命人将炭堆积在铜缸上然后点火,木炭堆积如山,火烧超过一个时辰,最后铜缸熔化,朱高煦烙死在其中。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追随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员被处死,另外2,200名官员被发配边陲。朱高煦之弟赵王朱高燧也与之有牵连,但不予追究。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宗室二:“初庶人被执,锁絷逍遥城。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鎔,庶人死。诸子并死。”

是什么让朱高煦和自己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闹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1. 是对权力的欲望

朱高煦身长七尺余,孔武有力,善长骑射,非常像自己的父亲明成祖朱棣。他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并且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也很喜爱这个儿子,曾经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但是靖难成功后,权衡利弊之下,成祖仍然选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

(注:明成祖长子朱高炽体肥,腰腹经数围而累赘,素来不为成祖所喜。)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着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成祖在位期间,他不断找机会攻击太子朱高炽,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因此下狱,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朱高煦最初被封到了云南,他赖着不肯走,埋怨道:“我何罪,斥我万里”;后改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何罪,置我瘠土”;于是留在了京师(南京)。

分析:

从这里来看,朱高煦犯了第一个错误,没有前往云南发展力量,再伺机而动;但也反过来证明起码在当时,他并不想造反,只想用政治手段而非用战争方式夺取政权,也就是说,他并不准备效法其父亲成祖。

2. 作死的方法很多种,为什么恨不得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爸爸是皇帝!”

朱高煦还请到了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为此得意洋洋,说:“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

在南京,他倚仗护卫与权势,多有不法,曾经用铁锤杀害了兵马指挥使徐野驴(这名字够奔放……),又肢解数人抛于江中。

分析: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欲求不满的发泄。小时候的朱高煦一定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凡有喜欢的东西都要抢,满足不了就大哭。

3. 没安好心的儿子:世子朱瞻圻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北伐结束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的恶行,气得要将他废为庶人,后经太子力劝而得免,被强行迁封于山东乐安州(今山东广饶东北)。

及成祖北征驾崩后,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

朱高煦的次子,世子朱瞻圻在北京收集朝廷情报,经常暗中派人快马驰报朱高煦,一昼夜能有6、7回,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数十人入京师,潜伺有变。

分析:

朱高煦的悲哀之处就在于:连儿子都是憋着劲儿出卖自己(因为朱高煦杀妻,即朱瞻圻的母亲)。

4. 弃子

仁宗即位后,朱高煦进京朝觐,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呈交给仁宗。仁宗召朱瞻圻进行教诲:“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明成祖)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称:“稚子不足诛,遣凤阳守皇陵”,废其为庶人,令守陵凤阳,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诛其纪善*李逊。

(注:纪善是明代亲王属官,正八品,掌讲授之职)

分析:

尝试换个角度,从阴谋论来看,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也有可能是被利用的棋子,所以朱高煦“大义灭亲”地将儿子交给皇帝处置,意思很明显:你和我儿子暗地里想搞我的那一套,我全知道!

仁宗此时应该很尴尬,此刻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资源来保证:与自己的兄弟翻脸之后,怎样应付随之而来的山雨欲来。

因此嘛——

5. 随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仁宗一口气封了朱高煦的所有儿子:

三子朱瞻坦为汉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济阳王,朱瞻域临淄王,朱瞻垶昌乐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齐东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丰王,朱瞻垹新泰王。

分析:

这个举动可以视作2个信号:

一是明仁宗朱高炽向弟弟释放的一种善意的信号:别再闹了……

二是朱高炽在为最坏情况作打算,如果朱高煦日后造反,这就是对他的一种黑化,一种捧杀。

6. 导火索

明仁宗在位十个月驾崩,明仁宗驾崩时,长子朱瞻基身在南京,闻仁宗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即位,即明宣宗,朱高煦曾企图趁朱瞻基途经山东时伏击,结果失败。


万里长空夜未央


汉王朱高煦,成祖皇帝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朱高煦生性善武好斗,勇武过人,在朱棣靖难起兵中朱高煦出力很大,为朱棣靖难成功入主南京立下了很多功劳,但后期觊觎皇位,联合三弟赵王朱高燧排挤皇兄朱高炽。仁宗死后,朱高煦效仿父皇起兵夺位,结果被侄儿宣宗皇帝打败,生擒后被置于铜缸活活炙烤而死。




朱高煦与朱高炽虽然是一奶同胞,都是徐皇后(中山王徐达之女)所生,但二人性格却相去甚远,明人谷应泰对两人的性格做过比较到位的分析,说朱高煦“高煦为文皇第二子,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而朱高炽“仁宗之在青宫也,性仁柔,体肥足壖。”两人一个能征贯战,勇猛过人,一个仁孝宽柔,心宽体胖。成祖对这两个儿子,因为性格不同也是区别对待的,因为自己早年镇守边境与北元作战的经历,成祖本身就是个尚武之人,对同样好驰骋疆场的次子朱高煦自然喜欢的更多点,常对别人说“此子最类朕!”




但朱高煦除了好勇斗狠,其他真的可谓是一无是处。洪武年间朱高煦与晋、秦、燕、周四王四子一同被太祖召往京师学习,但他心不向学,言语轻佻到处惹是生非,朱元璋对他非常厌恶,早早就把他打发回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高煦与朱高炽同入朝奔丧,因为游手好闲,舅舅徐辉祖劝了他几句,结果他竟偷了徐辉祖心爱的宝马一句话都没留就北上回北平,回去路上还无缘无故杀死涿州驿臣,此事后来还被告到燕王那里去。就是这样一个天性顽劣,空有一身蛮力却到处惹是生非“捅漏子”的人,日后怎么有资格担当起君临天下治理国家的重任?




朱高煦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去在父王靖难起兵时立下了不少功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为反抗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起兵靖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父出征,一路冲锋陷阵奋勇当先,还在东昌之役救了朱棣一命。建文三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附近的浦子口遭到朝廷军队的阻击,又是朱高煦率军及时赶来打退了朝廷军队,使朱棣得以重振旗鼓顺利打下南京。


靖难之役,朱高煦多次救父皇与危难之中,朱棣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个儿子最像自己,这给朱高煦造成了假象,对争夺储君之位产生了幻想。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支持朱高煦,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但朱高煦迟迟不肯出发,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他自负勇武,又常跟随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北征回来的朱棣知道了朱高煦的许多不法之事,盛怒之下将朱高煦废为庶人,还是在太子朱高炽的苦苦恳求下,朱棣才法外开恩,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蛊惑他的亲信之人处死。




成祖驾崩后,仁宗继位,朱高煦又起恶念,想在半路截杀太子朱瞻基,但没有成功,仁宗在位十个月驾崩,年轻的宣宗继位,朱高煦觉得机会难得,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但宣宗可不是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毫不犹豫的御驾亲征,对亲叔叔的造反之举绝不姑息,朱高煦这群乌合之众不过数月即大败受擒。但朱高煦嘴硬的很,至死不服,对侄儿完全蔑视无礼,朱高煦被废为庶人。




据 《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载:“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这个空有蛮力没有脑子的皇子,最后被自己的亲侄儿置于铜缸活活烧死,还连累了自己的儿子与他一起受死。


大国布衣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早逝)。

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身有残疾,走路拄拐,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北京。朱高煦人帅艺高,生性强悍,能征惯战,屡建奇功,几次关键战役都是他力转乾坤,深得朱棣宠爱。

朱棣认为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所以更想立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朱高煦为太子,但明朝的内阁制度和立长不立幼的制约,让雄才大略的大伤脑筋,大才子解缙诗:“虎为百兽尊,谁敢惹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让朱棣当时很动情,最终于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受伤。

朱高煦觉得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傲气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既使这样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甚至私用皇帝用品,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

朱高煦最初被封到云南,他赖着不肯走,埋怨道:“我何罪,斥我万里”;后改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何罪,置我瘠土”;于是留在了京师(南京),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为,兵马使徐野驴去维持秩序时,朱高煦竟然用铁瓜锤将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怒不可遏,剥夺了他的官职,把他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哥哥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杀了和他一起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但仅10个月后也驾崩了,此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曾准备派刺客在路上截击他,然后由自己篡位,因事起仓猝,没有得逞。

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面对叔父屡屡索要财物,宣宗总是有求必应,赐骆驼,赐马匹,赐袍服,赐金银,均一一满足,宣宗的宽宏大量并没有感化朱高煦。

朱高煦致信宣宗,指责其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斥责其犯有许多过错,并将夏元吉等人骂作奸佞之臣,他还分别给王公大臣们写信,以挑拨君臣关系,并大肆造谣污蔑宣宗。

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散发刀箭、旗帜,掠夺老百姓的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朱高煦生性残暴,平时飞扬跋扈,打、杀下属无数,早已离心离德,城内守军听说皇帝亲自征讨,都密谋反水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眼见事情不妙,开城投降。

大臣力劝处死朱高煦,但朱瞻基只是让于谦(于谦一骂成名)出面当众申斥,将朱高煦解押回京,贬为庶人后,并且还免除了城中叛军的罪名,软禁在西内。

宣宗一次去探望叔叔时,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300多斤的铜缸,把朱高煦压进去,哪知朱高煦神力,顶着大缸乱转,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火烧超过一个时辰,最后铜缸熔化,朱高煦烙死在其中。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九儿子全部被杀!

朱高煦本来造反就是死罪,明正典刑实属正常,宣宗朱瞻基仅将其废为庶人,可谓仁至义尽,奈何朱高煦这个蠢货沦为了阶下囚,还要挑衅自己的侄儿皇帝,真是不作不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朱高煦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简单来说就是俩字儿——失败

作为明朝历史上知名度颇高的藩王,他之所以名声在外,是由于他最后的死法比较搞笑,是为叫花猪(朱)。由于朱瞻基的震怒,这位昔日的成祖世子,当今的皇叔,就这么被压在300斤重的铜缸底下,堆满柴后活活烧死

一生两次参与造反的朱高煦,可谓是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凄凄惨惨切切!


靖难之中,脱颖而出展现风采的不仅仅是朱棣,还有这个小儿子

朱棣起兵靖难,岁遭遇诸多波折,但最终还是在多方有利条件的倒向下,成功以一隅之地扳倒了拥有百万雄兵的朱允炆,而论功绩首当其冲的是其军师姚广孝,如若不是这个老和尚的运筹帷幄,朱棣或许真的得不了天下,再者就是他手下的武将,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就有他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长相十分英俊,而且能征善战,相比之下大儿子朱高炽就有点对不起观众了,不仅是个大胖子,还有点瘸(据说是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症所导致)可以说,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作战勇猛,还第一个往前冲,极大的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与此同时多次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可以说如若没有朱高煦,或许朱棣早就在那场战争中兵败甚至身死

或许是为了鼓励这个前来支援战斗的好儿子,朱棣曾对朱高煦说:“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努力啊!”可能这是一句忽悠人的话,可是在朱高煦心中却埋下了种子

成祖时代的来临,让朱高煦的幻想越来越强烈,甚至付诸行动

朱棣当了皇帝,朱高煦摇身一变成为了王爷,虽然不是太子,但是距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嘛!毕竟自己长得帅,还能打仗,比起那个又瘸又胖的哥哥,自己还是很有优势的。于是朱高煦开始做起了春秋大梦,试图扳倒太子取而代之

朱棣知道这个儿子并不老实,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而且在靖难之中贡献巨大,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对这个儿子采取什么压制行动,虽然按理说他作为皇子理应到自己的就藩地,但朱高煦就是赖着不走,一心想要常伴父皇左右,这明眼人都能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朱高炽自然也很明白,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低调做事,并没有给朱高煦太多的机会打击

甚至说,成祖后期得知朱高煦的诸多不法行为,意欲将其废为庶人,都是这个善良的哥哥出面求情,以保朱高煦周全,可就是这样朱高煦仍不思悔改,一心想着老爹死后自己做皇帝,终于成祖在北伐途中病逝,但很快朱高炽得知消息,立刻登基继位,朱高煦竹篮打水一场空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人生难得几回搏!

眼看着哥哥的皇位是坐稳了,而自己虽然在父亲的诸多武将当中非常有群众基础,但是这些武将并不会傻到跟着朱高煦造反,所以朱高煦是十分郁闷的。哥哥当了皇帝,自己自然不能再赖在京城,他灰溜溜的跑回了自己的就藩地,并继续准备,以图有朝一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继位仅仅十个月的朱高炽突然病死,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由于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并未在京城,所以他要前往京城即位,是自己最好的机会,于是朱高煦在各大要道设下埋伏,试图半路狙杀朱瞻基,可他等来等去,却等到了朱瞻基已经抄小道进京并登基的消息,这阴谋搞成了阳谋,就差在脑门上写上俩字儿“造反”了。于是朱高煦起兵造反

造反的过程十分搞笑,几乎没有给朱瞻基造成太大的麻烦,而且朱高煦非常怂蛋的选择了投降,准备了大半辈子造反的朱高煦,好像真的很失败,朱瞻基也没有做绝杀掉这个逗比叔叔,而是将他囚禁了起来

然后,在一次朱瞻基前来探望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竟然一个扫堂腿给朱瞻基绊倒了,这让朱瞻基哭笑不得,于是下令用铜缸将其罩住,可朱高煦竟然练起了举重,顶着铜缸摇摇晃晃的,很是搞笑。忍无可忍的朱瞻基下令将铜缸压住,堆满柴火,处死了朱高煦

一代大帅哥朱高煦,就这么死了,既没有战死沙场的壮烈,也没有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最后竟然以这种结局收场,还顺道害死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可谓是有些凄惨

其实,朱高煦颇有军事才能,打仗也很卖力,可惜就是没啥脑子,也看不清局势,属于那种造反都不知道咋搞的那种人。所以他的一生注定是可悲的

甚至说,作为明朝历史中有记载的的长相英武挺拔的大帅哥,朱高煦竟然连一张画像都没有留下,着实让人同情不已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从,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大明朝三百多年间,真正有为的皇帝没有几个,朱元璋是有史以来出身最低的皇帝,汉高祖刘邦好歹还相当于街道办主任的级别呢,朱元璋直接是从乞丐起家的。所以得了天下以后会把所有当成自己家的,不容许别人染指。

明宣宗是朱棣的孙子,朱元璋的重孙,朱高煦是朱棣的儿子,宣宗的叔叔。叔叔篡位侄子似乎是朱家的传统。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煦就是朱棣手下第一大马仔,燕王发动靖难之变的过程中,世子朱高炽留守北京,次子朱高煦鞍前马后跟随征战,并多次救朱棣于绝境中,朱棣登基后为明成祖,对麾下军马论功行赏。

因众多大臣支持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只的了汉王之位,封疆云南,但是这货可能脑子比较缺,不肯去万里之外的云南上任,赖在京城,并多次表露出迟早要造反的决心。成祖驾崩后朱高炽即位,适时朱高煦已在山东上任,他命儿子在京中打探消息,自己准备起兵。

后来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死,太子朱瞻基(即明宣宗)从南京前往北京即位,朱高煦安排人在半路劫杀太子未遂,宣宗即位后下令赏赐朱高煦金银财帛无数,对这个叔叔的建议也全部采用,并致信感谢,但是这样反而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他认为宣宗太软弱,断然起兵造反。

刚即位的明宣宗也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展示自己,所以御驾亲征,率大军包围了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弃城投降,被押解回北京贬为庶民,宣宗把平定谋反之事写成一本书,在朝中传阅,告诫众臣。

再后来宣宗心血来潮,去探望这个庶民加罪臣的叔叔,朱高煦也是浪催的,伸脚把皇上绊倒了,宣宗大怒,命卫士将一个三百多斤重的铜缸扣在朱高煦身上,朱高煦竟然顶着铜缸站起来溜达。宣宗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叔叔多次找自己和先父的麻烦,怒从心头起 ,恶向胆边生,命人在铜缸周围点起了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同时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被杀。


梦中的圣西罗3


朱高煦是大明最悲催的皇子之一,只因为他是次子,所以即便他有盖世功勋,最后也难逃皇权威严之下的一死。

1399年朱棣起兵,其目的就是“清君侧”,也就是为了阻止他的侄子削藩,为此朱棣毅然起兵。

这次骑兵,朱棣带的就是朱高煦,而让长子朱高炽乖乖的待在北京,为他把守后院。

朱棣起兵并非是一帆风顺,但是朱高煦在这场起兵中,却展示出来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可以说朱高煦很像朱棣。

但是朱高煦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喜欢救老爹,朱棣有几次身陷困境,都是朱高煦策马解围。

这看似是朱高煦孝心忠勇可嘉,然而在朱棣看来,就明白朱高煦此人城府和野心不小。救一次是感动,救两次是感恩,救三次那就不得不怀疑和猜忌了。

帝王就是如此,尤其是像雍正这般的雄心大略的帝王,自是不会允许有人对皇权存在威胁。

于是朱棣一方面夸奖朱高煦,一方面却是暗中提防他,而且偏偏时不时拿太子之位考验朱高煦。

用太子之位激发朱高煦的斗志,让他为自己卖命,同时却是暗中默默限制朱高煦的力量。

最后的结果就是狡兔死,走狗烹。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给朱高煦太子之位,只是分封为一个王。

而且朱棣知道朱高煦不简单,便又帮助朱高炽削弱这个弟弟,所以朱高煦在朝中,一直是十分郁闷的存在。

不过朱高煦也不是一个安分主,硬是拒绝了前往藩国,还私下招募精兵三千。且一直留守在南京,这摆明就是向朱棣抗议。

然而朱高煦不知道的是朱棣此刻已经不是战场上的父王,此时朱棣已经是天下之主,已经是父皇,这帝王的尊严,又岂是其他人可以僭越。

于是朱棣便剥夺了朱高煦的官职,打算将其永久打入冷宫,成为一个庶人。这个时候朱高炽却求情了,原因很简单,他要收买人心。

因为天下毕竟有朱高煦的一分汗血,所以朱高炽也明白不能平白无故他就顺理接下。

这一出让朱高煦安分了一些,但是内心同样不服。直到朱高炽分封他的儿子为世子,永世可以袭郡王位,他心里才平衡了一些。

可惜的是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登基。这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于是打算效仿朱棣。

可是朱高煦低估了朱瞻基,造反失败之后被囚禁。有一次朱瞻基去看望他,朱高煦却故意让他出丑,一怒之下的朱瞻基,便用铜缸火烤将其残忍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