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低口碑苦情戲依然是市場最強賣座靈藥,誰最能最快耗盡女觀眾身上的紙巾,誰就是票房之王。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近在眼前的證明就是,《被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正在一步步向十億票房爆款邁進。該片從上週完成對《驚奇隊長》的票房逆襲,6天票房破5億,貓眼對影片最終票房預測是10.38億,對照2018年的電影票房,該片有望進入全年票房前十。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但社交媒體和評分網站正在見證一場觀眾口碑的分裂:一方面抖音上充斥著現場女性觀眾哭倒一片,後半程抽紙巾、吸鼻子的聲音此起彼伏的真情實感的流淚場景。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另一方面該片豆瓣評分僅為5.0分。短評排在第一位的是:“因為笑了而被旁邊的觀眾歧視 我都沒歧視你們竟然看哭 最後我也笑到流眼水了 比笑片更笑片的電影。”長評第一位的標題則是:《無病呻吟的悲傷》。

第二位更狠:《片名應該為變態愛情故事》。

這一幕好像似曾相識,2017年底上映的票房黑馬《前任3》也曾以豆瓣5.5分的低口碑斬獲了超15億的高票房。而豆瓣評分更低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則直接被觀眾戲稱為臺版《前任3》。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比悲傷》憑什麼成為新一代催淚爆款?眼淚知道。

韓版7.7,臺版5.0,為什麼前者票房慘敗,後者卻成為爆款?

回到電影本身。電影改編自權相佑、李寶英和李凡秀主演的同名韓國電影,該片在韓國上映時,總票房人次只有79萬人次,沒有達到贏利點,但豆瓣評分高達7.7分。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而當這部韓式催淚彈變成了臺式小清新,不僅故事幾乎沒有進步和突破,甚至更加狗血、空洞和煽情。電影集齊了“韓劇三件套”的“車禍、癌症、治不好”:片中男主16歲時父親因白血病去世,母親知道他也有白血病後離開了他,女主的父母和妹妹在她16歲時車禍身亡。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長大後男主有病自己憋著,死活不跟女主講,還偷偷為女主找了一個自己覺得值得託付的、已經訂婚的牙科醫生,為了搞垮牙醫的婚事各種出錢出力。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而女主其實知道男主身患絕症的事,但卻為了成全男主假意配合,又在最後時刻跑回來男主身邊。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最後結局是兩人雙雙為愛殉情,留下在他們這場愛的折騰中失去了前女有又永失我愛獨自流淚到天明的牙科醫生。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韓版的牙科醫生的角色可沒有這麼薄如蟬翼。

牙醫在臺版故事裡是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被女主主動追求,投入了真愛又結婚之後,女主去為男主殉情了。

而原版的高明之處在於,是藉由男二的視角,去講述了這個故事。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李凡秀飾演的牙醫並不是被矇在鼓裡,相反,他一直知曉男女主之間的羈絆和深情,依然選擇了配合演出,最後為這個故事畫上句號的,是牙醫在筆記本上寫下的日記。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可以說正是韓國國民演員李凡秀富有深度的演出,基本抹去了觀眾對男女主自私的不適感。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而臺版卻完全刪去了牙醫角色的深度,將所有淚點全部集中在男女主纏綿悱惻互相作死的愛情故事上。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而韓版與臺版截然不同的口碑與票房又表明,與複雜、深刻、雋永相比,觀眾永遠更愛淺白、直接和簡單。

就這麼一個刻意煽情到極致的故事,卻贏得了超乎想象的票房,不是因為它的故事符合邏輯,而是女性觀眾能夠將所有故事裡的不合理,歸結於一個足以打敗一切劇作bug和現實邏輯的理由——

因為愛呀!

抖音裡的眼淚,《比悲傷》的票房

儘管被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冠以“毀三觀”和“狗血”,但狗血也是有分高下的。

當電影用一段又一段的旁白,煽情配樂和激烈狗血的橋段帶領觀眾入戲, 哪怕故事不符合邏輯,但它符合了女性愛情邏輯。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和許多愛情電影一樣,《比悲傷》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出,靠得並不是口碑與影片質量,而是話題。翻開電影的影評,並沒有多少人誇讚電影拍得有多好,而更多的是在感慨影片帶來的“催淚”。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電影甚至掀起了一股看電影帶紙巾的社交話題,電影“催淚,好哭”的賣點由此深入人心,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女性觀眾的心理暗示。也有影院經理告訴筆者,電影結束後,不少場次都能見到年輕人抹著眼淚往外走。

抖音等短視頻產品又進一步完成了對影片的情緒營銷。有人拍下電影結束後整排女觀眾都在哭泣的情景,“建議大家帶條毛巾看吧,紙巾不夠的”,打開抖音等應用,就會看到各種與電影相關的催淚主題視頻。

片方及時配合的營銷策略,大量短視頻的病毒式傳播,最終成功將這部電影變成了熱門的社會話題,並強化了影片催淚神器的定位。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影評人指出,電影最後變成了一種生理催淚。我覺得不止,當所有人都在抖音上刷流淚場面,看《比悲傷》實際上也成為一場“比悲傷”的社交媒體遊戲。

對於許多在現實生活裡憋了一肚子眼淚的觀眾來說,電影悲傷不悲傷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我狠悲傷啊!

“眼淚知道”!比悲傷更悲傷的催淚爆款密碼

從一部在業界口中的“平三淡四”上映的、不被抱以太高票房期待的臺灣愛情片,到從社交平臺開始完成票房逆襲,電影正在成為又一個票房奇蹟,也充滿爭議。

高票房讓人感到疑惑,但理解該片票房的爆發,卻是我們理解內地電影市場口碑與票房、品質與爭議、成長與困惑的必經之路。

具體到這部電影,當高票房建立在低口碑之上,我們需要理解的是,電影為何能成為淡季裡的社交貨幣?電影院裡的哭聲一片,又是如何化作勢不可擋的票房洪流的?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愛情片通常也最容易成為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類型。

2013年,同樣集齊了絕症元素的白百何彭于晏出演的《分手合約》頂著豆瓣5.7分的口碑贏得1.9億元票房。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前任 3》的成功也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規則的延續,由於激發了更多觀眾的共鳴,電影最終成為2017年的票房黑馬。

由此能推導出內地觀眾欣賞水平不夠的結論嗎?但影片去年年末在臺灣上映,大賣2.38億臺幣,比全年票房榜第二、三名加在一起還要多。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上映後,也迅速創下新紀錄,成為三年來最賣座的臺灣電影。

事實證明這部充滿狗血元素的影片幾乎席捲了整個華人電影市場,證明狗血煽情依然是華人觀眾最容易埋單的看點。當煽情找到了觸動觀眾內心的那一個“開關”,電影就不再是電影,而是激發內心共鳴的自我寫照。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悲情戲從來很容易打動中國觀眾,1990年,一部在臺灣已經上映兩年並且票房不佳的悲情電影激發了無數內地觀眾的眼淚,那部電影叫《媽媽再愛我一次》,29年之後,另一部以悲傷作為核心賣點的愛情電影讓觀眾們見識到了另一種悲傷: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能讓人流淚的故事就是好的票房故事。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電影多麼狗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借他人狗血之酒杯,澆自己人生之塊壘。

對於某些專業電影觀眾來說,電影許多戲份都過於生硬刻板,對白不夠自然,情感轉變尤其突兀,但對於淚點低的普通觀眾來說,有可能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社交浪潮中,還沒真正看到影片就已經提前被感動了。

當影片主演陳意涵一邊拼命奔跑,一邊聲嘶力竭地喊著“你不要走”,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導演努力營造狗血之痛的認真。社交媒體影造的話題性與對觀眾情感的觸動程度決定著電影是否有可能成為爆款。電影或許並不是一部好電影,但卻是合格的催淚彈。

當懷著大哭一場的心理預期、對藝術沒有過分追求的觀眾走入影院,看到一部足以撩動內心的電影,口碑就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環。

6天破5億豆瓣5.0!《比悲傷》憑啥成為“催淚爆款之王”?

這個春天的另一個市場現象是,口碑高於影片的正宗文藝片《過春天》和《陽臺上》都並未贏得好的票房,而帶點文藝腔調的該片,卻精準打中了市場需求。沒人要藝術的複雜,觀眾只想要簡單的眼淚。

既然事實證明苦情戲依然是市場的賣座靈藥,在許多片方弄清了社交時代的狗血爆款密碼之後,一大波品質難以預測但主打“紙巾殺手”、“催淚神器”的影片,可能正向我們大踏步走來,這或許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