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其实存在第四个国家,那就是公孙家割据的辽东燕国。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他们一直闷头发展,直到嘉禾二年(公元233年),燕国才开始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东吴的孙权派遣使者坐着大海船,不远千里,来到辽东,册封辽东的割据者公孙渊,加九锡,可以说,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荣耀,这也是在此后几百年内王朝更替的一个重大信号。孙权是不惜血本,想要拉拢辽东的割据政权。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当使者们忍受着海上的颠簸,终于来到了辽东,迎接他们的不是盛大的欢迎仪式,而是公孙渊的屠刀。当然,大量的财宝自然就敬谢不敏了。公孙渊将这些使者的首级一股脑儿赠送给的魏明帝曹睿,又换来了一大堆空头头衔,以及一大堆赏赐。

公孙渊得罪了东吴,投靠了曹魏,作为他的唯一靠山,他居然对曹魏的使者大放厥词。但是这一次公孙渊玩脱了,曹睿可不是好脾气的孙权,转手派出大军进攻。公孙渊倒也争气,面对魏国名将毋丘俭的进攻,居然防守的有条不紊,打的毌丘俭灰溜溜的撤退了。

魏明帝曹睿大怒,派出了司马懿出征,司马懿的攻势非常凌厉,公孙渊颇有几分挡不住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抉择——向东吴孙权求援。面对公孙渊这样神奇的操作,孙权却如同所有备胎男一样,女友一声召唤,要人给人,要枪给枪,不计成本援助辽东。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等到东吴援军到达的时候,公孙渊已经凉凉了。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公孙渊剧照

话说辽东与东吴隔了一整个曹魏,交通完全靠海运,是什么让孙权如此看重辽东这块飞地呢?

其实我们一直对孙权有所误解,认为孙权是个守成之主,诚然东吴的万里锦绣江山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并没有将其发扬光大。但是孙权也不是甘于守成之人,他是有进取精神的,他绝不愿意始终龟缩于江南,他也有自己的野望,他也有一个入主中原称帝天下的梦想。

早在建安初年,鲁肃为孙权献上天下二分之策的时候,孙权欣然接受,并且将其落实到行动上。天下二分之策,其时就是孙权时期的基本国策,这也正是孙权看中鲁肃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孙权得知鲁肃的死讯之时,孙权大哭,悲叹:“子敬死,孤不帝矣!”这充分暴露了孙权的野心,他的事业始终没有放弃过中原地区,入主中原是他埋藏在心中的梦想。在东吴的群臣之中,只有同样具有全国视野的鲁肃他懂得孙权的心理,并积极推动。孙权看待鲁肃不仅仅将他看成自己的一个普通臣子,而是将他看成自己的北道主人,自己的耿弇。耿弇是汉光武帝时期的大将,正是他的支持,使得刘秀在河北站住了脚跟。所以说,孙权是怀着同一个梦想,时刻关注着中国大地的点滴变化。当他得知辽东存在一个割据政权之时,他就意识到了机会。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孙权鲁肃剧照

孙权之所以看重辽东,第一辽东多马,战马可以说是古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古代作战骑兵就如同当今的坦克一样。在平原地区,骑兵对步兵的兵种优势尤其明显。当排山倒海般的骑兵如同海浪一样向步兵阵列冲来的时候,这种心理震撼之强,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接战直接击溃敌军。遗憾的是东吴缺马,缺乏合格战马,他们就没有合格的骑兵部队。

而到孙权与辽东形成合作关系之后,东吴就可以依托辽东作为自己的战马来源,甚至可以派出军人远赴辽东学习骑兵作战,学成之后回到国内,作为教导队,成为东吴骑兵的种子。待到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之后,东吴就会有数支成建制的强大骑兵,如此一来,东吴的将领在作战方式中又多了一种选择,在与曹魏的作战之中,可以更加灵活机动的运用兵力。

其次,辽东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辽东可以直接辐射曹魏的心脏河北地区,和辽东联手这就等于在曹魏腹心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放眼当时的天下,曹魏毫无疑问的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并不是无懈可击,他的西部世仇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国力早已经从夷陵之战之后的低谷期重新恢复起来,现在的蜀汉君臣时刻准备着向东挺近。曹魏的南方东吴实力比蜀汉更强,只要指挥得当,也能狠狠地从曹魏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北面的辽东虽小,但也有很强实力。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孙权剧照

孙权的构想就是等待时机,从三路进攻曹魏,让曹魏陷入混乱,以摄取最大利益。我认为最好的机会就是高平陵之变之后曹爽被软禁之时。在这个时期,曹魏所有的高级官员都人心惶惶,虽然司马懿代表的老派人物重新执掌了国家的方向盘,但是在地方上,还有许多同情曹爽的曹家,夏侯家的实权派人物。这些人物就是曹魏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外部环境有所变化,他们极有可能在曹魏国内有所动作,从而威胁司马懿的地位,以解救曹爽。孙权作为一代枭雄,肯定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如果就在此时,诸葛亮出祁山,东吴同时出濡须口,同时,两路大军向曹魏腹地杀来,按照当时曹魏的国力,应该是能够第一档两个方向的战事的,在历史上曹魏能够动员60万大军。完全可以两个战略方向上,各部署20万,剩余的20万可以聚集在京师周边作为战役预备队。

在军队统帅方面,西部军团必须有司马懿亲自掌握。在面对诸葛亮的进攻之时,魏国当时最强的军事统帅司马懿决讨不到好,换成其他将领很有可能被蜀汉渗透成筛子,导致大片的领土丢失,同时,在西线,还必须配属邓艾,陈泰等战将,他们常年与蜀汉交战经验丰富。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王凌

那么,面对东吴军队,谁来担当这个统帅呢?王凌看似是一个人选,但是此人在历史上是起兵反对司马懿的,如果让他带兵抵抗东吴,这简直就是送东吴一个神助攻。一旦王凌阵前倒戈,东吴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占据淮南。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偌大的曹魏,绝对有军事过硬,政治可靠的将领,抵挡东吴。

战争并不局限于战场之上,合纵连横也是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前线的战争成胶着状态,而孙权的使者们趁机游走于曹魏各大地方势力,只要他们对前线魏军稍微卡一下脖子,就可能对战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前线战事不利,后方就会派出预备队,这样一来,魏国对于自己腹心之地的控制力将大幅下降。此时,在一旁观望的辽东燕国,该他们表演了。燕国军队应该在公孙渊带领下,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迅速的滑开曹魏东北方向的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华北地区挺近。我想这一点对于公孙渊来说并不难,公孙渊的军事能力并不差,打败毋丘俭便是证明,在历史上输给司马懿这也觉不算丢人,毕竟,诸葛亮也被司马懿拖死了。再加之燕国军队突然袭击,我想这一手的成功率将会非常高。兵力捉襟见肘,遭受三重打击的魏国,极有可能陷入一定的混乱,这样就给了参战的三方大量的机会。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却鲜为人知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魏很有可能及时调整朝堂上的人事安排。曹爽复出,分享部分权利,安定人心,同时立即调整战术,对公孙家采取守势,毕竟公孙家实力一般,而且就算割下一大块肉,他仍然处于曹魏国土的包围之中,对付他,还是要把握的。对孙刘的一家采取攻势争取尽快结束战斗,能够篝和就算付出一定领土的代价,也是值得的,然后再全力进攻另一家,将他们赶回原国境线,或者略损失个把郡县,为整个国家重新调整赢的时间。

当然,孙刘两家的指挥官绝不会顺从司马懿的安排。对于孙权来说,通过这场战争,他可以给自己定下大中小三个目标,大目标自然是一举推翻曹魏政权,是的自己的势力与辽东连成一片,中目标就是东吴势力进入淮南,拿下寿春,虎视洛阳,小目标则是占领荆襄九郡,完善长江防线。

而在西部,刘家很有可能占据凉州,进入雍州进而威胁长安。虽然这一战的结局,十有八九,不可能消灭曹魏,但是,进入寿春的东吴加上进入雍州的蜀汉,整个三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曹魏被大大削弱。别忘了,曹魏还得花费大量的过国力去消灭占据北方的公孙家,这种情形下三国最终鹿死谁手真的很难判断。

所以孙权对于辽东的执念是一个很大的棋,大到可以改变整个天下的归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