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一直不喜欢傻里傻气的王陵,却在临终点明要用王陵?

铁锤历史


王陵可不傻,他是县里豪杰,和刘邦同乡,刘邦起事前对待他像对待老兄一样。起事后刘邦打进了咸阳,王陵聚集了几千人,驻扎在南阳,没有臣服刘邦,后来在刘邦往东攻打项羽的时候,王陵归属于刘邦。

这和刘邦的传记有出入,说是在高祖往西进入关中的途中,在拿下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到了丹水(故道自今河南开封附近古蒗荡渠东出,经商丘市北),王陵投降刘邦。而且王陵在这之前已被封为“襄侯”。

《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

刘邦东征,王陵跟随作战不利,护送孝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出睢水(今河南开封市古鸿沟东流)。坚守丰邑,封为封雍侯,到高祖六年才封为“安国侯”。

后来项羽抓了王陵的母亲做人质,母亲不愿王陵投降,自杀,项羽把她烹了,这点如果记载属实,刘邦应该内心感激王陵。但是王陵又和雍齿的关系好,刘邦很恨雍齿,因为雍齿曾经背叛过他。所以刘邦在得了天下后,迟迟才封王陵为“安国侯”。

王陵不傻还可以从一件事看出,他有德于张苍,救过犯法的张苍,本来要被处斩了,而王陵见他相貌奇特,身材高大,肥白如葫芦,就向刘邦求情,不斩。

当然这段记载有神话色彩,从看相的角度去判断,其实张苍在秦朝时候为柱下史(侍在殿柱之下掌管文书),明习天下图籍,又通律算,算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

张苍后来把王陵当作父亲来服侍,王陵去世后,张苍就做了丞相,是汉朝寿命最长的丞相,可能也是中国寿命最长的丞相,活了一百多岁。

证明王陵知人,知人则哲(睿智),而且能够雪中送炭,“收买”人心。俗话说“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后来王陵在曹参去世后确实为丞相。但是汉朝的丞相有个特点,就是权力被削弱,不光汉武帝时期是这样,从刘邦就开始了。比不上秦朝,丞相的权力非常大。

刘邦、吕后到景帝时期的丞相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但是被压制。不像武帝搞了一个“内廷”制度,用“中书令”把丞相架空,完全变成了摆设。武帝之后“领尚书事”的人就是实际丞相。不领尚书事的丞相就是挂名。

汉朝第一代丞相萧何,后来被封了相国,名义上比丞相更尊贵,但实际遭到不堪的对待。刘邦扣押萧何全宗族人为人质。

汉三年(前204),此时萧何已经为丞相。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岌岌可危,而刘邦多次派使者慰劳在关中(以咸阳为中心)的萧何。

一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汉王对您起了疑心,您不如派遣子孙兄弟到汉王身边(做人质),汉王就对您放心了。”萧何照做。刘邦大喜。

《史记·萧相国世家》「……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上面是对萧何不放心,怕丞相权力过大,有了野心,那么天下安定以后,刘邦还是对萧何不放心。

汉十一年(前196),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使使臣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命令一都尉率领五百士兵保护萧何,说好听是保护,实际是监控。

有很多人都来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吊唁,召平说:“祸事将要诞生了,皇上曝露野外,亲自带兵消灭异姓诸侯,而相国您守在长安,享受安宁。韩信被杀,皇帝更疑心您,为您安置卫士并不是保护您,宠您。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并把自己全部的家产捐出来,资助军队,那么皇上就会高兴了。”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话,照做。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秋,黥布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出征,多次派遣使者探听相国萧何的情况。

萧何因为皇上带兵外出,就安抚鼓励百姓,尽其所有辅佐军队粮资,如同讨伐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位说客对相国说:“您不久将有灭族之祸了。您身居相国之位,功劳排在第一,还能再加功晋爵吗?然而您从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老百姓都亲附您,您孜孜不倦地办事而得民众的爱戴。皇上之所以数次探询您,是因为怕您尽得关中的民心。现在您何不多置买田地,发放一些贷款来贬损自己的名声。皇上才会安心。”

于是相国听从他的计谋,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消灭了黥布军队班师回京时,老百姓在路上拦住御驾上书,告萧相国以低价强行购买百姓田地房屋数以千万计。

刘邦抵达京城,相国前来拜谒,皇上笑着说:“相国获利于民!”将老百姓控告的书札都交给了相国,说:“您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相国趁机为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许多的空地,被废弃没有利用,希望皇上让老百姓进入上林苑耕作,让老百姓打完粮食剩下的秸秆用作上林苑中禽兽的草料。”

皇上大怒说:“相国多接受了商人的财物,于是为他们请求开放我的上林苑!”于是把相国交给廷尉拘捕打入狱中,戴上桎梏关押起来。

几天后,一位姓王的卫尉侍候皇上,向前质问说:“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押起来?”

皇上说:“我听说李斯相辅秦始皇帝时,有成绩就归于主上,有罪过就自己承担。现在萧相国接受商人贿赂而为百姓请求,要开放上林苑,收买人心,所以关押治罪。”

王卫尉说:“凡职守分内的事,如果有便于民就为人民请求,这才是宰相分内的事,陛下怎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金钱呢?再说陛下抗拒楚军多年,陈豨、黥布反叛,陛下亲自领兵出征,当那时候,相国镇守关中,只要随便有反心,则函谷关以西就不为陛下所有了。相国不在那时获利,现在却爱商贾的金钱?再说秦始皇因为不听劝谏而失去了天下,李斯分担了他的过错,这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为何怀疑相国啊!”

刘邦不高兴。当天,派遣使者持节赦免了相国。相国年纪老了,一向恭敬谨慎,入朝拜见高祖,打着赤脚谢罪。

刘邦说:“相国不必这样啊!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夏桀殷纣王,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关押相国,是要让百姓知道是我错了。”

第二代丞相曹参。刘邦到死都在打压和羞辱相国萧何。终于在孝惠帝二年(前193)去世,谥为文终侯。在临死前向孝惠帝刘盈推荐曹参为丞相。

虽然汉惠帝没有明着打压曹参,但是曹参基本不管事。虽然汉惠帝比较仁慈,但实际掌权的是吕后,和刘邦一样是阴狠角色,而她最信任的人是审食其。

在刘邦刚去世,她就和审食其谋划。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长乐宫逝世。过了四天还没有发丧。

吕后与审食其商量说:“那些将领和皇帝一样,从前都是平民百姓,如今北面称臣,为此常常怏怏不快。现在要侍奉年轻皇帝,更不甘心。不族灭这些人,天下不会太平。”

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告诉将军郦商。郦商去见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驾崩,过了四天还不发丧,想诛杀全部将领。真这么做,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统率二十万大军平定燕地、代地。此时听说皇帝驾崩,将帅们都要遭杀,必定连兵进攻关中。大臣们在内叛乱,诸侯们在外谋反,天下灭亡,就可以翘足以待了。”

审其食忙入宫向吕后陈述,这才在丁未日发丧,大赦天下。

曹参作齐国丞相时就用黄老之术,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齐悼惠王年少,曹参招来长老诸生,征询安定百姓的办法,而齐国故旧儒生有数百人,意见各异,曹参不知如何定夺。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请他。

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的办法最好清静无为,让百姓自然安定。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让盖公居住,他的治理方法主要采用黄老学术,所以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和睦,人们大赞他是贤明丞相。

孝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听到后,告诉门人赶快整理行装:“我将入京接任朝廷相国。”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

曹参临走时,嘱咐接任他齐国丞相的人说:“我把齐国的狱市托付给你,要谨慎小心,不要轻举妄动。”

继任丞相说:“请问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

曹参说:“没了。狱市是坏人容身的地方,假使你去侵扰他们,奸人去哪里容身呢?所以我把这件事放在头等位置上。”

曹参卑微时,与萧何很要好,到后来各为将、相,有了矛盾。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相国,法令无所变更,一切遵循萧何的制定。曹参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长者,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于言辞、想追求声誉的人,全都不用。

曹参日夜痛饮淳美之酒。卿大夫以下官吏以及宾客们见曹参不理国事,都想进言劝告。曹参总是用醇酒招待他们,只要他们想劝谏,曹参就让他们饮酒,直到喝醉离去,始终没有机会开口说话,这都成了常事。

相府的后园临近官吏的宿舍,宿舍里每天饮酒、唱歌、呼叫。曹参的近侍官员感到厌恶,但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于是请曹参到园中游玩,让曹参听到了官吏们醉酒的歌声叫声,希望曹参把他们治罪。

曹参却反而取来美酒,陈设坐席痛饮起来,也歌唱欢呼,与官吏们相应和。别人有小过错,曹参专门帮他们隐瞒掩盖,因此相府中相安无事。(这些丞相府下属的官吏很可能就是朝廷派来监视曹参的)

曹参的儿子曹窋为中大夫。孝惠帝责怪曹参不理政务,以为他轻视自己年轻。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问你父亲:‘高祖刚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喝酒,无所事事,难道不顾天下安危吗?’但是不要说是我叫你这样说的。”

曹窋例假日回家后,用皇上的话劝谏曹参。曹参大怒,抽了曹窋二百鞭,说:“回宫服侍皇上,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

到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惩罚曹窋呢?那是我叫他劝谏您的。”

曹参脱下官帽谢罪说:“陛下自认为比起高祖来哪个更圣明英武?”

皇上说:“我哪里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又说:“陛下认为我与萧何相比哪个更为贤能?”

皇上说:“您似乎也比不上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完善严明,如今陛下只需拱手坐享其成,曹参等谨守其职,遵循原来的法度而不失误,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说得好。您退下吧。”

曹参任汉朝相国,前后共三年,去世,谥为懿侯。

从上面看出所谓的黄老之术,不扰民,实际是幌子。而真正的目的是避免位高权重,压过了权力最高者,吕后就是实际的掌权人。吕后如果感觉丞相威胁到她了,那么丞相就危险了,全家全族都危险。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难道不引以为戒吗?

曹参把自己的嗣子(爵位继承人)曹窋送到宫里服侍,其实就是做人质!这是古代权术的老一套,吴三桂就把自己最重要的儿子吴应熊送到康熙身边做人质。可靠的历史从春秋开始,大家都读过《左传·周郑交质》吧。这种政治诡计用了2000多年。

《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妄议朝廷)

第三代丞相王陵。史书确实记载了高祖刘邦在临终对吕后说了王陵可以当丞相的话,认为王陵憨厚,憨厚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没有太多阴谋诡计,而权变不行,陈平就是权变专家,所以陈平只能辅佐,不能让他独挡一面,万一玩点花花肠子,朝廷危险。

至于是不是真说了这段话,值得怀疑。因为吕后死后,吕氏宗族被陈平、周勃等人铲灭干净。历史是胜利者的游戏,今天传下来的史书是否被篡改,用刘邦“亲自”说的话来显示正统?光武帝建武年间,吕后在高祖庙中的牌位被光武帝下令迁出,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配享高祖刘邦。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庙曰:“……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王陵在曹参死后,做了两年丞相,汉惠帝刘盈就挂了,吕后正式称制掌权,其实刘邦一死她就掌握了实权。

(前187),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吕后。吕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以后,召集大臣商议,想立诸吕为王,便问右丞相王陵。

王陵说:“高帝宰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盟誓:‘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可共同消灭他。’现在要立吕氏为王。这是违背高帝的盟约。”

太后听了很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

周勃等人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时,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行使皇帝职权,封诸吕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太后欢喜,于是散朝。

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初与高帝歃血盟誓时,你们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主权,想封诸吕为王。你们一味纵容,阿谀逢迎,违背盟约,还有什么颜面再见九泉之下的高帝?”

陈平、周勃说:“当面抵制,据廷谏争,我们不如你,但要保全刘氏社稷,安定刘氏之后,你又不如我们了。”王陵无言对答。

十一月,太后想废掉丞相王陵,借口拜他为皇帝太傅,夺去他的相权。王陵便托病免职回家了。

太后就任命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理政事,而监管宫中事务,像郎中令一样。

审食其因此很得太后宠幸,常常决断国事,公卿大臣处理政务也都通过他来决定。

王陵也是个挂名丞相,而且在立吕氏为王的问题上违背了吕后,所以就被退休了。然后名义上陈平是右丞相,汉朝以右为尊,实际有实权的丞相却是审食其。

从上面的丞相任免可以看出,汉初的最高权力者极力防范丞相的权力过大。丞相需要有一定的治理国家能力,但是又不能压主。而最高权力者会选一些比较好驾驭的人,又没有太多权欲心的人当丞相。也就是王陵看起来傻,但是当了丞相的原因。不过王陵能忤逆吕后,也是胆子够大。说明了他确实耿直。


猪猪大师


王陵,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物,他本是沛县的一个豪族,在刘邦没有发迹的时候,他对王陵很尊敬,并以兄事之。后来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王陵虽然被封赏的很晚,但最后还是被封为安国侯,这说明刘邦是不喜欢王陵的。


但是后来吕雉在刘邦病重的时候,问当时曹参相国之后的人选,刘邦认为王陵可以接任相国之位。后来曹参去世后,王陵就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那为什么刘邦不喜欢王陵,却在病重的时候点名要用王陵呢?

因为,王陵是豪族,而刘邦在没有发迹的时候,王陵是很轻视刘邦的,后来刘邦起兵了,王陵也起兵了,当时王陵据南阳之地,但是他轻视刘邦,所以就不愿意归顺刘邦。

后来秦朝在农民起义和贵族起义的打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刘邦封为汉王。之后刘邦和项羽相争,就进入了楚汉相争的阶段。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王陵还是有一定势力的,项羽想拉拢王陵,所以就把王陵的母亲接到楚营,并对王陵的母亲非常礼遇。然而王陵的母亲却不认同项羽,她希望王陵归顺汉王刘邦。她为了坚定王陵归汉之心,于是就自杀而亡。王陵于是深恨项羽,从而一心归汉。

虽然王陵最终归汉的,但是开始的时候他是不愿意归汉的,同时他归汉也是因为其母的原因。

还有就是刘邦一生中,最痛恨的人,其中的一个就是雍齿,雍齿多次置刘邦于危难,故而刘邦深恨雍正。而王陵又和雍齿关系很好。

刘邦因为王陵不仅和雍齿关系好,而且他开始的时候不愿归汉,所以刘邦不喜欢王陵。故而王陵得到封赏也很晚。


不过刘邦虽然对王陵有所不满,但王陵为人简朴、性格耿直,而刘邦又是不拘小节的之人,所以刘邦还是对王陵很信任。

当刘邦病重时,吕雉就问刘邦,曹参相国之后的人选,刘邦这时并没有因为他不喜欢王陵,而埋没王陵之才。刘邦觉得王陵可以接任相国之位,不过刘邦也知道王陵性格耿直,不能独掌相位,故而就又让陈平帮助他。

所以,刘邦虽然不喜欢王陵,但他在病重之时,还是点名要用王陵。

后来曹参去世,王陵就为右丞相,陈平则为左丞相。之后吕雉全面掌大汉之权,因为王陵反对,故而遭到吕雉的排挤。而吕雉又不愿杀了王陵,所以就对王陵明升暗降,封王陵为太傅,太傅虽然地位比丞相高,但却没有实际上的权利。吕雉这么做也就是夺了王陵的相位。


王陵因此很生气,所以之后就在家而不去上朝。这也更合吕雉的心意。后来王陵离开人世,其去世后,谥号为武侯。


中孚鉴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刘邦对雍齿有深仇大恨,却依旧能容下雍齿,最后还能给雍齿封侯。这说明刘邦待人向来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但是有用,那我还是会对你好。


王陵就是一个对刘邦有用的人。

以前王陵乃沛县豪族,而刘邦当时就是他的小兄弟,雍齿也是沛县的一个豪族,雍齿和王陵关系非常好。

但是自从刘邦起兵后,王陵和雍齿心里就不舒服了,刘邦以前在他们心里就是门客级别的人物,现在摇身一变成义军领袖了。王陵和雍齿自然不服,对于王陵来说,他想自己干,于是拉了几千人占据南阳。对于雍齿来说,他瞧不上刘邦,于是趁刘邦出兵之际反了刘邦投奔魏王。


王陵虽然不想跟随刘邦,但是他也没和刘邦敌对,前期基本处于中立,后来刘邦伐楚之战也站在刘邦的大旗下。最后还是王陵母亲以死相逼,王陵在正式投的刘邦。

王陵投靠刘邦晚,刘邦给王陵封侯封的也晚,但是这并不影响刘邦对王陵的重用。

汉初百废待兴,国家盛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所以一个丞相不需要多有本事,能踏踏实实干活就行,王陵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但是王陵太踏实耿直,所以刘邦又派了陈平去辅佐他。

王陵也实在,不想跟刘邦归不想跟,一但跟了就全心全意为刘邦服务,王陵为相期间,吕氏专权,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打算封一批吕氏子弟为王。周勃陈平等大臣全部表示赞同,只有王陵站出来指责吕后违背了白马之盟。


虽然最后还是陈平周勃安刘,但是王陵的正直忠义也是让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