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卷到底是江南版"二人转"?还是下里巴人版苏州评弹?都不是!

路过一间茶社,听见一阵咿咿呀呀的声音从楼上传来。茶社门前落地放置着一块牌子,告知往来游人,里面正唱着当地的地方戏——同里宣卷。外面草草听过去,觉得这宣卷像是江南版的“二人转”,或者是更下里巴人的苏州评弹,正琢磨着,同行的朋友便要拉着我去一探究竟了。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宣卷原来的影响力,可绝不低于评弹。”

一张二尺长桌,桌上铺着红色桌围,上放鸣尺一只,手帕一方,折扇一把;一老一少二位穿旗袍的女子站在台子中央,年老者说,年少者唱;二位着唐装伴奏的男子,老者怀揣二胡站在桌右,少者敲打胡琴坐在台左;台下五六十位大爷大妈,围五六张大圆桌而坐,噼噼啪啪嗑着瓜子。时而到了插科打诨的桥段,突如其来的哄笑便淹没了说唱和伴奏。这便是宣卷书场最平常的场面。

最早的宣卷出自佛教,确切地说是来源于唐代变文。早期其所讲唱的,主要也是因果报应和佛道故事,用以劝善教化,所以也就有了宣卷之名。同里宣卷演化至今,表演形式上,早期的宣卷伴奏乐器简单,只有木鱼、磬子和碰铃,因而被称作“木鱼宣卷”。后来,一些宣卷演唱者在乐器中加入了二胡、三弦、扬琴、竹笛等等,于是也就有了“丝竹宣卷”。内容上相对既往的佛道故事更为多元,也同时生出了许派、徐派、吴派、褚派等几大宣卷派系。可惜当年日本侵入江南一带,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让宣卷受到了不小打击,以至其在江南的影响力已远不及当年。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书生小姐的经典桥段,往往是江南的伶家墨客浓墨重彩之处。这《珍珠塔》也不例外。越剧、锡剧、潮剧、淮剧、评弹……一出讲述方卿、陈翠娥爱情故事的《珍珠塔》遍及江南,唱词唱腔五花八门。作为传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同里宣卷自是不会落于人后。

唱同里宣卷用的是同里话,一个是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一个是“苏嘉湖”小片,戏曲唱起来必须要精准。同里宣卷在吴江底蕴深厚,特别是在乡村,婚丧嫁娶、新房上梁、孩子满月都要请宣卷班子助兴,宣卷在当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随着现代各类娱乐方式的崛起,唱宣卷的人越来越少似乎令人担忧,可唱宣卷的师傅们似乎并不担心所谓的“后继无人”。如果让这么小年纪的人就背负一项使命,那宣卷就成为了一座大山,会让人窒息。宣卷应该是轻松而愉悦的。

“以前宣卷从来都是草台班子,因而只能走村串巷,上不了台面。如今我们教学生时,是把宣卷当成一项高雅艺术来教,而不是像以前的师傅教徒弟那样,怎么能取悦观众怎么来!”乐器之间的配合、节奏的掌握,都是学生们要学习的基本功。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现在一些唱宣卷的师傅会融合其它戏曲的唱腔、身段、指法来改良宣卷的表演形式,有些师傅也会试图让宣卷的内容更现代,让现代人更加容易听懂与接受,让它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欣赏的艺术,宣卷也因此有了新的活力。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雷虎。摄影:阮传菊。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同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