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巧铃


曹丕称帝,那是受汉献帝的禅让,因此曹魏的法统是承袭于大汉法统。而刘备在成都称帝,是作为刘姓宗室,效法汉光武帝邯郸称帝,是作为汉朝的延续。孙权虽然管辖着荆、扬二州,但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南昌侯,他那时拿什么资格称帝?



其实,孙权早在打完赤壁之战后就上表向曹操称臣了。曹冲所秤的大象就是孙权给曹操进贡的。此后,孙权甚至多次上表劝曹操称帝,反被曹操大骂:黄须小儿,欲架我于火上烤。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刘备提出了“汉贼不两立”,一直在另立中央,而孙权却早已归附了。

再说,江东孙氏在汉朝那个处处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确实是很不起眼。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说过,江东小吏。其实,这还是高抬孙氏了。孙权的爷爷就是个种地的瓜农而已。只不过是孙坚立下了战功被封为乌程侯,这才改变了孙氏的门楣。



曹丕称帝的时候,好歹已是魏王。而刘备称帝时,也已经是汉中王。两人离着皇帝也就差一步之遥了。而孙权那个时候才是南昌侯,连王都不是。所以,孙权于222年称王,并上表曹丕,要求封其为吴王,为下一步做打算。曹丕为了笼络孙权,竟然答应了封其为吴王。没想到,孙权转头就向蜀汉称臣,气得曹丕御驾亲征江东,还打了败仗。



有了吴王这个头衔,并且逐渐实现了江东集团的本土化,孙权才有资格称帝,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得到士族们的支持。然而,孙权也在228年称帝。孙权在这个时候称帝,也是看准了时机。一来,北边曹丕已死,曹叡新立,无暇顾及他。二来,蜀汉这边诸葛亮一心北伐,也无暇东顾。他只有在这个时候称帝才算是稳当的。


傅斯鸿


孙权没有办法喽!

其实孙权一直都想当皇帝,皇帝嘛,是个人谁不想当,何况是孙权?孙权之所以不称帝,主要原因是——条件不足。

东吴合法性不足

如果说三国政权里谁是正统,大家可能脱口而出是蜀汉。

实际上,蜀汉正统论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南宋以前,历史上普遍认为曹魏是正统。


虽然三国演义里把曹丕篡汉一节写的是咬牙切齿,什么大臣逼迫,什么献帝犹豫等等。但是史实并不如此,汉献帝本身就很聪明,经过曹操几十年的教育,已经很识相了。他早就估计到了自己不能见容于曹丕,所以当群臣上表要求禅让时,献帝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比较主动的三次下令禅让。

由于献帝觉悟很高,曹丕也没有为难汉献帝。禅让之后,汉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公爵什么概念?在那之前,汉朝只有两个人当过公爵,一是王莽,二是曹操。汉献帝在曹魏系统内部地位仅次于皇帝,上书不称臣,受旨不跪拜,对于亡国之君而言,下场很好了,后来献帝在禅让后又活了十几年,爵位直到东晋还存在。

所以,曹丕代汉,从程序上讲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没有任何问题。禅让是古礼,曹丕接过了刘汉的正统。

相比于曹丕,刘备的正统性就不太足了。

刘备的称帝理由是:曹丕篡位(实际没有),弑杀天子(实际也没有),现在汉室无主,所以我作为大汉宗亲,必须担起这个责任,进位皇帝。在曹丕称帝五个月之后,刘备也在成都称帝了。

但是,全中国人都知道汉献帝是和平禅让,刘备自然也知道。可是知道也只能装不知道,“汉献帝已死”是蜀汉政权的政治正确。刘备必须称帝,虽然没有人给他禅让,皇帝也没死。不过作为皇室宗亲,刘备称帝虽然没有那么合法,也还是说的过去的。

而孙权呢?

孙权的合法性不是差,是压根没有!



孙权只不过是汉朝下面的一个地方官而已,祖上既非贵族也非皇室。孙权的曾祖不过是一个瓜农,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年代,他们家属于典型的暴发户。

不仅出身不行,功劳上也有很大欠缺。曹操有统一中原之功,刘备与曹操打了一辈子,从一个卖草鞋的到打下了三分天下。而孙权呢?他继承的就是江东之地,到曹刘称帝时,他也还是只有江东之地。虽然打赢了赤壁之战,可是赤壁之战是一场防御战,打赢了也不算什么大本事。历代南朝的权臣想称帝,都得靠北伐成功才行(桓温、刘裕)。

对了,孙权打过一场大胜仗——背刺关羽,夺下荆州。

但这并不能成为他称帝的依据,恰恰相反,这倒可能是孙权称帝的最大阻碍!

孙权称帝的时机不足

公元220年年末,曹丕称帝。五个月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虽然称帝是一件大事,但是这两位似乎都比较忙。

曹丕在忙着封赏功臣,手下大臣跟着曹家混了一辈子,是时候加官进爵了。而且自己的位子,也要靠他们扶持。更重要的,是曹丕在等待南方的动静。

刘备在干啥呢?

刘备在准备打仗,刘备在称帝后仅仅几个月,就带着五万人马东征,要搞死孙权!

公元220年,东吴偷袭关羽,吞并荆州。关羽败死,刘备集团荆州兵团全军覆没。

荆州之战对于刘备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打击,刘备一半的地盘没了,最好的将领关羽没了,更重要的是,北伐的基本条件失去了——《隆中对》里要求从宛洛和关中两地一起北伐,而荆州失去,东线就没有了北伐的机会。

所以,这口气,刘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忍的。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刘备最后是战败的,可是在夷陵之战之前,东吴上下对于刘备的战斗力心里也没有底,而且他们极其害怕自己遭受到刘备和曹魏的夹击,所以刘备出兵时,孙权匆匆派人去求和。

荆州这块肉,孙权吃到了,但是能不能咽下去,东吴上下心里还没数。

公元221年那个局势,刘备随时准备东征,曹魏虎视眈眈,这时候称帝,很可能落得个袁术的下场,最后变成历史的笑柄。

所以,孙权决定,装孙子。

孙权派人向曹丕表示祝贺,恭喜曹丕登基,表示自己愿意臣服。曹丕很高兴,一抬手封了孙权一个吴王。

曹丕手下的谋士刘晔力权曹丕,说孙权并非实心投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可是曹丕觉得,好不容易有个投靠的,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将来还有谁投降呢?

要不说曹丕是个弱智,天底下一共三家诸侯,刘备不可能投降你,孙权已经降了,你还想吸引谁啊?

不管怎样,孙权在曹丕称帝之后的低姿态,为东吴争取了短暂的和平空间。在和曹魏扯皮期间,孙权和刘备打了夷陵之战,而曹魏作壁上观,没有任何动作。


打跑了刘备之后,孙权才开始对曹丕展示自己的真面目。曹丕一直让孙权把儿子送到许昌做人质,一开始孙权是托辞孩子有病,后来则是完全不回复了。对于曹丕的命令,孙权也不在接受了。

曹丕这才明白自己被耍了,于是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全面进攻东吴,结果吴将朱桓斩杀魏将常雕,俘虏魏将王双,彻底击溃了曹仁军。

征讨东吴失败的曹丕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东吴完美的再魏蜀之间玩了一次两面派。

公元225年,曹丕派人再次进攻东吴,再次失败。公元228年,东吴诈降魏国大将曹休,围歼其部队数万人,曹休羞愤而死。经过三次战争,曹魏已经对东吴不再构成威胁了。

而且在公元226年,曹丕死了,继位的魏明帝曹叡是孙权的下一辈,所谓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经过曹操、刘备两位长辈几十年的教导,孙权终于成为了三国中资格最老的人。

放眼望去,一代的老人全部死干净(刘备、曹操等),二代的人要么是废物(刘禅)要么已经挂了(曹丕),而且自己当年依靠的人(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死了,自己当年有多糗也没人知道了。

差不多了,称帝吧!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三国均成立了自己的帝国,三国时代从此正式开始。


小约翰


曹丕称帝是急不可耐,刘备称帝是连锁反应,而孙权则很识时务,没有急着称帝。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趁势也称帝呢?这其实跟当时吴国的困境有关,到底是什么困境?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曹丕,曹操死于公元220年1月,曹丕继位后,经过漫长10个月的煎熬,终于受不了了,他回到老家沛国谯县,在谯县祭祖,然后犒赏父老乡亲以及三军全体将士。奇怪的是,庶人服丧,尚且三年不沾丝乐。而曹丕在曹操死后一年未到就在老家又是喝酒又是看舞的,他闹的是哪出呢?很快,答案出来了。

曹丕这边看似闲庭散步,无所事事,大臣们可忙坏了。众大臣纷纷上奏:各地出现祥瑞,是天下易主的征兆,欢迎您回来登基为帝。汉献帝刘协也很知趣,他知道,曹操在位时尚且能容忍他继续当皇帝,而曹丕已经急不可耐了。

经过大臣们的轮番规劝,又经过汉献帝三次诚信的禅让,曹丕终于“勉为其难”的表示:我接受大家的好意,答应禅让了。于是公元220年11月,曹丕正式接受汉献帝禅让,尊汉献帝为山阳公,改庙号为魏,年号为黄初。魏来源很正统,继承于汉。

曹丕一称帝,这边刘备坐不住了。汉朝如果真的灭亡了,刘备就没有起兵的口号了。于是蜀地的大臣以诸葛亮为首,也纷纷扯谎,说蜀地出现祥瑞了,您刘备也称帝吧。

刘备连谦让都没有谦让,在曹丕称帝5个月后也称帝,庙号为汉,年号为章武。来源也很正统,继承于汉。

这时的天下是最热闹的,竟然存在三个汉室政权。一个是禅让于汉的魏,一个是继承于汉的蜀,一个是仍然尊奉汉号的山阳公刘协。那么孙权呢?孙权怎么想?

其实当孙权听到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后,他也想趁机称帝。于是孙权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让这位先生看一看吴地的星气如何。结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孙权自身此时也正焦头烂额,所以就放弃了称帝的打算。那么孙权为什么事情担忧呢?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

公元219年的时候,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关羽死后,刘备一直在动员各地军士,伺机报复。而此时魏国的态度不明朗,如果魏和蜀同时攻击吴地,那么孙权必亡。所以孙权只是在心里动了一丝要称帝的念头,简单算了个卦。随后孙权就开始装孙子,不仅没称帝,还向曹丕送贺表,低头称臣了。

这时魏国的侍中刘晔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的称臣,刘晔认为:孙权此时称臣,明显是权宜之计。我们应当趁蜀国进攻吴地的时候,率军入侵荆州,和蜀军一起灭了孙权。但是曹丕不答应,曹丕认为,自己登基,有孙权称臣是莫大的荣耀。连他父亲曹操当年都没有让孙权低过头,自己办到了,何不顺水推舟,封他个吴王呢?

于是,聪明的孙权假装低头,骗过了爱面子的曹丕。曹丕当然也不傻,曹丕要求孙权遣质子入洛阳,以示友好。孙权这时推脱说:太子有病,正在调理身体,等病好了立刻启程。当时孙权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派原魏国大将于禁的手下浩周前往洛阳觐见曹丕,曹丕问浩周孙权是否真心臣服。浩周说:孙权曾经对天发誓,真心降魏。我愿意以家人百余口为孙权担保。于是曹丕相信了浩周,但是孙权却食言了。

孙权派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后,就不再提派遣质子的事情。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共同盟誓,孙权拒绝见面。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于是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全面进攻东吴,结果吴将朱桓斩杀魏将常雕,俘虏魏将王双,彻底击溃了曹仁军。曹丕看捞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命令撤军。

之后,孙权重新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断绝了同魏国的虚假联盟。孙权于火中取栗,在三方中占尽了便宜。

公元225年,不死心的曹丕率军再次南征东吴,却因为河面结冰而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孙权高兴了,趁机进攻江夏,没有攻克,于是撤军。

孙权在曹叡登基后又欺负了魏朝一把,他于公元228年派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大司马曹休,而魏国大将真是不长记性,忘记了当年的赤壁之辱(黄盖诈降),竟然相信了周鲂。曹休被吴军堵在石亭,差点全军覆没。曹休回去后,悲愤交加,生疽而死。

石亭大捷后孙权很高兴,此时魏国是小皇帝曹叡,而蜀国则是小皇帝刘禅,论资格他孙权终于可以称得上年长了。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在臣下的劝进中放心的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时,正是吴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刘备虎视东吴,信誓旦旦的要为关羽复仇。而曹丕继位后态度不明朗,因此,孙权为了不使吴国受到双重夹击,选择隐忍,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后,孙权因为没有兑现送质子入洛阳的承诺,连年遭到曹丕的进攻,所以也没有机会称帝。当曹丕、刘备病死,曹叡的手下大将曹休被吴军击溃于石亭时,孙权终于感到吴国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于是安心称帝。孙权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政治联盟的最高水平,佩服,佩服。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曹操死后,世子曹丕继魏王位,为正名也为收天下人心,威逼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魏国。封刘协为山阳公,尊崇备至,对他说天下我有的东西都可以与你共享。曹魏代汉,益州刘备方面得知,先以为献帝被杀,为皇帝举丧后,以不同意曹魏代汉的理由,刘备作为刘邦后人,为保住祖宗基业,宣示汉朝依然存在,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仍是汉。天下三大势力,曹丕继承法统,刘备继承血统,都有自圆其说的立足点,此时的孙权,欲当皇帝苦无理由,只得扼腕叹息。


孙权得知妹夫刘备也当了皇帝,觉得汉献帝已不存在,东吴与汉的君臣名份算是告一段落,也跃跃欲试,请来望星术士相询可有天意显示“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僣意”。史书对这次询问没有下文,吴书也没有记载,估计天空没有啥提示,不然早载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虽心痒难搔,孙权毕竟老成持重,不敢造次,因孙坚一脉承袭的汉官职最大只是吴侯,往上面还有王,而且王到皇帝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曹操就跨了一辈子跨不过去。又怕一朝贪慕虚名,招来曹魏蜀汉两家同时问罪,那才叫正经找死,此事就搁下了。

而那时候,孙权因偷袭荆州已与刘备彻底翻脸,如果称帝,曹丕作为最大国一方,必然加兵讨伐以示正统存在,再来个刘备夹击,孙吴真的危在旦夕。不久,就发生了刘备率军东征,欲夺回荆州之事,孙权向刘备求和,不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只得提起精神应战,自思独力难支,也为去后患,便上表向曹丕称臣,请他救援。使者到洛阳,递上表章,这时就出现了一场精彩的战略对话。


曹丕新登帝位,就见大敌臣服,暗爽不已,打算答应孙权,谋士刘晔建议不要答应,让蜀汉攻西边,我们从北边多路出兵,两家打一家,孙权必然失地,哪怕我们占了一部份也好,吴残,离死不远,吴亡,蜀必难独存。曹丕不听,决意坐山观虎斗。命人加封孙权为吴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晔又进谏说,如果要加封,给他诸如大将军之类则可,不能崇其大位,孙吴本来只是一侯爵,官小人微,吴地的人尚有畏服朝廷心理。如果把他升为王爵,王爵只差皇帝一阶而已,人心渐渐适应。以后,孙权便可以借口说我们对他盘索无度,而唤起手下的反心,号召起来战力加倍。曹丕还是不听。

之后孙曹刘三家时战时和,刘备死后,吴蜀基本成固定盟友状态,孙权称帝贼心不死,但行事稳妥,直到曹丕死后,深感三家中刘备曹家父子已殁,剩自己老资格,当皇帝的心大盛,恰逢上一年228年石亭之战,大败曹体,提升了人心军心。而蜀汉诸葛亮北伐两次,第一次失于街亭,第二次被郝昭堵住在陈仓进退不得,如此战力,势必更加依赖盟友,于是无所顾忌,各地的祥瑞也适时而出,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吴国。辽东公孙渊遣使到贺,蜀汉派陈震来贺并商议瓜分天下之事。


南方鹏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孙权并非动过称帝心思的,只是形势变化容不得他立刻称帝。

一、孙刘联盟破裂,称帝两面树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北上之际袭取荆州,最终导致关羽被害,刚晋封汉中王不久的刘备就准备为关羽报仇进攻孙权,被诸葛亮等人暂时劝住,但孙刘联盟破裂已成事实。

此后曹丕称帝,孙权鉴于孙刘联盟破裂的形势,便倒向曹魏,向曹丕称臣,此举换来了刘备称帝四个月后讨伐孙权时,曹魏没有对孙权出手,使得孙权没有两面受敌。

二、没有令人信服的称帝理由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孙权也是动过称帝心思的,但是他没有登上皇帝位的合适理由。

曹丕是通过汉献帝主动禅位于他登上皇帝位的,在程序上是最合法的,刘备是汉室后裔,称帝有血统上的根据。这两人的在舆论上可比孙权大有说服力的。

此外,曹丕称帝前是魏王,刘备也是汉中王,由王升级到皇帝,是需要一步步来的。此时孙权连个王的名号都没有,直接称帝更无法服众。

所以孙权向曹魏称臣,让曹丕大喜,封他为吴王,未来吴国的国号算是有了。

三、孙权的如意算盘

虽然孙权没有曹丕刘备那样说的过去的称帝理由,但是面对帝位,有些时候不需要高大上的理由,他的称帝野心当时就显露出来的。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僣意。”

孙权听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立刻找来精通天象的行家,问他们自己所处的地方星气如何。古代讲究天人感应,星象可不是随便看的。

明显孙权也有称帝的意思了。

但是最终孙权“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为由先称王,并决定与刘备断交向曹丕低头。

孙权打的是如意算盘,《三国志》也说的非常明确:

“欲先卑而后踞之,为卑则可以假宠,后踞则必致讨,致讨然后可以怒众,众怒然后可以自大”。

他想的是以低头假称臣积蓄力量,盘踞江东不听曹魏命令让曹魏产生不满而讨伐,激起江东百姓的愤怒,以便他趁机壮大。

看看他的计划不可谓不高明。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到了229年,当刘备、曹丕早就化作黄土,孙权终于称帝了。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生於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他在继位诏书中为自己找到了称帝的理由汉室气数已尽,曹丕是“夺神器”的孽臣,曹魏政权死非法的。“汉氏已绝祀於天”,孙权根本不承认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汉室的延续。

这样一来,天下无主,各种祥瑞降临在他孙权身上,他不得不听天命,成为皇帝。


微史春秋


首先,大家要回忆一下,当年袁术第一个傻不溜秋地称帝的时候,为什么会引来曹操的嘲笑?!明白了这点,孙权最后才称帝这点便能说得通。

曹操当初大笑袁术愚蠢。当年,袁术得了个传国玉玺便高兴得找不到北,公元197年在寿春振臂一呼嚷嚷着:我袁术要称帝啦!


结果枪打出头鸟,马上就引起曹操的强烈反感与群雄的孤立角逐。

曹操本来还很担心袁家四世三公的家底,兵强马壮不好啃,结果他倒是急不可耐称帝自掘坟墓。

曹操一看袁术称帝便觉得可笑。首先汉帝还在,我曹操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不太光彩,但到底我傍的是正统,你袁术称帝首先你就已经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你这是要和群雄掰手腕啊!

结果,袁术失道寡助。遭受了来自曹操、刘备与孙策等的无情摩擦,乃至上天的摩擦,楞是在他称帝那年寿春大灾,饿了个半死。标上乱臣贼子的名声,就连他昔日部下都不愿意收留他,最后再半路上活活把自己气死了。

孙权从袁术那学到的第一课是不敢为天下先。


曹操终其一生,励精图治我,何等枭雄,也没有敢称帝。倒是曹丕鸡贼地以了却父亲夙愿为由,直接逼迫汉献帝昭告天下禅让帝位给他在公元220年称帝!

这时候,孙权依旧是不敢动的,因为别人曹家占了天时,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宜,那句“禅让”说出来虽不可信,但没有人会去考究,明面上也算是名正言顺。他孙家可没这便宜,有的只是祖孙三代割据江东的励精图治罢了。再说,他可没忘记,那位刘皇叔可还没动静呢。

于是又熬了一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刘备的口号很简单,匡扶正统。刘备早就想称帝,可是他绝不是袁术那楞头鸡,他在等曹家,然后他再名正言顺以匡扶汉室为由称帝。当年刘秀就是这么干的。再说了,刘备可是汉室正统,中山靖王之后,他的合法性,天下人更加认可。

这下,三足有两足落鼎,孙权到底是踏实一点。

但是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一遍也在观望还有谁有逐鹿之心,一边也在不停发展自我,天下其他零散游勇也都知道这是别人三巨头的戏,也没人不识趣出来嘚瑟。终于等到八年后,孙权才心安理得称帝。



孙权称帝,考虑很周全。首先我不是始作俑者,上面有袁术、曹操,其次我只有地利,没有你曹操、刘备的天时、人和,我没资本折腾。要打架,怎么着你曹家和刘家才是主要矛盾,我江东只求自保而已。


不书公子


不论是读演义还是正史,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三国时期绕不开的人物,但其实三人中,曹操和刘备算是同代人,两人的活动时代绝大部分都在东汉末年。刘备多少在三国时期经历了几年,曹操一年都没见到,他死后曹丕才继位魏王,继而代汉建魏,三国正式开始。

至于孙权,他比曹刘整整晚了一辈,生于182年的孙权比曹操小了近三十岁,比曹丕只大五岁,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不是占孙权便宜。

话说回来,年龄跟称帝早晚有关系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因为孙权称帝晚的原因是做准备工作去了。

魏蜀吴三家,魏国的实力一直是最强的,蜀汉和东吴联手也不敢说一定能击败魏国,单以东吴的实力对抗魏国就非常吃力,要是再加上蜀汉,东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贸然称帝,无疑是可能造成双方同时进攻东吴的,所以孙权对称帝一直很谨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我们从关羽讲起

在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孙权一面向曹操(曹操还没死)示好,一面派军搞关羽。结果自不用说,白衣渡江,关羽栽了,孙权获得荆州最为富饶的土地,南边那些人烟稀少的就交给刘备得了。

刘备失荆州,又死了关羽,跟孙权的关系是直坠冰点,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所以孙权的压力骤增,既要备战刘备,又要防备曹操,压力很大。

为了减轻压力,孙权向曹操“进贡”,当然,名义上是给汉朝进贡,毕竟汉朝还没亡呢。

不过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了,曹丕继位,换人总是有些内部麻烦,曹丕为了静下心来处理这些麻烦,对外主要采取怀柔政策,其中就包括频频向其示好的孙权。

虽然六月曹丕率军南征,却只是做做样子,走了一圈就回去了,孙权继续向曹丕示好,派使者进贡,曹丕则在准备他的大事。

十月,曹丕建立了曹魏,理由很简单,汉献帝禅让的,不过当消息传到成都,就成了曹丕杀害汉献帝篡位。既然汉献帝已死,刘备就以汉室宗亲的名义准备了,221年四月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

两个皇帝,一个汉室禅让,一个继承汉祚,名义都挺顺,而孙权虽然听着心痒痒,但一来没有说头,二来实力不足,贸然称帝会被人打死的,袁术的例子还是血淋淋的。

孙权继续贯彻与魏交好的战略,221年八月,他派人向曹丕称藩,又送还于禁。曹魏内部对孙权此举还有争议,一派认为不应接受称臣,应该趁着蜀汉与孙权交恶干掉孙权。

但最终曹丕还是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封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孙权名义上是魏臣,实际上在江东他就是皇帝,不过丢掉面子称臣使得他解除了曹魏方面的后顾之忧,避免遭受蜀汉和曹魏的共同夹击,这是很重要的。

随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夷陵之战,曹丕守着“君臣之义”,没有趁火打劫,孙权最终获得了夷陵之战的全胜。打了胜仗膨胀了,孙权一面表面向曹魏继续示好,一面就偷偷搞活动了。

孙权的准备活动

夷陵之战后,三家就只剩下孙权没称帝了,陆逊等人就劝进。孙权先客气一下,把已经倒台的汉室抬出来礼让几句。

劝进嘛,哪有一次的道理,群臣继续劝,一连劝了三次,心想过程到了啊,老大怎么还不同意?

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之所以不称帝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目前形势下称帝必然与另外两家同时为敌,而他们目前很难抵抗两家的同时进攻。如果只是称王,则对两家都留有余地,在受到一方进攻时,和另一方尚且有缓和的可能。

虽然没称帝,但孙权也开始了准备工作,从222年十月起,孙权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黄武,而不是使用曹魏的年号黄初。

这种明显的独立举动,自然引发曹丕不快,之前他数次要求孙权将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都被孙权拒绝。现在孙权明确表示脱离魏国臣属地位,曹丕当即发兵南征。

魏军初期的努力使得战斗推进顺利,但随着江东援军抵达,两军陷入僵持,最终在223年春结束战斗,魏军没有达到目标。

223年四月,刘备领了盒饭,刘禅继位,蜀汉军政基本是诸葛亮一肩挑起。诸葛亮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政治家一向是善于变换态度的,尽管孙权是仇人,可为了恢复汉室的远大目标,诸葛亮力排众议,多次派人与孙权联系,商量修好。

和谈期间,孙权继续和曹魏虚与委蛇,直到224年,和议达成,蜀吴和好,孙权也彻底与曹魏断绝关系,曹丕再次伐吴,结果当然还是失败。

数次伐吴失败后,曹魏暂时没有南下的意向,孙权也还没做好称帝的准备,但有一个大好时机摆在了他面前,那就是曹丕死了!

称帝临门

226年,曹丕去世,继位的曹叡面临着相当糟糕的局势,之后几年事都不太顺,内部孟达造了个不大不小的反,外部更是三方起火,西边蜀汉一连三次北伐,先是三郡震动,后又拿下阴平武都,魏国得防啊;东边孙权也落井下石,先入侵襄阳,之后又在石亭之战中大胜魏军;北边的鲜卑轲比能老是闹腾;东北的辽东换了主人,逼叔让位的公孙渊野心勃勃,一副搞事的样子。

在这种局势下,尤其是石亭之战孙权大胜,孙权估计自己要是称帝,曹魏短时间是搞不出什么大招了,单单蜀汉就轻松多了,而且诸葛亮不是刘备,没那么死脑筋,谈一谈或许更好。

229年,孙权称帝,理由是“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也就是说汉朝亡了,皇位没人坐,天命在我,我孙权来坐吧。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事,一是孙权此时是不承认代汉的曹魏政权的,然而几年前他当过曹魏的臣子。二是他说汉亡了,然后很快就派人去蜀汉(蜀汉的国号是汉)请求并尊二帝,他是承认汉存在的。

孙权称帝在蜀汉朝廷引发轩然大波,还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他开口第一句话:权有僣逆之心久矣。这小子想僭越很久了,干脆承认做个顺水人情,我们没有东面之忧,曹魏却不能全力对抗北伐。

于是东吴建立起来,孙权获得了盟友蜀汉的承认,至于曹魏,虽然不承认,但也无力南征,只能由得他去,经过数年准备又碰见大好时机的孙权,终于称帝完毕。


平沙趣说历史


称帝不是随随便便的,必须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对自己极为不利,袁术便是前车之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延续汉祚而称帝。而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当时他想要称帝却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孙权必须得等待时机。



相较曹刘,早年孙权没有称帝的资本和条件

相对于曹丕北方根基稳固,孙权没有称帝的资本。曹魏在北方根基稳固,已经历二世,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诸侯中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吞并各方势力,称霸北方。赤壁战败后曹操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北方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历代帝王在此厉兵秣马,等到曹丕继位后,曹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已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曹丕最终受汉献帝禅让称帝,名正言顺,因此东吴与曹魏比没有称帝的优势。



其次相对于刘备,孙权没有皇室的身份,也没有称帝的条件。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被人尊称为皇叔,算是汉室末胄,可谓是皇亲国戚了。在刘备看来,曹丕窃取汉室称帝,这是不可容忍的。刘备随即称帝以宣布其正统身份,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践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策略,因此刘备称帝更可谓是名正言顺,人家是继承了祖宗的大业。

孙权没有称帝的资本和条件,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到天下局势十分明朗,就算魏蜀一个有最高合法程序,一个匡扶汉室,但是等到谁也吞不掉谁的时候,那时就可以称帝了。因为毕竟自己实力比较强,那俩合法的互为主要对手,谁也没精力去专门收拾孙权,也奈何不得孙权。

励精图治,伺机而动

为何8年之后孙权就称帝了呢?那我们就得看看孙权这些年在东吴都做了些什么了。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当时,孙权只有十九岁。而直至此时,孙策集团依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江东的。在当时的江东人士看来,孙策与袁术简直就是一丘之貉:孙策最初东下,就是受了袁术的委派。而袁术因为过早称帝,是最早烂了名声的诸侯。在一般人眼里,孙权承父兄基业,是个坐享其成的官二代。但实际上,孙权和曹丕、刘禅等人所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只要政权的本土化未完成,他在江东的统治就称不上稳固。为了巩固江东的统治,他必须完成政权的本土化。所谓政权的本土化,就是要能让当地人,尤其是那些实力派和有影响力的人接纳你。翻看《三国志·吴书》,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有传的人物中,若是从孙坚、孙策时代就开始跟随孙氏父子,那么籍贯各处都有;但是,自孙权时代开始,则大多都是江东人士。 孙权这种广泛吸纳江东士族进入政权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自身这个外来政权的本土化。

孙权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征山越。 当时,东南一带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相当多的部落散居于此,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而汉人不论是人数还是定居点,都少得可怜。由于孙权所占领的土地,远称不上富庶。资源的瓶颈,也迫使孙权只能向内部挖掘。而山越人占据了如此广袤的土地,自然很容易就会成为孙权重点关注的目标。



所幸,孙权这两件事都干得很不错。 一方面,他广纳贤才,尤其是招揽江东士族进入政权,使政权逐步本土化,以取得地方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扩张领土,将统治向纵深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作为一个领袖,至少在东吴内部,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认同。最终孙权于229年正式称帝。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原因很简单,当时孙权找不到能让别人信服自己称帝的理由。后来经过八年准备,孙权基本消灭了东吴内部的不稳势力,于是他就称帝了。

中国古代,称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一方诸侯想要称帝,仅仅有兵有权还不够,关键在于有没有法统。也就是说,称帝者要拿出让别人信服自己是皇帝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下场就是袁术那样。轮不到群雄去讨伐他,袁术自己内部就会分崩离析。

通俗的说就是,连你这种阿猫阿狗都能自称为皇帝,那我为什么不行?

因此称帝这件事,必须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天下大乱!


魏文帝曹丕敢称帝,是因为他走的是上古禅让的途径。虽然曹丕篡汉的整个禅让过程非常的搞笑,但是,曹丕代汉的合法性没有问题。毕竟他是从汉献帝手上,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社稷,并成为皇帝。而且,曹丕也没有害死汉献帝。

相比于曹丕,汉昭烈帝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他称帝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曹操名为汉相,实乃汉贼。汉献帝在曹曹操手上屡遭迫害,他身为汉室宗亲,并且还是汉献帝承认的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宣称汉献帝遇害,否定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因为刘备仅有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不够的,毕竟曹丕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刘备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而汉献帝在遇害之后,汉室不能没有皇帝,于是刘备就“勉为其难”的继承了汉室社稷。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先主传》

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刘备称帝,至少在当时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



综上所述,在汉末那个年代,称帝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纵是曹丕手握天子,天下十分他独占其七,他也要搞出一套极为繁琐且遭人嘲笑的禅让大典出来才能安心称帝。而刘备更麻烦,他还要宣称汉献帝已死,用连哄带骗的办法否定曹丕的合法性后,他才敢称帝。

最后,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坐拥荆扬交三州之地的孙权尴尬了。

曹丕搞的那套合法禅让,孙权没条件;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他也没有。孙权倒是可以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就算曹丕真的杀了汉献帝,是篡汉之臣。那恢复汉室江山后也应该是刘姓子孙当皇帝,轮不到他来坐天子。

也就是说,汉献帝有没有遇害,曹丕的禅让是否合法,都跟孙权没有半毛钱关系!

并且,孙权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势。因为他父亲孙坚不是江东士族,而是寒族出身。后来孙坚在淮泗招兵买马兵马,孙策带着兵马杀回了江东,因此孙氏一族在江东士族的眼里,完全就是个外来户。

因此,站在公元221 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背景下。孙权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承认曹丕,继续以汉臣自居;

第二、不承认刘备,向曹丕称臣纳贡;

而称帝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在江东士族的眼里的孙权,与袁术之流无异!


于是,孙权选择了向曹丕称臣。

道理嘛,很简单。曹丕和刘备,一个是代汉自立,一个延续汉室。如果他不承认曹丕的合法性,他就只能以汉臣自居。而汉朝已经不存在了,他只能承认刘备的合法性,毕竟刘备的国号是汉。但是刘备只有个益州,并且还跟孙权有仇。孙权不傻,还是当曹丕册封的的吴王要好一些。

公元222 年,孙权接受了曹丕册封他的吴王爵位,吴国正式建立。

说到这里,有个理解误区要解释一下。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以封公爵为起始时间的。比如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就标志曹操拥有封建社稷,建立国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政权的权利了。曹操在建立公爵级别的魏国之后,他可以任命只臣属于自己的文武百官。那些他任命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向汉室效忠,也不需要食汉朝的俸禄。

如果公爵再往上提一级,变成王爵,那就等于坐实了国中之国的身份。

曹丕直接封孙权为吴王,等于承认了孙权国中国,独立于魏朝之外的藩王身份。这个时候的孙权,其实得大于失,他起码给自己谋取了一个独立藩王的身份。



然而没过多久,曹丕就跟孙权闹掰了。

就在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同年,魏国举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不甘示弱,也以三路大军进行还击。最终魏军的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为了缓和与刘备的关系,孙权正式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到了第二年四月,刘备病逝。孙权与诸葛亮缔结同盟,孙权承认了蜀汉为汉朝延续的正统身份。

至此,孙权便不再强调合法性的问题。曹丕那个皇帝,他不认;刘禅那个皇帝,孙权表面上承认,而他自己则隐忍不发,只为自己做皇帝积蓄实力。

又过了几年,孙权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尤其是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后,孙权拥有了空前的威信。江东士族对他心悦诚服,于是他也就不再避讳称帝一事,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

孙权称帝后,蜀汉国内大骂孙权。甚至有人扬言要出征伐吴!但是诸葛亮认为,孙权早有称帝的野心。现在他已然称帝,蜀汉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并且吴蜀弱,曹魏强,不能因小失大。于是诸葛亮便遣使赴建业,承认了孙权的帝位。

总的来说,三国君主称帝这个事情。曹丕有合法性优势,他称帝没问题;刘备靠舆论抨击曹丕的合法性,他称帝也没问题。孙权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舆论优势,他在公元221年那个当口,没有任何能够称帝的理由。


至于孙权要隐忍八年才称帝,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称帝谋取资本。毕竟江东士族视他为外来侵略者,荆州也只是刚刚收入囊中,孙权需要时间去消化反对他的势力。在经过了八年的消化后,孙权称帝已无障碍,于是孙权便于公元229年称帝了。


Mer86


史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人杰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其子曹丕继操为丞相,自称魏王。同年十月,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废黜汉献帝刘协后,将其贬为山阳县公。曹丕即皇帝位,定都洛阳,改年号黄初,是为魏文帝。同时,他追谥乃父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丕篡汉称帝的消息传到西川,当时误传汉献帝已经遇害,已自称汉中王的刘备等人闻之无不悲愤填膺。刘备“发丧制服,谥(汉献帝)曰孝愍皇帝”。《三国志》记载,此时阳泉亭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黄权、张裔、大司马殷纯、劝学从事谯周、张爽、尹默等人以汉中王乃汉室苗裔,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极力鼓动刘备继承汉统,即位称尊。

之后,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高官也上奏劝刘备登基称帝。虽然群臣纷纷劝进,但刘备对称帝一事一直讳莫如深、不知可否。诸葛亮从当时的天下大势出发,旁征博引,以古鉴今,用封建“正统”的观点,把刘备“根正苗红” 、应该理直气壮当皇帝的道理一条条摆出来并说通透了。刘备听后,也就不再装逼推辞了。

就在曹丕篡汉称帝的第二年——公元221年4月,经过一番紧张筹备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地名)之南。国号仍为“汉”,改元章武,史称蜀汉。刘备是为蜀汉昭烈帝(谥号)。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许靖为司徒;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其他的文武官员亦各有封赏。立吴夫人(吴懿之妹)为皇后,刘禅为太子,并娶张飞之女为太子妃,另两子刘永、刘理被封为鲁王、梁王。

之后,刘备认为曹丕刚篡汉称帝,正忙于稳定内部,无暇顾得上别的,自己率军伐吴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于是不顾群臣反对,于建安二十六年(221)7月,命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自己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征孙吴,目的是夺回荆州,同时报关羽被杀之仇。

而在此前,江东孙权在占有了岭南地区后,与曹操在淮南地区处于相持对峙的态势,同时他还在筹划全取荆州之事。219年,为免两面受敌,孙权向曹操称臣,采取联曹抗蜀之策,并派大将吕蒙偷袭刘备麾下的荆州守将关羽,并一举夺取了全部荆州。刘备称帝后,率数万大军空国而出,顺流东下讨伐东吴。孙权足智多谋、知人善任,面对倾巢来攻的蜀汉大军,他力排众议,起用年轻的陆逊在彝陵猇亭用火攻大败刘备,一举挫败了蜀汉对荆州发起的反扑。

彝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实力大损,已经无力复夺荆州,孙权的势力比之前更强大了,为其日后登基称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2年( 吴黄武元年),曹丕率军进攻江东。孙权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派使者溯江西上向刘备请和,翌年,刘备病死,诸葛亮以大局为重,派邓芝出使吴国,逐渐恢复了吴蜀的盟友关系,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曹魏。为表诚意,孙权派遣张温出使蜀国通好。曹丕率大军攻吴,面对长江天险不能取胜,只得撤军而还。

229年4月,孙权见时机成熟,于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不久他又迁都建业(今南京),改年号“黄龙”。立孙登为太子,文武官员均加官进爵。东吴政权自此正式建立。

彼时因黄河流域战乱频繁,而长江流域相对安宁。中原地区的流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下,带来了先进的农耕工具与技术,位于长江流域的东吴因之得以迅速发展。孙权在位期间,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下令军队屯田,增加耕地,以补充粮源。同时,他还设立了典农校尉等管理农事的官职,大力推行屯垦事务,并在被平定的山越地区设置郡县,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孙权称帝虽然晚于曹丕和刘备,但按孙策平定江东的时间算起,在魏、吴、蜀三国中东吴存在的时间最长。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晋将杜预、王睿率军攻吴。王睿率先攻入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而蜀国早在公元263年就已灰飞烟灭了。而在魏国司马昭出兵灭蜀两年后的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魏国也随之覆亡。也就是说,吴国比蜀汉多享了17年国祚;比曾经强大的魏国也多生存了15年之久。

。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槎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