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到底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高峰gfgwh


我认为,子不教,即子女没有教育好,既是父之过,即父亲的过错,又是母之过,即母亲的过错。一句话,孩子教育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这是因为:

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我们作父母的,把孩子生下来,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需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格,更要教育孩子成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双方不能把责任推给另一方,而应该一起齐心协力将孩子教育好,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有什么理由推卸责任呢?


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各种生活态度,无不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许多问题孩子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不到位,父母双方以工作忙等各种借口,将孩子推给另一方,导致孩子教育缺失。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父母整天打麻将不务正业,与人交往自私自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吗?


三、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应成为父母的共识。将孩子教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作父母的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水平,要科学地教育孩子。比如订阅有关教育报刊,阅读家庭教育的文章,从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点弯路,科学地将孩子教育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任重而道远,父母要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将孩子培养成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加油,天下的父母!


微风老师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理解成“子不教家庭之过”,古代这个“父”应该指的也是“父母”吧。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我见过一个只有母亲管,爸爸和爷爷奶奶都娇惯的孩子,孩子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想要啥必须得到啥,否则就大哭大闹,乱扔东西,这边母亲还没怎么说呢,爸爸有过来和稀泥,“孩子不就要个东西吗,买就是了,又不是买不起”。

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教育好,以后谁还能管的了。

父母不能总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出现

现在很多父母都忙于生计,有些在外地打工,有些常常不着家,偶尔和孩子见面可能就在饭桌上,或者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这时候父母才会出现,而且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批评孩子,你说这时孩子出现问题了,是谁的错?

教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

还有那些一个人上班,另外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家庭,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人会说你怎么管的孩子,把孩子管成这样了。能这样想的家长,你们要想想,孩子平时需要教育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挣钱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吗?如果孩子以后不成器,跟着倒霉的是谁?不还是父母吗?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要认为总是对方的问题。


快乐儿童ing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我认为有 道 理!父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都很重要,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

为啥这么说呢?是因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是一个家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就像一艘大船,父亲就是船上的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父亲掌控着一家人的方向,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事,孩子能够走多远走多高,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父亲不必多优秀,但父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父亲的眼界和格局决定着一个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没有眼界和格局,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母亲单薄的力量很难教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即使能够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母亲必定会精疲力竭身心俱疲!

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共同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好声音李白


这几年国学不断升温,各种国学班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中可窥一斑。作为国学的入门,除了唐诗、宋词、元曲、《声律启蒙》,能担此重任的还有《三》、《百》、《千》。

《三》者,《三字经》也。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以经名之,小中见大。赋蒙童以善性,启后辈之才情。为文平易,万千大道理娓娓而叙;囊括顾典,煌煌五千年尽在于斯。试摘片语论之如下。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结合一下实际,这话比什么大道理都实在。生而不教,这父亲当的可真不够格;教而不严,学生惑之不解,这样的老师真是愧对三尺讲台。如果扣一下字眼儿,“师之惰”之前是“父之过”,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孩子的身上总带着父母的影子。老师在学校苦口婆心的讲一天,效果可能不如父母的一句话。我曾办过辅导班,对这种事情深有体会。好不容易给学生讲清楚某个道理,结果,回家待了俩小时,下午又回到了出发点。而且,通常情况下,母亲的话比父亲的话更管用。

虽然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夫教子”也是很多女性自己认为的“天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对母亲的话也很听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天性,是无私的也是排他的。母爱很容易过头,成为溺爱,把孩子宠得无法无天。

中国有句古话叫“慈母出败儿”。当慈母之爱成为溺爱,孩子就会不知好歹,古人诚不我欺,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最近几天,网上风传李某提前出狱,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出来澄清,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年李某的罪行,就是“慈母出败儿”的“典范”。这是闹得举国皆知的反面教材,是大例子。

再说小方面。某亲戚中年得子,很是欣慰。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孩子不知道地边在哪里。平日生活中,父母忙着挣钱,对于孩子的爱,更多的表现在金钱上,他们认为让儿子有充足的钱花是首要方面,只要钱到位了,学习成绩自然上得去。人没有不犯错的,小孩子更不例外。犯了错,给予适当的教育,告诉他们对错之分,是父母的本分。但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对于自己儿子的错误,是包庇。孩子偷了东西,她只是随口说几句,亲戚们是不能说的;孩子没日没夜的玩游戏,她认为是把儿子留在家里的好法子,可以避免他出去“瞎溜”;孩子在外边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她偷偷替儿子还上,不让孩子的姐姐们知道......二十多年下来,这个孩子与小时候的可爱完全不同,让人见了可恨!

二十四五的人了,总想着不劳而获,没钱了跟他妈要,有钱了出去逍遥。平时在家,任父母累成狗,他仍旧呆在空调屋里不出来。即使饿得抬不起头,也要等着母亲回家做饭。家务是不会干的,玩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亲现在相管,但是孩子只要一皱眉头,她就泄气了。孩子的父亲想管,但是孩子根本不听他的。他总是在外边忙着挣钱,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孩子跟他很陌生。对这个孩子,我们这些亲戚更多的是叹气。

这个孩子的母亲曾对老师们说:“替我多管管他!”老师的回答很精辟:“你们自己都管不了,我们怎么管?”孩子到了不识好歹的地步,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我见到的十之八九都是国家帮忙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更是母之过!

古人诚不我欺啊!


幼儿书法老师


没有教育好子女,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有责任的。“子不教,父之过”可以把其中的“父”理解为父母,这是偏义复词一类的用法。,汉代著名的古体诗《孔雀东南飞》里面就有这样的用法。《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媳妇刘兰芝不容于婆婆,只好让丈夫送她回娘家,临行时和焦仲卿说“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这里的“公姥”就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只取其部分意思,其余意思不予考虑。《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父亲早亡,只有母亲健在,因此刘兰芝作为焦仲卿的妻子,不可能还有公公,那句话的“公姥”是全面意思公公和婆婆的意思,实际上只有“婆婆”的意思。“子不教父之过”中的“父”含有父亲和母亲的意思,和偏义复词用法恰好相反。

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相传《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撰写的,后来为清朝人增补过,不管是宋朝还是清朝都属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属于父权至上的社会。也就是说,家庭中以父亲为主,母亲为辅,孩子没教好首先要怪父亲。不过,那肯定有失偏颇,母亲的角色不是父亲能够代替的。所以我宁愿用偏义复词之类的理论来解释“子不教父之过”的意思。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有父亲才能教育孩子,也不是只有母亲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父母都好的家庭当然更好,因为那样教育好孩子更容易一些。


记忆之鹰


子不教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其实这句话原本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很多人会说家养不教了,和父母都有关系,为什么光说父亲之过,母亲到哪儿去了?难道就不该咎则了么?

其实这个时候不是较真的责问到底是谁的责任,孩子如果真长歪了,我相信和父母都有关系。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状,在中国,一个父位缺教的国家,实质上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很多父亲就是不管不问,由母亲一手包办,父亲光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就是自己的责任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个很重要的存在,对孩子性格等方面的养成有深远的影响,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榜样角色,很多孩子就是致力向父亲的样子发展,失去这个榜样,孩子得有多迷茫无错。

所以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也不应该是配角,而是应该跟母亲一样,作为主角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甚至要起到比母亲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所以真心希望父亲们都能正视自己的身份,在教育这方面不假手于任何人!


无殇遇上太阳花


第一,人为什么会孝敬父母?因为一个人能够长大成为一个成年人,都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内心中是有愧疚感的。所以推动我们孝敬父母这样行为的是我们内心中对父母的愧疚感。于是,孝敬父母就有了两个功能,一是让父母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二是,作为子女,也缓解了内心中愧疚感。

第二,为什么有些不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内心中没有对父母的愧疚感。那么是完全责怪他们白眼狼,没良心吗?哪有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孩子内心是有愧疚感的。如果父母这个时候打骂孩子,那么父母在发泄愤怒的同时,孩子内心中对父母的愧疚感也被父母打没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感觉对父母有愧疚感,也就失去了用孝敬父母的行为来缓解内心羞愧的动机,于是我们大家就说这个人不孝敬父母。

所以,不孝敬父母,究竟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答案是谁把孩子内心中的愧疚感打没了,谁就是罪魁祸首,当然,谁也最终自食苦果。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未成年心理与家庭教育


子不教,既是父之过,也是母之过。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将天比做父亲,将地必做母亲。在家庭中也是这样,父亲给于孩子阳刚志气,锐意进取,拼搏奋斗。母亲给于孩子阴柔品格,海纳百川,仁者爱人。

正是是古代儒家所崇尚的严父慈母模式。

因此,一个孩子人格的健全,是父母共同努力,家庭和谐环境中教育的结果。而不能单纯片面的推脱给父亲或者母亲。

教育不简简单单是把知识告诉孩子,这只做到了言传,还没有做到身教,身教就是身体力行,作为榜样作为表率。从而形成一种环境,一种正确的氛围。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新闻媒体报道的少年负面新闻,大多数的家庭环境有问题。

1.父母离异,跟一方生活

2.单亲父母,生活艰辛

3.父母双亡,由其他亲人抚养

4.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

5.童年遭受过父母虐待

6.父母关系恶劣,经常争吵

7.父母中有一方长期凌驾于另一方之上。

8.父母有赌博之类的恶习。

9.家庭环境中,女性强势,男性懦弱

10.重组家庭,被继父继母嫌弃

以上每一条都可以对应分析出,小孩的性格缺陷。但是总而言之。只要家庭环境出现不和谐,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健全心理的成长。

现实中,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高自尊,冲动易怒,暴力倾向,孤僻,自闭等等,无一没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所以,子不教,父母过。



八神一请叫我厂长大人


因为封建社会是父系社会,讲究的是男权主义,只有男人可以上学读书,考取功名,做官统治。只有男人才可以子承父业,当家做主。只有男人才可以经商,抛头露脸,外出学艺,自立门户,拍板决策。封建社会是压制女性的,没社会地位,不可以上学识字,不可以抛头露脸。所以,给孩子上人生课,讲道理,谈理想志向,就只有父亲来启蒙并负责。并且父亲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指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人生,社会,从而成长后从容走向社会。而母亲基本是代表水,温润生命,照顾孩子起居,衣食住行就算尽到义务了。总不至于让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给孩子讲好道理,这门大学问,对吧?不然不会有父亲是座山的比喻,四平八稳,坚强伟岸,刚正从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呢。当然如今女性社会地位不同了,男女平等,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需要说明的是,三字经创作于古代的封建时期,不可避免留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也会因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的局限,不够开明通达。一个时代一个样子,思想观念也大大不同,价值观也差异很大,需要你理解那个时代,然后就会多一分理解,但可以不赞同。


热面111


《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实《三字经》在这里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家庭教育,《三字经》又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可见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不仅在父亲一方,母亲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母亲对子女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亲。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正是得益于母亲的呵护教悔,才取得了后来巨大成功。

岳飞一生忠贞报国,至死不渝,离不开岳母的言传身教:“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有着能干娴熟、和蔼善良、有远见、支持革命等优良品质的家庭主妇。在《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这样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爱迪生在学习上总爱提一些问题,经常让老师难堪,于是他们认为爱迪生是一个调皮,存心捣乱的孩子,甚至还骂他:“糊涂虫”。爱迪生的母亲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他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正是由于爱迪生母亲的勤劳和智慧,才成就了一位科学奇才。

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夏加尔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只有和谐的家庭,只有家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子女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