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虹
子不教,谁之过?我觉得是朱元璋的制度太全面。万事有个度,制度完善是好事,但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对吧。
朱元璋对制度制定的可以说是相当的的全面,从地方到中央,从军事到政治,从民事到刑法,可以说能涉及的,他都替所有人想好了,他想的是所有人在他制定的制度里就万事大吉。
他设定制度的理念就是相互制约,而权力集于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对制度的过度自信使得他对人的作用过分忽视,明朝以后的走向全都是朱元璋的责任,包括皇储培养制度。
咱都知道,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就是要借此宣告天下:嫡长子继承制不可动摇。然而纵观历朝历代,真正实行嫡长子继承的没多少。宋朝借鉴历代教训,以培养皇子德训规范为主,并不十分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明成祖时期,还算重视皇储的教育,但是明成祖之前或之后,都只强调文人讲授,忽略行政能力的培养,皇子只重书本的学习,不进行实践,这是一大弊端,而这些显然是受朱元璋的影响。一代开国皇帝的影响是可以持续整整一个朝代的,尤其是当他开创了所谓祖制之后。
明朝宦官之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东宫制度的问题,在皇子成长学习的黄金时期,陪皇子们学习的并非太傅等可以带领皇子走向正途的东宫官署,而是一些宦官之流带皇子们玩耍,就是因为东宫制度,刻意疏远了皇子和东宫官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皇子身边只是一些带他们玩的宦官,教育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过于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宁愿立皇孙为太子也不愿从其他儿子中挑选,太过刻板,进一步放大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缺陷。
最后,朱元璋对自身设计的制度过于自信,导致对人的作用过于轻视,然而在人治而不是法治的条件下,制度是否能够维持依然是要靠人的力量,这一点将会在方方面面产生苦果,当然也包括皇储方面。
董先生说历史
因为明朝皇帝继位的方式,太遵守儒家礼法了,没有任何竞争性。
在明朝所有的皇帝里,只有朱棣不是长子(把早夭的去掉)。其他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长子顺位继承。
而且,最尴尬的是,其中还有不少是独生子(其他兄弟全夭折的也算进去)。
这样一来,明朝的皇子根本就没有努力的动力啊。自己是独子的,就是恨不得和皮皮虾一样皮,天老大,他老二。
自己是长子的,唯一要做的,就是混吃等死,不犯错就行。完全不用担心皇位的竞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宪宗那么喜欢万贵妃,照样没能力废了明孝宗。万历那么喜欢福王,不是照样只能立天启?熬到上一任皇帝去世,老老实实的继位,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这票拟和批红的制度在,根本就不用像朱元璋那样累死累活,交给下面人做就行了。要努力做什么呢?
再看看清朝的皇帝
一直到道光,质量上还都是过得去的。除了乾隆和康熙外(康熙是运气好,乾隆则是太有天赋了),哪个不是从一大票子兄弟里面争抢来的?
尤其是皇太极,雍正和嘉庆,那个竞争程度,比造反还要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能当上皇帝,手腕和心机都不弱。
但是到了咸丰这,就不一样了。总共九个儿子,前面三个全早夭(有一个成年了)。等到道光想选储君了,只有三个人选。其中一个还被过继了出去。
二选一,最后才能差的咸丰通过套路才当上了皇帝。自此以后,清朝皇帝的质量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考虑和咸丰的关系外,还要考虑慈禧的)。
总结下来就是,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只能当咸鱼。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故事。
侃砍历史
大明朝天启元年正月二十九日,为了即将到来的首次经筵大典,明熹宗朱由校任命了近三十人的庞大“教师团”
明熹宗为自己挑选的这支教师队伍,阵容十分强大,其中有——
张维贤:靖难之役中大将张辅七世孙,世袭英国公;
刘一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内阁首辅;
孙承宗:万历二十九年榜眼,资深“家教”兼一代儒帅;
钱谦益:万历三十八年探花,“江左三大家”之一,明末文坛魁首;
......
孙承宗考中进士前当了许多年的专职家教
可以看出,这支皇帝专属的教师队伍几乎囊括了朝廷中各位饱学之士,是一套不折不扣的“全明星”阵容。
然而,他们所面对的唯一学生——朱由校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呢?
天启二年十月,当年的新科状元文震孟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其中这样说:“......侍臣进读,铺叙文辞,如蒙师诵说已耳。”
表面上,这好像是说皇帝的老师们教学无方,但反过来想,这其实是在说皇帝本人的文化水平——也就是个蒙童。
这番话说的刻薄,但却是真实情况:朱由校作为当朝天子,在登基之前,居然没有正经读过一天书。事实上,直到他的爷爷万历皇帝临终时,才在遗诏中对朱由校的教育问题做出了批示:“......皇长孙宜及时册立、进学”。
然而,此时的朱由校已经十五岁了,正处于青春期,要让他像七八岁的小童一样老老实实地读书,简直难比登天。
朱由检的兴趣完全在当木匠上
实际上,在明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对继承人的教育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但为何到后期却崩坏到如此地步呢?
一、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从最底层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原本的文化素质大致相当于零。但是他在沙场征战之余,能够积极地向身边的文人、儒士学习,在他登基之后,文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朱元璋前期对儒生的态度还是相当客气的
正是因为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头,朱元璋非常注重诸位皇子的教育。在朱元璋刚刚自立为吴王时,就延请大儒宋濂来教导世子朱标,从洪武元年起,更是为诸位皇子安排了诸如桂彦良、陈南宾等名师,还亲自为诸皇子编纂了《皇明祖训》等一系列教材,不可谓不上心。
但是,在教育皇子上,朱元璋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护犊子”。
明初,朱元璋听说有一位名叫李希颜的隐士水平很高,特地亲自写了一封信,将李希颜请进宫中,为诸位皇子讲学。
这位李老先生不仅水平高,规矩也很严,当小皇子们调皮捣蛋、不好好上课时,李老先生不管你是谁,拿起戒尺照脑门就是一下!
诸位皇子都是金枝玉叶,哪里见过这种架势,纷纷去找朱元璋告状。
朱元璋一听:这还得了!登时就要发怒。幸亏马皇后在旁劝告,这位李老先生才免了一场飞来横祸。
历史上,像马皇后这样的“贤后”并不多见
第二个,也是最要命的问题:朱元璋虽然重用儒生,但在他心中,并没有真正地“尊师重道”的理念。
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这一句时,非常生气,当即下诏,要把孟子牌位撤出孔庙:您一边凉快去吧!
虽然后来在刑部尚书钱唐等人的死谏之下,朱元璋勉为其难地收回了成命,但还是亲自搞了一个删节版的《孟子》,称为《孟子节义》,并且宣布:以后科举考试,只能从这本《孟子节义》里出题!
连一代宗师、亚圣孟子的著作都能说改就改,朱元璋对待读书人的真实态度可见一斑。而诸位皇子、皇孙自然是有样学样,也越来越不把读书人当回事:成祖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宣宗朱瞻基报复自己的老师戴纶等等事件的背后,很难说完全没有朱元璋的影响在作祟。
朱棣作为马上天子,对儒生向来不太感冒
另外,朱元璋虽然又请老师、又编教材,但他却没有将皇子受教育这件事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开国之君,这简直是一个最大的疏忽。
应该说,从这一时期起,明代皇子教育的失败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在等待一个完全爆发的机会而已。
二、从量变到质变
自朱元璋以降,之后的历任皇帝在子孙教育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至少还能够按照之前的套路执行,特别是明英宗在位期间,制定了《东宫出阁讲学仪》,虽然这只是一项礼制,但也将皇子教育大致规范了起来,形成了一套松散的制度。
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89年后,一个改变这一局面的皇帝登基了。从他开始,原本就不太靠谱的皇子教育彻底走向了崩塌。
这位皇帝就是明朝中期的一代贤君——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像
历史上对朱祐樘的评价一贯很高:勤于政事、躬行节俭、宽仁待下、励精图治.....他所开创的“弘治中兴”让明朝一度再次兴盛起来。
但是,明孝宗也有他的缺点——溺爱孩子。
众所周知,朱祐樘的童年相当悲惨:在他父亲的宠妃——万贵妃的阴影之下,年幼的朱祐樘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杀身之祸。
至于读书,朱祐樘就更不敢想了,他年幼时唯一接受过的教育,只有身边的老太监覃吉传授给他的一些粗浅知识而已。
正因为如此,朱祐樘登基后,自己虽能够做到努力学习,但对自己的儿子相当宠爱,娇惯得不成样——太子年仅六岁便出阁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读书一点也不上心。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大臣们多次上书规劝明孝宗,让他对太子的要求严格一些,但在明孝宗看来,儿子开心最重要,至于读书嘛,慢慢再说吧!
由此可见,这时的太子教育基本就是在糊弄
然而,老天爷却没有给他慢慢来的时间——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驾崩,玩耍惯了的太子登上了皇帝宝座,就是明朝头号混世魔王——明武宗朱厚照。
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唯有朱厚照能够名正言顺地对继承人教育这件事置之不理。第一,他自己本身就不爱学;第二,正是因为玩的太开心,朱厚照在位十六年,压根连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
在朱厚照之后,大明朝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熜即位。
登基之初,嘉靖帝就搞出了一个“大议礼之争”,与朝臣们纷纷扰扰地斗了十多年,之后又虔信道教,满脑子都是长生不老之术,在子女亲情上极为淡漠,对诸位皇子的教育更是不放在心上。
嘉靖:太子什么的,哪有朕炼丹重要?
经过正德、嘉靖这堂兄弟俩一通折腾,原本有些起色的皇子教育制度又日趋废弛,这种量变逐渐积累起来,终于在万历皇帝时期迎来了质变。
万历皇帝刚即位时,在母亲李太后和名臣张居正的督促下,还能够认真学习帝王之道。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被压抑了十年的天性开始全面爆发:不上朝、不理政、不管祭祀、不补官员......堪称千古第一懒皇帝。
万历皇帝像
特别是在万历执政后期,这位懒皇帝为了改立太子一事,居然打起精神,与大臣们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原太子朱常洛的教育也随之暂停了十余年,直到万历驾崩,太子也没有再次获得正式读书学习的机会。
万历对儿子尚且如此,对孙子朱由校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本文开头时的那种情况。
也就是从这时起,明朝的皇子教育正式走向了消亡。
由此可见,明朝皇子教育的失败,虽然有历任皇帝个人的原因,但制度的始终缺失,却是造成明代皇帝素质断崖式下降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看到明代皇子教育的失败,清朝从建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宗室教育,规定了严格的制度,这也许是明代皇子教育唯一的正面意义吧。
自恋村村长
这是个伪命题。明朝皇子教育,走的是传统方法,都是饱读诗书的治世能臣担任太傅少傅等,学的都是儒家学说治世经典,明朝的管理体系是很先进的内阁体系,不需要皇帝有太强的具体问题操作能力,这才是真正领先的管理体系。可惜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土地兼并,内忧外患,导致明朝灭亡。无所谓黑明朝粉明朝,而是客观评价曾经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