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國學大師傅佩榮老師的:《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01

傅佩榮老師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的是宗教哲學。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視主講《國學的天空》,東方衛視主講《老莊的智慧》,還在得到平臺開設了“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是古代儒家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而《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儒學大家朱熹。所謂《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部經典的合稱。先秦時期的孔門教材本是六經,但其中的《樂經》失傳,所以只剩下五經。

02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四書”之首的《大學》,說到“大學”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我們高中畢業後所上的大學,其實這樣理解也是對的。古代“大學”一詞也是指高等學府,但比我們現在遍地的“大學”要更加高級。它是專門教導王公貴族的子弟的學府,這些王公貴族子弟包括,王子、公卿、大夫、元士等人,這些人都是未來國家的棟樑,甚至是統計階級的重要人物。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而這本《大學》就是指的古代高等學府的官方教材,《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內容並不多,相傳是由孔子弟子曾參整理孔子講授內容所編的。“大學”顧名思義,就是大人的學問,主要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後來成為了初學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門典籍。那《大學》這本書究竟講了哪些內容呢?接下來,讓我們分八章為大家逐字逐句解讀,今天我們講解前面兩章。

03

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的一開篇,就指出了這本書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善”。學習“大學”的終極目標:“止於至善”。而“止於至善”和“明明德”和“親民”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三綱領八條目”的“三綱”(八條目我們後面會講到)。“明明德”就是要表現、彰顯出德行,表現出善的行為,而“親民”也是愛護百姓,要講善行推己及人的意思。而最終的目標就是“止於至善”,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這三點,其實都是圍繞一個“善”字。

或許你會奇怪,為什麼要明德、要親民、要至善呢?

這就要回到開始我們將的,這本書《大學》是當時高等學府的官方教材,而且學生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樑,簡單來說都是要為官的,所以儒家希望未來的統治者們,要明德、親民,以“至善”為終極的目標和做人的最高標準。理解了這本書的對象,以及當時儒家的核心思想後,後面的內容就容易理解了。當然,雖然這本書的對象是當時的王公貴族,但後來宋代“四書”被作為了官方科舉考試的指定考試內容,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對全社會的知識分子了。

04

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止於至善”呢?其實,早期儒家思想中“善”是儒者的使命,後面我們講《中庸》的時候,也會講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始於“善”這個核心理念。孔子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他希望喚起民眾和統治階級的善心,避免戰亂,恢復和平,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在儒家經典中,“善”的身影隨處可見。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說“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儒家的“善”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自身修養,一個是對外關係;自身修養的最終目標是“至善”,而對外的關係中,也要將這種善的德行推己及人,明德、親民都是這種善的具體表現。所以,“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說,是指完美的目標,也可以就內涵上說,是指處理好一切的人際關係,使世界和睦,友好,充滿善意的意思。

但要真正做到內外兼修,做到“至善的人”並不容易,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也就是說,要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都難於做到。要知道“堯舜”是古代“聖人”和“賢君”的代表。

05

好了,講完了這本書核心三點,我們接著看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當我們知道了“至善”的目標之後,就會引發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保持了平靜的心情,才可能安與所處的環境;安於所處的環境,才可能進行周全的思考;進行了周全的思考,才可能領域目標的價值。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根本的部分,也有末節部分;事情的發生有開始也有結束。知道了這一切的先後順序,就可以接近大學的理想了。

這裡,儒家不僅提出了最終目標,還提出了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也就是五個步驟:定、靜、安、慮、得。前面只是“只止”,經過這五個步驟之後,就可以做到“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意思說,如果求學沒有到“自得之”的階段,就難以引發實踐的力量,也就是說要“知行合一”,光是知是不行的,要“得”也就是真正從應用於實踐,得到真正的領悟。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06

第二章: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從第二章開始,孔子開始講,如何“明明德”,以及要“明明德”需要做的事情。他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行;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須要先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要面對自己真誠的意念,就要先使自己獲得自己所知的善;要獲得自己所知的善,就要辨別外物和我的關係,向外求知。

這裡我們再次看成,《大學》的理想是造就傑出的統治階層,所以孔子用了“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而這些人就包括“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聖王。然後,孔子用了反推法,從天下、國家、家庭、自身。而要“修身”,孔子也提出了四個步驟: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大學》這本“四書之首”,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哪些內容


所以,把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起來,就是我們常說“八條目”了。是哪八個呢?它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內而外“修身”的過程。

而這“八條目”和前面我們講到的“三綱領”,也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合起來,就是《大學》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了。這本書接下來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的,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繼續解讀,敬請期待。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的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