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銜山秧歌是活態的“百科全書”


馬銜山秧歌是活態的“百科全書”

馬銜山秧歌是蘭州的漢族民俗舞蹈,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馬銜山秧歌主要流傳在甘肅蘭州市的榆中縣馬銜山一帶,涉及80多個村落4萬多人口,保存了馬銜山原生態秧歌古樸而獨特的風格。

馬銜山秧歌是活態的“百科全書”

馬銜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溼潤、林木叢生,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這裡因地處偏遠山區,自然生態環境尚未遭到破壞,從而保存了馬銜山原生態秧歌古樸而獨特的風格。馬銜山秧歌以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和手抄唱本形式流傳,其年代尚不可考。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原為北宋的軍中歌舞,在當時的甘肅陝西一帶,與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

馬銜山秧歌是活態的“百科全書”

馬銜山原生態秧歌由20歲左右的青年男性扮演姑娘隊和窯婆隊,一般由20—60人組成。在筒子鼓和胡琴、笛子等民樂的伴奏下,以唱為主,邊唱邊舞,在表演時借鑑或模擬古代戰陣、儀仗隊、生產活動及動植物形象等,動作輕巧沉穩,柔美大方。唱詞內容豐富,集群眾性、多樣性、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是反映當地民眾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

馬銜山秧歌是活態的“百科全書”

現在雖然青年女性也參加表演,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口頭傳承方式、以手抄本記譜、記詞的馬銜山原生態秧歌也面臨失傳的困境。農村勞動力的輸出,導致每年春節組織社火演出愈來愈難,秧歌表演次數減少,傳唱秧歌的“好家”年齡偏大,瀕危狀況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