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陝西從南到北, 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它以特有的文化風韻,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內涵豐富,寓意深刻,融古文化之精髓與歷代勞動藝人智慧之結晶,可謂民族藝術之瑰寶。 李林厚,陝西隴縣十大民間藝人,陝西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隴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1960年出生於陝西隴縣城關鎮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的母親是鎮上遠近聞名的剪紙能人,每逢過年過節或鄰居家有喜事,人們總來請他的母親用紅紙、綠紙等各類彩紙剪出一些喜字、龍鳳等之類表示歡樂祥和的圖案。李老師自小心靈手巧,從懂事起,他就跟著母親學習剪紙。從簡單的雙喜、荷葉圖案剪起,然後是小鴨、小雞、小羊等等,到12歲時,他已成為一位得心應手的小“藝人”了,看到喜歡的東西,比照原樣臨摹下來,還能摸索著加入新的元素,讓每件作品更生動,具有活力,剪紙也給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但是好運並不偏向於他,在李老師15歲時,母親因病去世,這無不給他最沉痛的打擊。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和教導,李老師並沒有放棄他熱愛的剪紙藝術,反而更加刻苦,一有空閒時間他就用心努力專研,反覆練習剪紙技術。他所剪的人物、動物、花草等作品栩栩如生、生龍活虎、活靈活現,深受人們的喜愛。

付出與回報永遠都是成正比的,不懈的努力,執著的追求,可以說是圓了李老師的剪紙藝術夢。如今,一張紅紙在他手中上下翻動,左剪右剪不到3分鐘,一幅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的《喜鵲登枝報喜圖》便魔術般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他的作品以構圖獨妙、造型簡煉、結構嚴謹、線條明快、刀法流暢、剪紙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型等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圖案,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體裁格式,根據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構圖風格豐富活躍,不受任何題材內容的侷限,天馬行空,將若干影像有創造性的進行組織,使之連貫完整。經常剪的有:蝴蝶戲金瓜、喜鵲採梅、牛郎織女,龍鳳呈祥,鴛鴦戲水,觀音送子,金童玉女,榴開百子等等;祈求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早生貴子,多子多福。形象突出和裝飾性強見長,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他的作品,先後有30多篇在《中國婦女·海外版》、《陝西日報》、《陝西人口報》等報刊發表,也曾多次在各種剪紙大賽中獲獎。2003年在陝西民間藝術絕活大賽,榮獲一等獎。2003年在寶雞市民間藝術展演活動看,獲得三等獎;2005被年中國國學研究會授予“國學傑出貢獻藝術家”榮譽稱號,榮獲“中國國學傑出貢獻獎”。

陝西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2006年6月10日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標誌。標誌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的魚紋,隱含“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於“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寓意。標識圖形傳達出古樸和質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另一方面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表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向前的時代精神。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和積澱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這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非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面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顯得尤為重要。

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2010年李老師在隴縣民間工藝品展評中,獲得二等獎;

2011年被評為隴縣“十大民間藝人”;2013年被評為隴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隴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三秦杯》全國剪紙邀請賽中獲得銅獎;2017年《潼關杯》全國剪紙邀請展中獲得銅獎;到現在為止,他所創作的作品也有上千件了,榮獲的獎

項至少也有十幾項了。

李林厚的剪紙藝術人生


創業難,守業更難,諸多榮譽於一身的李老師還是一如繼往,不忘初衷,仍然堅持不懈的工作。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工業化產品替代手工製品層出不窮,老一輩手藝人熱衷的傳統民間手工藝逐漸消失,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說起將來的打算,李林厚滿懷欣喜地說,保護、宣傳、弘揚非物質文化是我們做文化人的責任,也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盡其所能將中國剪紙藝術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