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旅行,直到世界盡頭》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

《一個人旅行,直到世界盡頭》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

圖文 似水若煙

放慢腳步,走進市井,感受並融入當地人的真實生活中,在最平淡中體味最不尋常,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

——《一個人旅行,直到世界盡頭》梅梅著

初看這本書的題目,我便喜歡上了,想都沒想,抽掉別的書,這一本我是鐵定要借回家的,沒有猶豫,不用衡量,有的是迫切的心理,我想,好好看看。

按理來說,我與書中的女子簡直是兩種極端。一個習慣一個人旅行,而我習慣一個人蝸居。我想,我們同是是生於七十年代中期,說不定還是同年呢。但我是個出門哪怕只是逛個街買個東西,都極少獨自成行的。

可是,誰能因此否認一個習慣蝸居的人就沒有幻想過一個人的旅行呢?

看這書的時候是秋天,明媚的陽光,適宜的溫度,網絡鋪天蓋地一片絢爛絕美的秋色,以致於我那顆原來就有些憧憬有些嚮往有些希冀的心,更是前所未有的躍躍欲試。

試著,向孩子推薦,大小子說,太多圖片,文字太少;小小子說,我看了心情不好,裡面寫的是旅行,可我現在才上初二,年齡也好,時間也罷都不允許。

也是,只有喜歡攝影的人才會關注圖片,雖然我沒覺得圖片有多驚豔;只有同一個階段的人才可以產生共鳴,雖然我只是宅在家裡看遊記。

作者有一顆嚮往自由並且強大堅定的心。她喜歡搭車,是因為等待於路口,不知是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因為對未知的嚮往,喜歡不受設計,無法提前預知,可能在這一秒就能等到合適的車輛,經過搭訕,經過與陌生人的交流,可能成功搭車也可能只能再次等待。但她有足夠強大的耐心去接受任何結果,而當經過有時候甚至是幾個小時一兩天的時間而成功搭上的車,那一刻產生的喜悅感,便是巨大的。

而我卻害怕沒有預定的路線,沒有設計好的過程,我怕中途的變數超出我的承受能力,我害怕那種不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的未知數,說到底,我是個缺乏安全的孩子,也是個不懂應對變數的膽怯的女子。

或許,恰恰我們是如此的不同,如此的兩個極端,所以我那麼嚮往也那麼佩服甚至是崇拜著作者的勇氣堅持與膽略。

有時候我也想,外面的世界雖然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但也定不是新聞裡所說的那麼複雜。再說,日復一日的重複著昨日的,今天是昨天的複製,明天是今天的再版,我們這一生,確實不如人家一年過得精彩,經歷才是人生積累的精神財富。你不去走,怎麼知道感受;你不出去,又如何去體驗別人的日子別人的生活別人的精彩呢?

她的那一句“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深深地震撼著我。

但是,她也不是沒有產生過懷疑。

她不知道不斷的行走如此的堅持是為了什麼,對人生的迷惘,讓她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沒有了意義。對這個世界也不再有留戀。

其實,我想,許多人對自己曾經固執堅持,並且異常堅定的以為的事情,都會在某一刻產生懷疑。而人,也總是通過不斷的懷疑,甚至是否定自己來獲取一個更高的起點。

我也曾經質問過自己,記錄日記,書寫文字,原來的初衷是不想時間白白流走,總得給自己留下點什麼印記,多年以後回頭,可以看看,那一刻,我的所思,我的所想,我所走過的路,經過的事。可是,當有一天我不在了,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就算我在,在文字裡尋找往日的回憶,又有什麼意義呢?

那一刻我是那麼的恐慌,是人生找不到一個支點的害怕,是心靈沒了依靠的無助,當文字沒了意義,生活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生活沒能找到意義,是不是人生也就完全沒有意義呢?

沒有意義的人生,活著幹什麼呢?

活著幹什麼,是我從少年時期便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記得當年有一部影片叫《為什麼生我》讓我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溺在這一個問題上“為什麼生我?”

所以說,糊塗是福。

因為這些問題,你思考也好,你無知也罷,日子總要過下去,痛苦的是那個在苦苦追問卻尋不到答案的人,而不是順其自然過日子的。限於當時的年齡,我是想不明白的,其實就算現在,我依然也無法得個確切的答案。我能感到安慰的是,因為我愛與愛我的人,讓我眷戀這個溫暖紅塵。至於人生的意義與活著為什麼,偶爾拿出來想想,但不再糾結於此。

當一個人跋涉千里,於旅途中經歷各種艱難險阻,忽然有一日對自己的所行所為產生懷疑,是足以摧毀一切信心,也足以動搖曾經堅定不移的信念。

人在人生旅途也好,還是在真正的途中,都需要一個支撐著自己的信念。

哪怕一種小快樂,或者一個惦記的人,哪怕只是為了一個可以擋風遮雨的休息還是一杯熱茶,都是讓我們覺得所受的苦愛經的事有那麼一點值得的支撐。

《一個人旅行,直到世界盡頭》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

書中所寫的川西,西藏,新疆,雲南,湄公河的經歷,都已經不再陌生,因為恰恰《遠方的家》都曾到過這些地方。那些有著絕美風景的地方,也有著極苦的生活條件,甚至是已經斷定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鹽鹼地。於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去墨脫遭遇到的螞蟥。單單我在電視看到,在書中讀到,便已經足以讓人害怕恐懼得不知如何表達,更何況是真正的面對。想想,都起一身雞毛疙瘩打個寒顫。

我在氣溫適宜的秋日,看窗外明媚陽光,喝著工夫茶去感受旅行的精彩,自然是無法真的做到切身體會。可看到作者在重感冒下去爬岡仁波齊,高海拔,風雪肆虐,可想而知的難度,我也問,如此艱難如此辛苦如此超出自身負荷,真的值得嗎?而我對旅行者打心眼裡佩服的便是他們的不放棄。

不放棄。簡單三字,卻重若千斤。堅持,是一座橋上的兩根鐵索,或許也曾搖擺,也曾產生過懷疑,但是,那是承載著過橋之人的安全,那是上千年都不曾斷過鏈子,不管風雨,不管日曬,依然堅守著,守護著,那是一種不可摧毀的力量。

作者有個對自己的評價,溫柔與憂傷。不斷行走源於心底無可排解的憂傷,行走過程中,把“年少不羈的倔強和驕傲轉變為懂得珍惜,學會包容,心懷感激,因此我擁有了真正的幸福。”那應該是屬於她的旅行的意義。

不是說,只有行走才能獲得如此感悟,每個人有每個人經歷的故事與積累,不一定非要旅行。但記得有人說過,旅行過程中,那些曾經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同伴,是一生也不會忘記,是過命的交情,不是同行者,無法理解那一份把生命交付給對方的完全信賴。

真正的旅行是迴歸於生命的本源,是一個人在最簡的情況下身體只要最少的需求,他可以讓你忘記你的身份地位,你的顧忌約束,讓你面對的只是生存的最本真問題。這個時候的人,才能看清心底最本真的自己,說到底,是為了還復原來的自己。

一路上,在自己只是自己,沒有任何附加的頭銜與約束時,從厭倦的固定模式的生活中抽身而出,選擇在路上遇見完全陌生的人與事,看到別人生活中的艱苦與喜悅。在最惡劣的環境裡見識人性中最善良的可貴與最無價的幸福,於身體到了承受的極限去感受食物的美味與身心的溫暖,從而深深體會到什麼叫珍惜,包容,與感激。而這時候的感悟便是心底最真的情感流露。

人說,人生是一場修行。而旅行,是最接近修行的本質。

《一個人旅行,直到世界盡頭》用一生的歲月度過幾世的時光

我在看這本書的期間,看了《後會無期》也看了《心花路放》對於電影中在一望無際的視野裡,有一條筆直無限延伸的公路上,一輛車正歡快的飛馳向未知的前路,忽然便覺得好喜歡這樣的畫面。沒有約束,不管不顧,唯一的信念便是一路走下去。自由,飛揚,歡快,雀躍。我的眼裡只有前方的路,我的心裡只有遠方的景,我的身邊是我最親的人,然後,一路飛奔,一路攜手,一路相依,一路歡笑著,憧憬,嚮往,喜悅,美好,然後就這樣感受著路上一年四季不一樣的風景。

我對先生揚了揚手中的書,他微微一笑:“怎麼,想一個人旅行?”

我沒有迴避,也不否認,坦率地小心翼翼地輕笑著,再猶豫著然後下決心似的點了點頭。

“支持,支持。”先生居然輕拍雙手鼓掌鼓勵。

我也不知他是否真的打心眼裡認真想過後表示的支持,還是知道我肯定又只是說說而已然後不想打擊我而表現出來的支持。

“我還沒下決心呢。”我老老實實地說。

真的,下決心好難啊!

“沒事,你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我什麼時候都支持!”他給了我一個很十足的底氣,嘿嘿。

這是我在身體沒有不適的情況下,萌發的念頭。

然後這些日子,總是時不時的有不適感,我對於這一個人旅行也就不再有了想法了。

每個人都看穿習慣蝸居的我頂多是溫室裡的一隻蝸牛,想要做一隻策馬奔騰於未知前方上的驢,還真是料到縱有此心也絕無此膽滴。而我習慣於被別人料到,但偶爾發一下狠,便會做出讓人大跌眼鏡大為吃驚的事兒來,哈哈。

作者說:這世上有三類人,一是安於現狀默默接受生活全部的人,二是勇敢反叛努力讓生活朝著自我理想發展的人,三是內心向往自由但行動無法達到的人。前兩類人都可以說是幸福的,因為內心的滿足,第三類人很掙扎很痛苦,她說她是第三類人。而她的掙扎與痛苦促成了她的行走,並且從中領悟到了幸福,既可以一個人感受艱難精彩的旅行,也可以安於一家三口平淡平靜的幸福。其實,我覺得她是第二類人。

想到自己卻既是第一類人也是第三類人,既安於現狀,內心又明明嚮往自由而卻永遠沒有行動。或者我覺得,每一個人都無法真的歸納於第幾類人,或多或少都會沾一點吧。人,也是因為無法做到真正的純粹所以才會矛盾掙扎。

看一個題目“你還記得你十六歲時的理想嗎?”

或者不是十六歲,是年青時候的理想。每個人年青的時候都有理想,然後被時光打磨讓歲月遺忘曾經有過的稱之為理想的東西。

如果我沒記錯,我曾經的理想是開一家小店,然後慢慢消磨時光。

而這家小店,可以是書店,茶館或者花店。當然,想法會變,如今這份熱情也已經慢慢消逝。

現在,倒是想,如果在有生之年,身體尚可的情況下,可以到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風景,就很理想。嘻嘻,題外話,題外話。

作者:似水若煙,新浪微博認證情感博主,十大文學名博之一。公眾號“閒來茶廬”與“一意旅行”有作品發表於《格言》並且收錄十年經典文章裡。喝茶讀書,旅行拍攝。一個有顆少女心的70後與歲月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