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奇葩手榴弹,一个玻璃制,一个要“磕头”,一个纯靠滚

二战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参战国家多达六十多个,死亡人数七千多万,直接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造成这种结果的,自然离不开各类武器的“功劳”。除了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有做出巨大贡献外,一些不起眼的小型武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譬如手榴弹。

二战各国奇葩手榴弹,一个玻璃制,一个要“磕头”,一个纯靠滚

作为战场上最常见的一种便携武器,手榴弹弥补了一定的火力输出,不仅可以重创敌军士兵,还能对建筑碉堡,或是坦克装甲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不同国家制造的手榴弹样式不同,材质不同,威力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几种比较奇葩的手榴弹。

德国军工水平比其他参战国都要好一些,所以各式手榴弹也生产了不少。其中比较奇葩的是玻璃手榴弹。

二战各国奇葩手榴弹,一个玻璃制,一个要“磕头”,一个纯靠滚

玻璃手榴弹顾名思义就是用玻璃制成的,它整个雷体都是玻璃,部分会掺杂金属碎片,以便提高杀伤力。但即便如此,由于装药量不大,所以这种手榴弹杀伤力还是很一般,远不如纯金属的好用。

日军也曾装备比较奇怪的手榴弹,它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外形或是材质,而是使用方法。每次丢出之前,士兵必须拿手榴弹在硬物上敲击一下,才可以保证丢出后爆炸。

这种手榴弹就是九七式手雷,因外形类似香瓜,所以又被叫做香瓜手雷。这种手榴弹虽说是二战日军的制式手榴弹,但性能却并不稳定,算不得一个成功的产品。

二战各国奇葩手榴弹,一个玻璃制,一个要“磕头”,一个纯靠滚

这款手榴弹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在丢出之前用敲击的方式激发引信,然后手榴弹才能爆炸。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早先日军使用的手榴弹无法控制引爆时间,有的还没丢出就爆炸了,有的丢出后被敌人丢回来才会炸。为了减少自家士兵丢雷时被误伤,设计师才设计了这种手雷。

但设计师没有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丢之前还需撞击一下是多么的费时间。很多士兵找不到可以磕击的硬物,只能在自己的钢盔上磕,不知道磕久了头会不会疼。最尴尬的当属海军陆战队,由于没有钢盔,他们只能在使用的时候四处找硬物,真的是又麻烦又危险。

二战各国奇葩手榴弹,一个玻璃制,一个要“磕头”,一个纯靠滚

中国也曾有过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手榴弹,那就是阎锡山发明的超重手榴弹,一个就有九斤重,一般士兵是没法正常靠臂力丢出去的。

丢不出去怎么用呢?原来,它的使用方法并非“丢”,而是“滚”,将手榴弹沿着山坡滚下去,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