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什么单单留了一个小小的卫国呢?

西红柿炒番茄更配哟


卫国是周朝的诸侯国,都城在朝歌,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卫国的国民都是殷商遗民。这么一个小国是周朝众多诸侯国中立国最久的一个,从公元前1115年建国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共存在了907年,历经44代国君。但其实卫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卫国的政权却一直存在着,哪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没有灭掉它,这是为什么呢?


卫国的疆域是在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周围强国林立,但是卫国境内确实很平静,西周时期甚至很少有关于卫国的记载。直到周平王东迁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出兵相助,卫国才开始显露头角。但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经历内乱国力变得衰弱。国君的位置传到卫懿公时,卫懿公荒淫无道,搞得朝堂一片乌烟瘴气,最后自己也被狄人杀害,卫国近乎灭亡。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凭借五千遗民重新建国,但是自此以后卫国就变成了一个更不起眼的小国了,到了战国时期都无法与七雄并列。

公元前356年卫国国君卫成侯见卫国国力衰弱,自行将爵位从“公”降到“侯”,到了公元前330年卫国国君卫嗣君又自行将爵位从“侯”降为“君”。公元前254年魏国攻灭卫国,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两年后魏安禧王改立卫元君为卫国国君,卫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41年秦国攻魏,将卫国的濮阳一带划归自己的东郡,并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国国君,卫国又成为了秦国的附庸,都城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虽然现在的卫国名存实亡,但是卫国封地还在,秦国一直没有消灭卫国政权,可能是因为卫国出了两个对秦国影响重大的人。

一是商鞅,二是吕不韦,这两个人一个让秦国变法图强,一个掌控秦国朝政十余年对外作战频繁,为嬴政灭六国打下基础。秦国可能是为了感谢卫国才没有消灭卫国,况且卫国是名存实亡,又是依附秦国的,对于秦国没有一点威胁,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还有一个原因是卫国的国君是西周王室后裔,留着卫国能为周王室留一个祭祀平台,虽然东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了,但是为其留一个祭祀平台总归能为秦国留一个好名声,也能收买民心,何乐而不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下面附卫国国君列表:

1 卫康叔 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88年在位

2 卫康伯 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63年在位

3 卫考伯 公元前1062年—公元前1021年在位

4 卫嗣伯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83年在位

5 卫疌伯 公元前982年—公元前944年在位

6 卫靖伯 公元前943年—公元前907年在位

7 卫贞伯 公元前906年—公元前869年在位

8 卫顷侯 公元前868年—公元前857年在位

9 卫釐侯 公元前856年—公元前815年在位

10 卫共伯 公元前814年—公元前813年在位

11 卫武公 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12 卫庄公 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

13 卫桓公 公元前734年—公元前719年在位

14 卫州吁 公元前719年在位

15 卫宣公 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

16 卫惠公 公元前699年—公元前696年在位

17 卫黔牟 公元前695年—公元前688年在位

卫惠公(复位) 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在位

18 卫懿公 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19 卫戴公 公元前660年在位

20 卫文公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

21 卫成公 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2年在位

22 卫中废公 公元前632年—公元前630年在位

卫成公(复位) 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

23 卫穆公 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9年在位

24 卫定公 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77年在位

25 卫献公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在位

26 卫殇公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47年在位

卫献公(复位)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4年在位

27 卫襄公 公元前543年—公元前535年在位

28 卫灵公 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在位

29 卫出公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80年在位

30 卫庄公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在位

31 卫君斑师 公元前478年在位

32 卫君起 公元前477年在位

卫出公(复位)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0年在位

33 卫悼公 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65年在位

34 卫敬公 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32年在位

35 卫昭公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

36 卫怀公 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15年在位

37 卫慎公 公元前414年—公元前383年在位

38 卫声公 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72年在位

39 卫成侯 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

40 卫平侯 公元前342年—公元前335年在位

41 卫嗣君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

42 卫怀君 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52年在位

43 卫元君 公元前253年—公元前242年在位

44 卫君角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9年在位


风尘讲历史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四子季札游历卫国后,曾赞赏道:“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的确,卫国虽小,却涌现出不少希世之才,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李悝等战国名臣名士都是卫国人。其中,商鞅对秦国的强大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因此,有个说法是认为,秦始皇因为感激商君的强秦之功,所以刻意留下早已名存实亡的卫国。当然也有人诽谤吕不韦其实是秦始皇嬴政的生父,而卫国是吕不韦的母国,所以秦始皇没有彻底消灭它。

但其实,小编认为这些说法都很难自圆其说。毕竟秦始皇可是一位志在统一天下,威加海内的皇帝,他又怎么会为了点私情,而给自己的千秋霸业留下一丝的缺陷呢?

所以,秦始皇之所以没有彻底灭亡卫国,很可能是因为秦始皇认为已经没有灭它的必要了。

实际上,卫国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公元前330年,也就是秦惠文王时期,由于卫国已被宗主国魏国打压得只剩濮阳一城之地,所以卫嗣君不得不贬号为君。

此后的公元前241年,秦国攻取濮阳等地,顺手就把卫国也端走了,将卫元君赶到了野王。所以,从那以后卫国只是名义上存在而已。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也不过是继续保存了卫国的名号而已。

秦始皇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为了通过保存卫国,以此堵住儒生的舆论影响罢了。正如前文提到的“卫多君子,其国无患”,保存卫国能够很好的提升秦始皇的名声和威望,同时名存实亡的卫国,对秦朝而言也无半点威胁,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历史要读


事实上早在沦为魏国附庸时,卫国就名存实亡了,只是一个封君。一般认为卫国存活到公元前209年,突然秦二世想起来了,才取消。然后人们就猜测,是不是秦始皇感念出身卫国的吕不韦或者别的什么人……还是在阿房宫太忙了忘了这茬?后来汉朝还找了卫国的后人奉祀周室,难道秦也想?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所谓卫国存活到公元前209年这件事,根本就是错的!

日本史学家平势隆郎认为因春秋战国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纪年系统造成的混乱,导致司马迁误认卫国多出十二年国祚,也就是卫国是亡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221年。这种见解为周振鹤所赞同。

参考:

立年改元:例如某国君在六月死了,新君继位,那么纪年上六月是前国君某某年六月,而七月就变成了新君元年七月。逾年改元:在前例中,则七月、八月依然纪年为前君某某年七月、八月,直到次年才改成新君元年。

周振鹤:〈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6年05期


代牧益州阎文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威,重用李斯、尉缭等贤臣,王翦父子、蒙田父子等武将,逐一消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际上秦始皇并没有消灭全部,还是保留了一个小国——卫国。笔者猜测,应该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我国古代魏晋之前,灭亡前朝,一般都会保留前朝一脉,祭祀宗庙。周武王伐纣?留下商朝一脉,建立宋国,箕子建立箕子朝鲜,祭祀商朝宗庙。

卫国虽然国力小,但卫国是周天子姬姓一族。保留卫国祭祀周天子。这样保留卫国,还可以为自己留下仁义的美名,保留前朝后裔,还能树立秦国的正统地位。秦始皇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刘邦、项羽打进咸阳,刘邦留下子婴,获得汉王刘邦仁义的美名。项羽杀子婴,留下恶名。楚汉战争刘邦笑到了最后。

曹魏禅让得大位,封汉献帝为山阴公。司马炎一统三国,三家归晋,厚待三国王室。

原因二

卫国的保留,要感谢两个人,其一是公孙鞅。春秋战国时,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说明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亲孙子。

大家也许在历史上没有听说过公孙鞅,但商鞅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公孙鞅因变法而使秦国国力大增,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公孙鞅因功而封君,因为受封商地,时人称为商君,公孙鞅改名叫商秧。

商秧变法不畏强权,得罪了国君的弟弟和当朝太子等一干人。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是为秦惠公。秦惠公虽然恨商鞅,但对商鞅变法还是赞同的。秦惠公为了平衡国内矛盾,杀了商鞅,杀人而不废法。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最后统一全国。秦国每一任国君对商鞅有愧疚感。因为这种愧疚感,秦始皇保留了弱小的卫国。



原因三

秦始皇父子能登上秦国国君,都是一个人的功劳,此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也是卫国人,秦始皇虽然逼吕不韦自尽。但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父子,因此秦始皇对吕不韦是有愧疚感的。因为吕不韦和商鞅两位牛人,让卫国保留下来。


爱分享的小兔兔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是因为卫国你当自己是根葱,实际上它连根从都不算,别自作多情,让秦始皇出手,他根本不屑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卫国是周朝的时候,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也曾强盛过,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跟周王室一样衰弱,呗周边的诸侯国蚕食,最后更是被魏国吞并,成为魏国的附庸,卫国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不再是诸侯国。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秦国灭魏国,并将所谓的“卫国”并入东郡,把卫君迁到了东野,成了一个空有爵位的富家翁。而到了秦二世胡亥的时候,直接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才彻底得灭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单单留下一个卫国,是因为此时的卫国空有其名,灭他就是一句话的事,秦始皇可能都忘记了他的存在,要怪就怪他自己没有存在感了。


密探零零发


商鞅与吕不韦是卫国人,这两人有大功于秦国,秦始皇为此没有灭了卫国。卫国当时只有濮阳一地,秦灭魏国后把濮阳划入东郡,而把卫国从河南东北部迁到了西北部的野王县。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废为庶人,卫国才灭亡了。

周公姬旦在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弟弟康叔(即周文王姬昌的嫡九子)于卫,卫国辖地在今河南北部与南部地区。卫国立国907年,传41君,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春秋时期吴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季札曾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卫国的后代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是燕国人,他是卫国宗室后裔。前194年(西汉初期),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了箕子朝鲜自立。前107年卫满朝鲜被汉武帝派兵攻灭。


跪射俑


要不说秦始皇虽然消灭了六国,但是没有统一全国呢!😄😄等到了秦二世继位后,下了一道旨意,卫国的国君就没了,然后成为了庶民。所以秦二世才是完成统一的人。哈哈,开个玩笑。



之所以留下卫国,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死因为它太弱小了,公元前254年,卫国已被魏国覆亡,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国也就名存实亡了。其后一直是秦国的附属国,没有任何实权。灭与不灭没有什么区别。



卫国的宗室是周朝姬姓后裔,既然它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又成为了秦帝国的附属,那么就留下它来。这样也可以向世人表明秦始皇不毁前朝宗室。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商鞅也是卫国人。因为商鞅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秦始皇为了纪念商鞅也就留下了卫国的名号。



综合的原因加在一起,在秦始皇的考虑下,选择留下了卫国。

等等,竟然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想留下这个统一天下的美名给自己的后代。真的吗?


我是越关


有些回答说秦国是因为商鞅或者吕不韦才不灭卫国,这种回答基本是主观臆断。实际上,卫国早已经被魏国灭亡,不过还保留了一个封君而已。

1、尽管《史记·卫世家》言之凿凿“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但实际上这只能证明卫君被废,不能证明卫国此前作为诸侯国存在。“君”这个称呼在战国有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公子以及秦国的商鞅,他们都是“君”。除了“君”外还有“侯”,比如武成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在秦统一后仍然存在。他们的封地更多是食邑性质,而不是独立的国家。


2、在比《史记》更早的文献中,其实明确记载了卫国灭亡。不过因为《史记》名气太大,其他记载鲜有关注。《韩非子·五蠹》:“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韩非子·有度》:“魏安僖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卫。”看来,卫国应该是被魏安僖王所灭,直接原因是背叛合纵而与秦连横,所以卫国和秦的定陶一起被魏国灭亡了。


3、那么,卫国灭亡具体是哪年呢?《卫世家》还是有一些线索。《史记·卫世家》:“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往前数几年的前256年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魏楚合纵救赵败秦。所以战国史泰斗杨宽先生就推测魏国正是此年趁胜攻灭了陶、卫的。


4、“魏囚杀怀君,立嗣君弟”,这件事应该就标志着魏灭卫。这条史料另一个可疑的地方是:卫怀君的父亲卫嗣君在位四十二年,卫怀君本人在位三十一年,如果卫元君是卫怀君的叔叔,那年龄怎么也有七八十了。《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元君者怀君之弟”,但也没什么证据。此时的卫君是否还是卫人很难说,杨宽先生甚至认为卫君角也是秦新立的。

参考文献:

杨宽:《战国史》,此书认为卫国灭亡发生在前254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此书认为卫国灭亡发生在前253年。


林屋公子


卫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其公室为姬姓王族,国民为殷商遗民,国都是商朝旧都朝歌。秦始皇时代卫国早就名存实亡了,只有一县之地,且国君的爵位是最低的君爵,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国家。秦始皇不灭卫国的原因如下:


其一,卫国名存实亡,让其自然灭亡,可彰显大秦德行。秦统一天下后,不少儒生还是希望嬴政能“举逸民,兴灭国”实行分封制。秦始皇拒绝了分封要求,把快要绝后的卫国保留,卫国有商周属性,因此可以保存卫国名号,堵住儒生的悠悠众口!

其二,秦国功臣商君是嬴政的偶像,作为卫鞅粉丝的嬴政希望补偿秦国对商君的不公,因此特意保留卫国。卫鞅是卫国公族远支,算起来也算是卫国国君后裔,他对秦国有再造之恩!



其三,据说秦始皇的王后公孙丽是卫国人,秦军攻灭卫国后让公孙丽很伤心,因此嬴政保留了卫国名号,并没有彻底灭绝卫国。


大秦铁鹰剑士


说到这个问题,还是要简单说一下卫国的历史渊源。

卫国的国君,是西周分封的王族诸侯,姬姓,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但是其国民却是殷商遗民。到战国末期,卫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都城濮阳以及周围地区已经被秦设置为东郡。残存的卫国政权,被迁徙到了黄河北岸的野王城。

秦统一中国之后,将卫国国君的爵位定为“君”,在当时的实际意义,仅仅是保留了姬姓国君的社稷祭祀权。直到秦二世时期,卫国国君才被废为庶人。如果以政权生命的延续计算,卫国就存在了900年,历经44代国君,是古今中外血统传承最长的政权了。

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小小的政权,秦统一中国之后,为何要保留它的诸侯地位呢?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其原因,但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形,很有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综合的结果,分别为:

  • 其一,秦国有意为姬姓保留一个祭祀平台,以表示对周王室的一种尊重。

  • 其二,卫国出了两个对秦国有突出贡献的大政治家,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吕不韦,秦帝国因此感念卫国,所以保留了卫国的诸侯名义。

但是,从实际层面上来看,这种名义诸侯的存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