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2S35“聯盟”SV自行火炮(上)

研發背景

1940年末至1950年初,蘇聯進行了多個能夠執行支援任務的新型自行榴彈炮的研製工作。遺憾的是,1955年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停止了大多數自行火炮的研製。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認為,以前由火炮承擔的任務,可以藉助火箭彈或核武器來解決。儘管地區武裝衝突的經驗顯示,有時利用火炮執行打擊任務佔對敵火力打擊任務的70%。


俄羅斯2S35“聯盟”SV自行火炮(上)


赫魯曉夫下臺後,蘇聯恢復了自行火炮的研發工作。此時,美國能夠發射0.1千克核彈的105毫米M108自行榴彈炮和155毫米M109自行榴彈炮已經開始裝備部隊。英國和法國也研製了類似的155毫米口徑自行火炮。為了改變火炮落後於北約國家的現狀,蘇聯在1967年正式開始新型122毫米和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研製工作。於是,可發射核彈的122毫米2S1“石竹”自行火炮(用於替換122毫米M-30和D-30牽引榴彈炮)和152毫米的2S3“金合歡”自行火炮(用於替換152毫米МL-20、D-1和D-20牽引榴彈炮)於1971年裝備部隊。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西德、英國和意大利開始利用身管長39倍口徑(M109自行火炮身管長為28倍口徑)的155毫米FH70牽引榴彈炮研製SP70新型自行火炮。該新型火炮系統能夠在24千米距離內發射殺傷爆破彈,在30千米距離內發射底部排氣殺傷爆破彈,從而使北約國家的部隊能夠實踐“從第二梯隊作戰”的理論,並確保對蘇聯火炮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對M109自行火炮進行一系列的改進以提高其戰鬥性能。1983年身管長39倍口徑的155毫米M109A3自行火炮開始投入生產。

1988年南非開始生產身管長45倍口徑的155毫米 G6輪式自行榴彈炮,該炮發射底部排氣殺傷爆破彈的最大射程達50千米(德國PzH2000火炮的射程為56千米)。南非G6自行榴彈炮的特點是:採用了模塊化發射裝藥,可最大限度地裝滿容積為23升的藥室。與此相較,當時俄羅斯的152毫米自行火炮藥室的最大容積不超過19升。

應該指出的是,早在1971年,蘇聯莫斯科第3火藥中央科學研究所就在“發展”科學研究工作框架下進行了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發射裝藥藥包方案的研究。儘管取得了良好成果,但第3火藥研究所的最終報告還是提出“為榴彈炮進一步進行藥包式裝藥研究是不合理的”這一結論。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有出現製造可靠而安全的硬質藥包裝藥以及安全而有效的藥室點火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據火炮系統的研製者說,還有一個原因是軍械庫中保存有大量的藥筒式炮彈。


俄羅斯2S35“聯盟”SV自行火炮(上)


在北約國家研製和改進的自行火炮性能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研製出了身管長47倍口徑的152毫米自行榴彈炮2S19“姆斯塔”S,該炮於1989年裝備部隊。2S19“姆斯塔”S自行榴彈炮的性能實際上與其他國外大多數同類產品相當,而在像從行軍狀態轉換至戰鬥狀態或從戰鬥狀態轉換至行軍狀態的時間上以及射擊效率方面則大大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產品。

上世紀90年代,北約各國開展了增大155毫米自行火炮射程的研發工作,併為其制訂了新標準。新標準規定155毫米自行火炮發射殺傷爆破彈的最大射程達30千米,發射底部排氣殺傷爆破彈的最大射程達40千米。為了擺脫俄羅斯自行火炮落後於北約國家火炮的局面,俄羅斯開始著手研製新的改進型2S19自行火炮。但由於當時複雜的經濟局勢以及俄羅斯國防工業體系的崩潰,該項研究工作並未順利完成。俄羅斯仍處於自行火炮落後於(首先是在射程方面)國外同類產品的局面。

21世紀初,俄羅斯重新啟動了未來自行火炮的研製工作。由於世界自行火炮實際上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因此俄羅斯在研製新型火炮時,除致力於提高射程、射擊效率和火控自動化程度外,還優先致力於縮短單個自行火炮以及火力排或火力連完成射擊任務的時間。由於縮短了炮兵分隊置身射擊陣地的時間,這首先提高了炮兵分隊的戰場生存能力。2002年初,在總設計師阿納託利亞·羅戈夫的領導下,俄羅斯“海燕”中央科學研究所設計出了152毫米雙管未來多功能戰鬥模塊。根據方案研究結果,俄羅斯決定在兩年內研製並生產新型火炮試驗樣機。

2004年9月,火炮臺架試驗結果證明原結構方案的正確性。因此決定在烏拉爾運輸車輛製造廠生產這種用雙管火炮取代2A64榴彈炮的2S19自行火炮。該樣機通過了初步試驗,試驗驗證了未來自行火炮裝彈機結構的工作性能。其提升的可與某些齊射火箭系統相比的射擊效率,證明了安裝雙管火炮的合理性。同時雙管自行火炮的外廓尺寸和質量與通常的自行火炮相比增量不大。此外,由於縮短了完成射擊任務的時間,因而確保了自行火炮作戰效能的提高。


俄羅斯2S35“聯盟”SV自行火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