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類私募“冰火兩重天”:“賺錢效應”來了,規模卻連續縮水

證券類私募“冰火兩重天”:“賺錢效應”來了,規模卻連續縮水

市場回暖背景下,證券類私募卻遭遇“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3月新發行產品數量翻倍,且一季度八大策略指數收益率全部為正;另一方面,中基協最新備案數據顯示,證券類私募規模已連續13個月縮水。

對於證券類私募規模下滑,分析人士認為,規模增長的滯後性為根本原因:短短3個多月的反彈行情不足以扭轉下滑趨勢,還需靜待拐點。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權、創投私募基金規模近一年來持續增長,且未來科創板的落地也將利好股權、創投基金,其規模增長態勢或將延續。

證券私募的增與降

近日,中基協發佈私募3月份的登記備案數據。截至3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約2.44萬家,較上月減少19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53萬隻,較上月增加126只;管理基金規模12.79萬億元,較上月增加210.36億元,且已連續兩月呈現增長。

其中,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持續下滑。根據中基協數據,截至3月底,已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934家,較上月減少31家,管理規模為2.1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45.32億元。

而將時間軸拉長來看,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已連續13個月出現下滑,合計縮水約4900億元。

但從產品上看,證券私募基金髮行量創近一年來新高,清算量則創新低。私募排排網一季度報告顯示,3月共發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120只,為上月發行產品數量(487只)的兩倍多。且從近一年來看,3月發行數量也為最高,去年4月發行1055只,位居第二。

從清算量上看,3月共清算產品78只,比上月少26只。且創近一年來清算產品數量最低紀錄,最高為去年6月的646只。私募排排網報告顯示,由於行情回暖,市場賺錢效應顯著提升,產品清算的數量大幅度下降。

而市場的“賺錢效應”從收益率上可見一斑。根據上述報告,一季度滬深 300 指數大漲28.62%,創最近三年來最大單季漲幅。在此背景下,各個融智私募策略指數的表現也非常好,八大策略指數收益率全部為正。其中,股票策略指數以18.45%的正收益排名第一,其次是事件驅動策略指數和宏觀策略指數,分別為 14.68%和11.95%。

規模增長的滯後性

為何證券私募一方面備案產品增加,一方面規模卻持續下滑?

“因為行情方面,特別是市場活躍以後,反映到資管公司的業績上,有滯後性。”卿雲投資總經理楊振寧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一季度指數漲上去很高,但是反映到業績、淨值上,沒那麼快。這波行情開始時,有些私募是踏空的,2月底才開始反應過來,再追高進去,又遭遇震盪。這樣的話,規模、收益都很難持續增長。”

楊振寧認為,根本原因還是受慣性影響。從2015年以後,市場行情不好、募資難,再加上嚴監管,導致證券私募規模連續13個月下滑,這種影響的慣性很大,今年以來短短3個月的快速反彈,不足以彌補過去3年熊市的下滑,可能上漲行情持續半年,甚至9個月以後,規模才有可能出現拐點。

私募排排網報告顯示,有四大因素導致證券私募規模下滑:

一是明星基金受追捧,中小私募募資難度大。

二是業績增長呈現分化,小私募大漲,大私募小漲。今年以來取得高收益的大多是中小私募,但由於其管理規模偏小,雖然淨值迅速攀升,但是對私募行業整體規模影響有限。

三是淨值創新高後,分紅、提取業績報酬對基金淨值,乃至管理規模都會造成影響。

四是投資者懼高贖回,或親自操刀炒股。有不少投資者認為,今年已經反彈超預期,選擇贖回落袋為安。也有投資者準備自己拿資金做融資融券,或者直接加入炒股大軍。

股權類私募“扛大樑”

在證券私募規模縮水的情況下,私募總規模呈現正增長,得益於股權、創投私募的貢獻。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共約1.47萬家,私募股權、創投基金規模合計約8.86萬億元,佔總規模的比例約為69.27%。

股權類私募規模呈增長趨勢。從3月數據上看,股權、創投基金規模較上月增加518.5億元,且近一年來規模持續增長。相比去年4月的7.76萬億元,已增長約1.1萬億元。

未來股權類私募也利好消息不斷,如蓄勢待發的科創板。星石投資認為,科創板落地,將有利於高科技企業、龍頭券商以及股權投資基金(PE)/創業投資基金(VC)等三類主體。在傳統模式下,PE/VC要退出,需要讓投資標的在主板上市或海外資本市場上市。但是,對於新經濟企業來說,無論是主板上市還是海外上市均有一定的難度。而科創板的推出,不僅為新經濟企業提供了新的股權融資渠道,也為PE/VC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

對於科創板落地將會產生的影響,基岩資本相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對於一級市場而言,科創板的設立將會為一級市場帶來有利的正循環,在引入新經濟企業進入的同時,也為PE/VC引入了新的退出渠道,而明確退出通道反過來又有利於資本進入。不過,這有助於新經濟龍頭加速形成,但也加速了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

對於二級市場而言,科創板可以說是“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對於A股的影響意在長遠。短期來看,市場可能會擔心註冊制的開閘會拉低市場估值,尤其是對創業板以及高估值的科技股是大利空,因為同類標的在科創板可以更便捷地上市,已有標的稀缺性當然會下降。不過,中國資本市場體系裡的各個部分,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和核心競爭力,不必擔心科創板對二級市場造成不利影響。

(國際金融報記者 何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