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年例菜品

年例是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電白區、信宜及鄰近的湛江、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曆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少數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1.年例分佈地

在粵西,有年例這種風俗習慣的地區主要有:茂名(現管轄茂南區,電白區、高新區),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和湛江、吳川一帶。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2.年例來由

年例來由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各類傳說

第一種說法是:

據父老相傳,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據父老相傳,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接受,與本地習俗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第二種說法:

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史料中顯示年例活動是由冼氏家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冼太夫人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遊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見她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樣崇高。當地人如此敬重一位愛國的巾幗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們的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及愛國主義思想。或許把冼太夫人尊為神只是現在的人延習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僅看成是年例的一種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種文化內涵,是泯滅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歷史意義,它傳承的不是隻有封建的迷信思想,還有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精神。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3.年例時間

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曆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曆正月初一到農曆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年例開始的日子各個地方會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會在不同時間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們親戚相互走訪。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4.年例的重要性

粵西人過年例,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所以每當中國大地正在為過年而忙碌準備的時候,仍保留年例這一習俗的粵西人卻會在過年後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市區裡,越來越多的人們也慢慢將春節轉化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在農村,為人樂道的還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農村人不變的節目,許許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年例是茂名人最為熟悉的節日,據說在文革時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遊神”等迷信活動,一段時期被終止過。但隨著動亂的過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年例這一獨具粵西特色的節日再度盛行。傳統的年例也有不少改變:迷信色彩的活動相對減少,而更注重親朋戚友之間的感情聯絡。 可以說,年例已變成粵西人年末的狂歡節,是慶祝一年辛苦豐收,聯絡感情的節日。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5.年例大概流程

粵西人常說“睇年例”和“吃年例”,而現在在粵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為主,更多的習俗在農村還保留著,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還是要深入農村中。

最為特色的活動之一便是——遊神,也叫“擺宗臺”,這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準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擺上供桌。最顯眼的供品就是雞,茂名人無雞不成宴,自然也就無雞不上供了。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經過挑選取和煮制的一隻只雞,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個彎,顯得雄赳赳的。雞的嘴裡總要銜著一個利事袋(相當錢袋),是準備接納神的恩賜的,而雞頭都朝向一個方向——神將要蒞臨的方向。除了雞以外,酒、肉、魚、水果等一切人們在節日裡享用的東西,都要拿來給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間還要插上高高的臘燭,橫豎成行,光焰閃耀,增添了不少溫馨神秘的氣氛,而煙花爆竹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它們隨著其他供品,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供桌旁,盤卷著對神的虔誠,有的幾乎大如磨盤。孩子們把一盤盤的爆竹展開,一掛一掛地接在一起,連成幾十丈長如全村人的同心結,和驅魃迎神的紅色的陣。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迎神的氣氛越來越濃,可以看到,可以聽到,也可以聞到。忽然,一陣羅鼓響起,人們的表情立刻敬畏起來,目光投向一個方向:神正向他們冉冉走來。神是威武地坐在轎裡,被儀仗隊送著的。自然有鳴羅開道,有鼓樂齊鳴,有旌旗招展……於是事先連好的爆竹震耳欲聾地響起,報告人們的無限喜悅和尊敬;成捆的紙香火光閃閃地燃起,表達著人們對神的無限慷慨和虔誠;濃烈的煙霧遮天敝日地騰起,襯托著神的慈目笑顏,唯有那些由雞領銜的供品一動不動,靜待神的唇溫。

神被抬著繞供桌繞了三週以後,停了下來,盡情接受人們的祭,於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婦女和湊熱鬧的孩子)開始俯下身來,不住地叩頭、禱告…… 在人和神都心滿意足之後,神又開始起駕,奔向另一個集滿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滿了敬重和虔誠的公祭場所,這們不辭辛勞地奔來奔去就叫“遊神”。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神是從廟裡請出來。他們是人們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過了年例,他們還要回到廟裡過平常的日子。 每個地方的遊神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盡相同。而遊神的隊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們通過抽籤等各種方法組成的。有負責擔彩旗的,有負責抬鼓,有負責敲鑼打鼓的,還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隨隊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薩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抬菩薩來年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這樣一隊龐大的遊神隊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壯觀。

6.宴客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年例最後的活動就是宴客了,所謂的宴客就是 “吃年例”,這也是粵西人現在過年例的重頭戲。

宴請客人,這是年例活動中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神準備的豐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擺放了一陣以後,又絲毫無損地拿回了家,經過一番深加工,擺到了餐桌上,讓客人大魚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請客可不像目前一些人為了求人辦事那種宴請——具有明確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請客似乎是為請而請,來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從沒聽說:隨著親戚或朋友來了,一概歡迎,甚至多多益善,來客越多擺的臺數越多就證明該戶人家越興旺。相反,誰家來的客人少,會感到門庭冷落。這到底為了什麼?大概為了慶祝舊一年的順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為的是一種人氣。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年例的意義

過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薩、擺宗臺、遊神、宴席、唱戲幾大項,費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邀各家各戶出錢集資,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嬰兒及老人),俗稱“人口錢”。

現今的年例已經基本摒棄了迷信色彩,但亦產生了一些其他不良風氣,如人們做年例的排場,人氣多少來互相攀比產生浪費等。這些問題仍是存在的,但更多粵西人做年例、吃年例、只是為了在歲末年初中,親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門,聯絡感情,也是對一年辛勞工作的告慰和對來年的期盼,祈禱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現今粵西人過的年例已經大部分摒棄了其迷信色彩,儼然成為粵西人別具風格的狂歡節!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粵西茂名】在等一個人,帶我去粵西茂名“吃年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