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人生已過五個關鍵期,但還未到終點

見聞VIP會員,投資圈專屬

本文由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研究團隊原創,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如同美國的創業故事經常從車庫開場,在臺灣,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和許多早期創業家一樣,從「黑手」起家(意指藍領,因為操作機器設備把手弄得黑黑髒髒),卻憑藉過人的眼光、超人的意志,帶領富士康一路通過五個重要轉折點,成就今日年營業額超過人民幣萬億元規模(母公司鴻海2018年營收為新臺幣5.29萬億元)的“富士康王國”。

PC、代工、蘋果、夏普和特朗普,成為郭臺銘人生最重要的五個關鍵詞。

郭台铭:人生已过五个关键期,但还未到终点

01

甩開臺灣同業

富士康誕生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位處繁榮臺北的邊陲地帶,1974年郭臺銘獲得母親贊助20萬新臺幣,其中10萬元拿來結婚,另外10萬元則用來創立富士康,當時公司只有10名員工,從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起家。

富士康剛成立時,PC(個人計算機)還沒發明,蘋果直到4年後才開發出個人計算機的原型Apple II,IBM則要到1981年才推出第一臺PC。但郭臺銘很快就發揮其超級敏銳的商機嗅覺,他看準計算機信息業的未來潛力,當其他臺灣同業還留戀在家電業時,郭臺銘一馬當先帶領富士康跨入PC市場,這也成為郭臺銘與富士康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

富士康一開始先切入計算機專用的線纜裝配、連接器、模具等零組件市場,伴隨著“PC時代”的蓬勃發展,公司業績蒸蒸日上。

1991年,富士康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公開市場的資金支持,讓富士康握有更多籌碼擴張版圖。除了本業連接器外,郭臺銘開始思索富士康的“第二專長”,1995年決定跨入計算機機殼市場,只花不到十年時間,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桌面計算機機殼,全部都是富士康製造。

1999年,除了供應模具、連接器、機殼等計算機零組件,富士康開始朝向垂直整合,成立桌面計算機組裝的產品事業群,邁入系統整機代工的新時代。這是郭臺銘與富士康的第二個重要轉折點。

郭臺銘憑藉著優異的工廠製造管理能力,很快就橫掃全球科技代工市場,不論是惠普、戴爾的計算機;摩托羅拉、諾基亞的手機;或是索尼的電視機或遊戲機,許多都是出自富士康之手,負責主要的生產工作。

2000年代初期,富士康在EMS(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廠)市場還算是菜鳥新兵,當時前頭有包括偉創力(Flextronics)、旭電(Solectron)、捷普(Jabil)、Sanmina-SCI、Celestica等全球前五大電子代工廠,每一家都比富士康大上許多。不過到了2008年,上述五家公司的市值全部加起來,已經不到富士康的一半,富士康只花短短几年就把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腦後,這件事讓郭臺銘頗為自豪。

霸氣的郭臺銘曾說:“在一個產業裡,只有做到第一名才能穩定賺錢,第二名還有點錢賺,第三名損益兩平,第四名隨著景氣浮沈,第五名以後不是等著被併購,就是最後被淘汰出局。”這說明富士康為什麼堅持在每個項目非做到第一不可。

02

與蘋果的“革命友誼”

而第一名的“蘋果”,是郭臺銘最重要的貴人、也是富士康最重要的第三個轉折點。

……

全文未完

……

長按二維碼,閱讀全文

加入見聞VIP會員,可第一時間閱讀更多 VIP 專屬內容,那裡有見聞研究團隊的所思所想。

VIP專屬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