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臺灣富士康的老闆郭臺銘,有次去工廠視察。有位工程師言辭尖銳地問他:

憑什麼加班的是我,而當首富的是你?郭臺銘回答:因為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而你只是投了幾份簡歷,大不了就拍屁股走人,隨時從頭再來。郭臺銘的言外之意就是“高風險高回報嘛。”聽起來挺有道理,牌桌上有句話說的好: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創業就是放手一搏嘛。


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螞蟻金服 Pre-IPO 融資已經於近期敲定


你要是也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創業其實可以是件風險很低的事。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過:別人都說我是一個善於冒險的人,其實我從創業到現在,一次險都沒有冒過。


我最開始做塑膠花生意,我考察了很久工廠、技術、供應鏈,我心裡有把握以後才會幹。後來我轉行幹房地產,也是這樣。


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圖中的進程的家裡買


這個觀點就很新奇了,啥,創業居然不冒風險,那該怎麼整呢?樊登老師在《低風險創業》裡說:很多創業者說創業風險高,是因為他們不學習,不懂創業的邏輯。我做樊登讀書會,就沒有冒風險。

你覺得創業風險高嗎?


很多人一定給出肯定的答案。


根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後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


即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100個創業的大學生,只有5個創業成功,95個都失敗了。


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Workplace with notebook on wood table


創業的風險好像真的非常高。


為什麼風險這麼高,還有這麼多人想創業呢?


許多人覺得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高風險就有高收益。


一旦創業成功,財富就會收穫幾何級數的增長。


但值得思考的是,創業風險高,以及高風險高收益的觀念可能並不完全正確。


如果你堅信這些觀點,可能會害了你


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塑料花開始創業,然後進軍房地產,又大舉收購英國的基礎設施。


很多人覺得李嘉誠非常善於冒險。


但有人不同意,那就是李嘉誠自己。


恰恰相反,李嘉誠認為自己一輩子創業沒有冒過一點風險。


李嘉誠一開始做塑料花,因為他在別人的工廠裡幹過,熟悉每個環節。


塑料花怎麼生產的,怎麼賣掉的,能賺多少錢,他都清清楚楚。


然後他自己創業做塑料花,他請的生產和銷售都比他過去工作的工廠裡要好。


原來的工廠都能賺錢,如今產品更好了,銷售更好了,怎麼可能不賺錢呢?


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Silhouette People On Landscape Against Clear Sky


李嘉誠後來進軍房地產,經常有媒體用誇張的標題說李嘉誠豪賭某某區域的地產。


但李嘉誠根本就沒有賭,也沒有冒險。


李嘉誠早幾年就開始研究那些標的了。


他心裡很清楚這些樓值多少錢。


他只是等一個最好的價格而已,產業配置也是一樣,根本沒什麼風險。


這有點像股神巴菲特,巴菲特經常投入幾十上百億美元,購買一家公司。


其實巴菲特也沒冒什麼大風險,他早就知道這些公司值多少錢,只是等一個好價格而已。


外人覺得李嘉誠很會冒險,其實李嘉誠是最保守穩健的創業者。


李嘉誠年輕時,與未婚妻子莊月明在海灘漫步,用游泳來比喻自己穩健的個性:


“我的泳術很普通,划船亦很普通。如果我要達到對岸,我要肯定我的能力不是僅可劃到對岸,而是要肯定回來時還大有餘力。正如我要游泳到浮臺,我不會想游到浮臺上休息,而是預計我到浮臺立即再游回來也有餘力。”


這種思路運用到創業中,就基本沒有什麼風險,很大程度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創業的風險不一定很高,這和創業者自身的性格能力有關。


對有些創業者來說,創業就是一場豪賭。


對另一些創業者來說,創業真的沒什麼風險。


正如《孫子兵法》所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和創業無關,和認知有關。


郭臺銘:我創業時,押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一旦失敗我將一無所有

大數據的概念


其實創業從來都不是冒險,從來不是在一點計劃都沒有的情況下,去豪賭這個是會不會成。


你對這個項目的認知能力、掌控能力、反脆弱能力等等都要具備才行。


就好比你是賣衣服的,在逛街時你會跟導購講價,買到物美價廉的,但是你去買電子產品總會買到貴的,因為不是內行啊,你對這件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沒數,被賣家錨定效應哄住,人家說兩萬,你還價一萬九,賣家說行吧,就買走了。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能力越強,掌握的資源越多的時候,他承擔風險的能力變得就越高,創業,永遠不要到市場上找機會來獲得做事情的空間,而是通過解決社會痛點尋找自己的定位,從而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