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還有見習的?《世說新語》德行 42

孝子還有見習的?《世說新語》德行 42


42、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慽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王愉在江州刺史任上時,被殷仲堪和桓玄率兵驅逐,倉皇逃到豫章,生死莫測。他兒子王綏在京城,每天愁容滿面,飲食起居各方面都有所減省。當時人說他是見習孝子。

王愉字茂和,東晉名臣王坦之的兒子。安帝時為驃騎司馬,加輔國將軍。這裡叫他王僕射大約是因為在桓玄朝當過尚書僕射。

《世說新語》裡姓王的人物,基本來自琅琊和太原。之前提到過的王導、王敦、王羲之等是琅琊王氏。

這裡的王愉就是太原人。王恭也是太原人,但和王愉不同族。

王坦之的四個兒子:愷、愉、國寶、忱。王愷和王愉在朝內身居要職,王國寶依附於實際掌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一時間兄弟貴盛。

王恭第一次起兵就是以討伐王國寶為理由,後來王國寶被司馬道子推出去斬了。王恭也只好作罷。

這之後,王國寶的哥哥們,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也素來不各,王愷和王愉還是都被免去了中央官職,一個出為吳郡內史,一個作了江州刺史。

王愉剛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所謂“潯陽江頭夜送客……江州司馬淚沾巾”嘛! ),就碰上王恭第二次起兵,作為盟軍的殷仲堪和桓玄打過來了。於是王愉逃往豫章,後來在臨川被桓玄俘獲,並投靠了桓玄。

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這一篇,只是涉及一些歷史事件、人物介紹才覺得有必要寫一寫。

首先,父親蒙難、生死未卜,擔心不是很正常嗎?有特別值得讚揚嗎?

還有“試守孝子”這個稱號也奇怪。難道生死未卜的時候,就應該當他死了?來試行守孝?不是應該抱有希望,當他還活著嗎?也許在古代,失聯就意味著凶多吉少,但還是免不了惺惺作態之嫌。

而且他父親王愉,不管是一開始的出鎮,還是後來的被討伐、逃竄,再到投靠桓溫,這都是要牽連家人的政治事件啊!所以王綏的“憂慽在貌”大概不只是擔心父親,也是為自己吧?

不過王愉帶著兒子一起投靠了桓玄。

所以桓玄逼安帝禪位,建立桓楚後,王愉被封尚書僕射,兒子王綏也作了中書令。

可惜桓玄終究不是天命所歸,404年,劉裕擊敗桓玄,順便也以謀亂之罪把王愉、王綏誅殺了。

王愉、王綏作為桓玄一黨,雖然算不上無辜,但從曹魏以至南朝的士大夫們,只知有家,不知有國,在朝代更迭中屹立不倒也是常有的事。並沒有僅僅因此就被誅殺的必然。

所以這裡的謀亂,與桓玄無關。

有說是他們與司州刺史溫詳共謀作亂;

也有說他們只是謀襲劉裕;

又有說是王愉以前得意的時候欺負過尚在微時的劉裕,所以劉裕得勢後要報復;

還有說是王愉知道自己欺負過劉裕,所以擔心劉裕得勢後要報復,想幹脆搶先除掉劉裕,結果沒有成功。

不管怎樣,這件事告訴我們,比抱錯大腿更可怕的,是結錯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