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檔案73——盤足龍

恐龍檔案73——盤足龍

名稱:盤足龍( Euhelopus)

年代:侏羅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地點:亞洲(中國)

大小:長15米

食性:植物

盤足龍是蜥腳下目盤足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山東省。過去被認為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在2009年,被修正至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阿普第階,約1億3000萬到1億1200萬年前。盤足龍是大型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5米,重約15到20噸,前肢長於後肢。

儘管盤足龍和圓頂龍分居地球兩端,這兩種蜥腳類卻有著很近的親緣關係,並且體形相似。不過,差異還是有的如盤足龍的脖子較長,由17-19塊加長的頸椎構成(圓頂龍脖子較短,僅有大約12塊頸椎骨)。除此之外,盤足龍不像其近親一樣具有“哈巴狗”似的扁鼻子,頭部更長,鼻子更尖。但與圓頂龍一樣,盤足龍也有著沉重的勺子狀牙齒,頭頂也有巨大的外鼻孔。

盤足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長而壯的脖子,幾乎快達到全長的一半。較為原始的蜥腳類恐龍,如馬門溪龍、峨眉龍等,雖然也擁有非常長的脖子,但是由於結構的限制,並不能把脖子抬的非常高來採食高處的樹葉。不過有得必有失,它們橫向採食的範圍非常廣,這種優勢能讓它們在幾乎不用頻繁的變換位置只需站在原地就能採食大量的植物。到了晚期進步的巨龍類,脖子垂直活動的範圍得以解放,能夠將脖子抬得更高,因此它們能比較原始的蜥腳類更適合採食高出的樹葉。此外,大部分蜥腳類恐龍的重心都在身體的後半段,因此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都可以短時間的利用後肢站立,當然巨龍類也不例外。這樣能夠讓它們進食更高的植物。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就以站立的姿態還原了一隻盤足龍的模型。

盤足龍體形並不是很大。在遇到肉食恐龍的攻擊時,無法像其他巨大的巨龍類那樣以龐大的身軀作為防禦。盤足龍能夠站立起來用前肢攻擊、踩踏敵人。

除了主動的防禦,巨龍類還有另外一個防禦手段,那就是類似甲龍那樣的皮內成骨。已經有幾種巨龍類發現了這種裝甲,可以證明這種結構在巨龍類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裝甲主要分佈在背部,在一定程度上能抵禦捕食者的攻擊。雖然盤足龍的化石中並沒有發現這種結構,但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這種防禦結構在原始的巨龍類中就已經有了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化的越來越厚重、密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