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檔案66——暴龍

恐龍檔案66——暴龍

暴龍

年代:白堊紀晚期

地點:北美洲(加拿大阿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省,美國蒙

大拿州、得克薩斯州和懷俄明州)和亞洲(蒙古)

大小:長15米

食性:食肉

這幾年暴龍長毛而不是鱗片的說法似乎很流行。有證據表明羽王龍是絕對有羽毛的暴龍科,其它大型暴龍科不確定。目前發現有好幾個鱗片和裸皮的印痕化石,還沒有直接有羽毛的化石證據,結合體型來看,即使有羽毛也不會覆蓋很多,但不排除幼年暴龍有毛髮覆蓋。一些小型原始暴龍科還是有羽毛的,如冠龍和帝王龍等。

恐龍檔案66——暴龍

幼年暴龍復原圖

該獸腳類恐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的,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之一。

暴龍的平均長度為12米,高達6米,體重大約為7噸(比現代非洲成年公象還重)。僅頭部就長1.25米有餘,每顆牙齒長度都在15釐米左右。目前尚未發現暴龍的完整骨骼,不過自1902年在美國被首次發現之後,它的許多骨骼和牙齒都已經出土。早期的復原通常不太準確,組裝起來的骨骼顯示它長有鞭子狀的尾巴,身體呈45°向後彎曲。但隨著其他暴龍骨骼的發現,如蒙古的特暴龍,如今我們對它的站姿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對暴龍結構的調查引起了它是否為可怕的食肉動物方面的爭論,它的臀部和腿部顯示它只可能是移動緩慢的食腐動物,僅能笨重地小步移動。通過計算,人們還發現它的體重和高度過大如果奔跑中跌倒,衝撞力足以撞碎其頭骨,而細小的前肢根本無法緩解衝撞力。

不過,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其眼後的頭骨異常寬闊的區域,就是用來固定超級強勁的頜肌的。綜合其他特徵,如強健的鋸齒邊牙齒、靈活而強有力的脖子、與視覺和嗅覺相關的大片腦部區域以及可能的雙目視物,這些發現都傾向於說明它是活躍的食肉動物。

據推測,暴龍的食物可能主要由鴨嘴龍構成。這些鴨嘴龍科(見第290-297頁)則以北美洲的闊葉樹為食,群居遇到危險時靠兩足迅速衝刺逃跑。所以暴龍很可能躲藏在樹林中伏擊獵物。任何形式的衝撞力都會被其強健的牙齒、堅實的頭骨和強有力的頸部抵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