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

文绍J


我们首先要知道,明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大起义?万历46年,为了压制辽东的努尔哈赤,明朝开始征发辽饷。

基本上一亩地加征9厘白银,一共是520万两白银。到了天启又开始增加行盐等等,同时到1631年,再次增加辽饷到一亩1分2厘白银,加上增加的盐课等等,征收740万两白银。要知道,万历46年以前,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就300-400万两白银。

这等于是全国的税负增加了100%甚至是200%以上。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收入降低,税负成倍增加,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明军在辽东屡屡战败,就不断增加投入,增加部队。减少其他地区明军的待遇。以至于,卢象升说: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最后,西北地区的贫困农民,边军和流民就在崇祯年间,爆发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大起义。出现了众多首领,比如老回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崇祯皇帝拼命维持将倾的明王朝大厦,到了1644年,再也无法维持。1644年初,已经欠军饷达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当北京被李自成包围时,明朝驻军已经5个月无饷。士气涣散。

因此,就是没有李自成,明朝也已经扛不住了。除非,明朝可以从两线作战当中解放出来,集中主力先打农民军,与后金保持岁贡和局。还有一些机会。两边都要打,两边都要抓,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场空。


深度军事


明朝的灭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小冰河的天灾,内部的农民起义,外部的满清入侵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明末的党争耗尽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力量。

谈及明末的党争就不等不提到矛盾最为严重的两个党派,一个是以宦官为首的阉党,另一个则是以文官为首的东林党。


阉党的兴起

按道理明朝是不会有阉党的出现的,因为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虽然明初朝廷就制定了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但是后世皇帝却不引以为戒,屡次违反朱元璋制定的祖制。

第一个破坏朱元璋规定太监不能干预朝政的皇帝,就是那一个当过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亲政后,十分宠幸太监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动之下还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可惜的是也正是在王振的瞎指挥之下,最终朱祁镇战败被俘。

在朱祁镇之后,还有出现了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宦官干政,让后宫的太监势力日渐强盛,最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阉党团队。


东林党的兴起

阉党势力的强大,必定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最初文官集团只是小规模的反抗,并没有形成党派的势力。

到了万历年间,一个人的出现让文官集团第一次组成一个大规模的党派。这个人就是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其实最初顾宪成组建东林党并不是为了与阉党争斗,相反此时的顾宪成斗争的对象还是同为文官集团的内阁首辅。

顾宪成本身是在吏部工作,当时张居正倒台后,朝廷意识到了内阁势力过于强大,欲分散内阁的势力。这时候朝廷其他的六个部门便开始了与内阁争权夺利,其中以顾宪成为首的吏部更是首当其冲。

最终在这一次党争中,顾宪成脱颖而出,不仅成为了吏部的掌舵人,还扳倒了内阁首辅王锡爵。

王锡爵退出朝堂之后,万历命令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等人违背皇帝的意思,几次提名的人,都是万历所厌恶的。最后忍无可忍的万历皇帝将顾宪成贬官回乡。

<strong>回乡之后的顾宪成,并没有因为官场的失利而沉沦。

相反他开拓出一种新的途径,那就是以讲学为名,广交朋友,四处活动。随着活动量的增加,顾宪成感到有必要建造一个固定的场所,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增强社会影响力。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东林书院,并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八人发起东林大会。自此东林党最终成立了,在往后的二三十年里,成为了左右大明王朝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


两大党派的争执

到了明熹宗时期,因为扶持熹宗即位有功,东林党第一次摆脱了"在野党"的身份。此时如日中天的东林党,打击了大量与他们作对的文官集团,摆在他们面前的政治对手只剩下了明熹宗最信任的太监魏忠贤。

说到魏忠贤,可以算得上明朝历代阉党里面势力最为强大的。当时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两个势力相当的党派相争,必定引起朝局的动荡。

天启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 7 人,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收拢皇权,便开始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最终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倒台了,树倒猢狲散阉党集团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也平反了大量天启朝被魏忠贤陷害的东林党冤案,东林党人再一次成为了朝廷的决策班底。


胜利的东林党,却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十年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最终以东林党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阉党集团存在贪污、专政的政治污点,但是以魏忠贤为主的宦官团队毕竟还是给大明王朝办了大量的实事。

而东林党虽然有着清廉的政治形象,但是毕竟都是一些理想主义的"在野党"组成,丝毫没有“执政经验”。

在崇祯皇帝为了筹集对起义军、清兵的军费时,准备向江南的商贾士族增税、捐款。但是东林党却因为这些商贾士族是自己的政治依靠,而极力的反对崇祯皇帝的增税、捐款。最终国库空乏的大明王朝被起义大军给推翻了。

讽刺的是,当崇祯皇帝向东林党人士借钱时,东林党人以"穷"为名拒绝了崇祯的请求,但是在起义大军搜查这些东林党人的宅邸时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本文作者煮酒君,2018年9月首发于头条号。


煮酒君


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能否战胜满清?

没有张献忠捣乱,明朝能否战胜满清?

李自成为什么捣乱?张献忠为什么捣乱?因为没有饭吃,因为官逼民反。

为什么没有饭吃?因为要养官员、养军队。

那个朝代不要养军队?对,历朝历代都要养军队、养官员。问题出在哪里?

明朝不但要养官员、养军队,还要养皇室子孙、皇亲国戚。那个朝代不要养皇室子孙和皇亲国戚?对,历朝历代都要养这些人。问题是,明朝的宗室宗室待遇太优厚、人数太多了。

自从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以后,明朝封藩在各地的王爷没有任何工作可做,也不能随意走动,只能生孩子,生了孩子朝廷负责发工资,只要是皇室子孙,不管血缘多远,朝廷每年至少发200石大米,约相当于100两银子。至少是小康生活的水平。

一开始,皇室子孙少,朝廷负担不重,到后来不断增长,到嘉靖年间,光是河南的周王一家,朝廷每年就需要发87万石大米;山西省每年财政收入152万石,封在山西的晋王、代王、沈王三家每年俸禄需要312万石。嘉靖中后期,明朝朱家宗室人数19000多人,到隆庆(1567-1572年)年间增加到28000多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达到15.7万人。

万历年间如果要足额发放宗室的俸禄,不要说亲王每年一万石,就算是按照最低每年200石发放,一年要发3000多万石粮食,折合银子至少1500万两。明朝的财政收入一年才2000多万石,隆庆年间,长城九边的军费总共才270万两银子。

所以,万历十五年(1582年),万历皇帝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去赈济哪些穷困潦倒的旁支宗室。宗室就像毒瘤一样威胁着明朝,事情已经恶化到这个程度了,还是没有那个皇帝采取果断措施来解决。隆庆年间,军队已经经常发不出军饷,甚至连山西的边防军也经常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到天启年间,军队常常因为领不到军饷而哗变,崇祯年间也是这样。

天启皇帝很想削减宗室的开支,以便拿出更多的钱保障军费,但是不久就死了。崇祯皇帝根本不知道如何当皇帝,还在维护宗室的利益,结果军费始终无法保障,近支宗室和郡王以上的皇族,依然是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而替朝廷卖命的士兵,却没有饭吃,只好抢掠老百姓,甚至是杀良冒功。

历史给了朝廷很长的时间整理宗藩问题,早就有官员冒死进谏,希望朝廷甩掉这个包袱,轻装前进,皇室过了几代,朝廷就不要再发工资了,让他们自由谋生。但是,没有哪个皇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几十万人继续吃大锅饭,把军费也吃了,吃到民穷财尽,怎么能不灭亡?

明朝的灭亡是自作孽。这样的情形,明朝不亡其有天理?亡明者明也,非顺也;诛明者明也,非清也。


坐看东南了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答案是肯定的,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一样会灭亡。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之路。下面请听有书君为你一一分解。

一、皇帝的原因

明朝的国威以永乐时最为强盛,可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失当措施,也部分源于永乐年间。

首先永乐在内府开设书堂,教宦官读书写字;设京营提督,让宦官监军;设立东厂,叫宦官刺探外事,使得宦官有了司法权。于是宦官权势渐重,最终导致宦官专权。

其次永乐因自身篡位上台,试图通过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以示宣扬国威,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可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最后永乐还把大宁送给兀良哈,使开平孤立无援,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使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为北方的伦陷埋下了隐患。

到了嘉靖后期,嘉靖沉迷于炼丹嗑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二十年几乎不理朝政。清官海瑞曾批评他:“嘉靖也,家家干净。”以形容百姓家徒四壁的惨状。

而万历期间,万历想废长立幼,受到群臣的反对。于是万历消极怠工长达几十年,借此与群臣对抗。

他不参加法定的礼仪;不递补高级职位,让官员看不到希望;不批示抗议的奏章;朝中派遣和官员升迁凭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通过抽签,由一根无关紧要的竹签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让人叹为观止。

接着万历皇帝还清算了张居正,导致张居正变法搁置,使原本因变法走上坡路的明王朝又滑向深渊,走向衰落。

随后又有天启、泰昌两任皇帝荒淫无度,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朝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渊。

最后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崇祯徒有救国之心,却无力挽狂澜之能。

二、宦官的专权

作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凡反抗他的人都被捕治,朝臣均无可奈何。

他还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二十万左右的明军几近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经此一战,明王朝国力受损,国势衰落。

到了正德年间,又有宦官刘瑾专擅朝政、为所欲为、鱼肉百姓、收受贿赂、残害忠良。他还投皇帝所好,引诱皇帝沉溺于吃喝玩乐、疏于政事。

及至明朝末年,还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贤。他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他还不择手段,大肆迫害忠良,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而人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弄权敛财,祸乱国事,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一场又一场浩劫。宦官的专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权臣和党祸

说起权臣,最具代表的是严嵩。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他权倾天下二十年,为巩固权势,不遗余力地铲除政敌。他还媚上欺下、窃权罔利,毫不将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以致鞑靼、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权臣之祸可谓误国殃民。

而党祸也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东林党、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间只顾为自身或者集团利益争斗,不顾国家大计。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而明末皇帝又大都无力干预也无法制衡党争,只能任由党争祸国。

四、天灾人祸

崇祯初年,恰逢荒年,陕西延安有食榆树皮、石块的,甚至有父子、夫妻互相交换孩子为食的。

朝廷还屡次加赋,导致民穷财尽,引发了叛乱。开始有高迎祥,窜扰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省。后来又有李自成,张献忠扰乱甘肃。而由于地方制度不当,导致流寇不能平复,北部沦陷,南方则有诸王争相自立。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国库空虚、宦官专权、权臣和党祸加上天灾人祸,明朝可以说不具天时、地利、人和,如此明朝焉能不亡?而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与催化剂,加速了明朝的灰飞烟灭,仅此而已。


有书共读


个人觉得明朝的灭亡跟有没有李自成没多大关系,的确在现在人的眼里明朝崇祯皇帝会自杀及明朝会灭亡很大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大军占领北京造成的。但是事实上李自成只是当时明末农民起义推出来的首领而已,即使没有李自成,这些起义军也会推举出其他人来带领他们推翻明朝,比如张献忠等人。可以说即使没有李自成,以明朝当时的情况不管是谁带领起义军,他都能攻进北京,只有这个首领稍微有点脑子他就能当皇帝,就能把崇祯皇帝逼死,就能让大一统的明朝失去统治天下的资格。其实明朝会亡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内有起义外有满清,两线作战终拖垮大明

明末崇祯朝不但对内要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的肆虐,还要面对远在东北的那群满清虎狼,而在当时明朝的精锐之师经过与满清的几次大战已经所剩无几,萨尔浒之战九万精锐所剩无几,松锦大战十三万精锐十去九八,松山之战十三万精锐仅剩数万人,可以说到最后面对满清的大明军队只剩下山海关吴三桂所统率的三万余精锐。

而此时明朝内部农民起义军又遍地四起,明朝又极力不愿与起义军和满清的任何一方进行和谈,就这样明朝彻底陷入两线作战,试想下二战时期曾经如日中天的德国最终陷入两线作战之中都只能落了个灭亡的结局,更何况是已经是日落西山的大明呢?而这对于本来就兵力不足的大明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最终整个大明的精锐之师就在这两线作战中毁于一旦。

天灾人祸肆虐大明,无粮无饷致大明精锐战斗力锐减

刚才我们就说过明末的崇祯朝是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而也就已经是致命的了。但是更为致命的是,此时的大明经过几场严重的天灾已经处于崩溃的兵源,整个朝廷的国库银两已经所剩无几,而大明自崇祯元年开始整个北方就接连大旱,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更为严重的是整个明朝是北方闹旱,南方闹水,此时的南方也洪水泛滥成灾,就这样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大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税收就更是收不了多少。而就在这样的无粮无饷的状态下,明朝将士就等于是空着肚子为朝廷买命,你说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士兵能打胜战吗?

明朝前期由于粮饷尚能供给军队,所以前期的明军即使是两线作战也依然能够坚持着,在此时辽东前线的明军尚能阻挡住满清的铁骑,而在内部的起义军甚至被明军按着打。1636年当时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明军将领孙传庭所杀,10余万农民起义军被孙传庭军几乎全歼、1636年李自成被洪承畴所败,数十万大军仅剩18人狼狈而逃、1637年张献忠被左良玉部击溃,张献忠落荒而逃,最终兵败降明,可以说前期朝廷在保证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明军对付农民起义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可惜最后因为粮饷缺失,又加上各种原因,农民起义军还是没能镇压,明最终亡了。

朝堂内讧不断,崇祯盲目急进,名将非死即降

明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堂内讧不断,而崇祯帝又盲目急进,导致大明为数不多的名将皆数凋零。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最会打战的几个名将大概有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秦良玉、陈奇瑜、孙承宗、傅宗龙、曹文诏、周遇吉、杨嗣昌、贺人龙、曹变蛟、祖大寿等数十人,但是这数十位名将的结局却大多不好,或死于内讧,或死于崇祯的急进,或因同僚的背叛而身败被俘,或力战而死。

卢象升曾经数次击退满清对中原的进犯,但在巨鹿被清军所围之时,因杨国柱和胡大威的不败而逃,加上太监高起潜又对救援请求充耳不闻,最终卢象升力战而死;洪承畴曾经的蓟辽总督,先是败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经被他打的只剩下18人狼狈而逃,后更是在辽东抵御满清的入侵,但最终他在松山之战因松山副将夏承德的出卖兵败被俘;孙传庭一个被誉为“传庭死,而明亡矣”的当世名将,高迎祥即被他所杀,他本可不用死,大明也本可不会失去此等名将,但是最终因为崇祯帝的急进,孙传庭不得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出兵剿匪,也因如此孙传庭的军队不得不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出兵迎战李自成,最终全军覆没,而孙传庭也以身殉国。

可以说如果当时的明朝将领们能够同仇敌忾,崇祯皇帝也能相应的更耐心的应对民变,明朝的这些中流砥柱也就不会一个又一个的亦或战死沙场,亦或被同僚所杀,又亦或兵败被俘,而如果这些名将不死,则大明尚有机会,只可惜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其实说真的,明的灭亡不是亡在农民起义军上,也不是亡在满清的身上,而是实实在在的亡在自己的手上。在当时即使是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只要明朝的那些王公贵族们能够同仇敌忾,凭借着他们手中的财力还是能够应对一二,但是他们就偏偏不这么做,他们宁愿最后让这些财宝被李自成和满清所夺,他们也不愿意捐出给朝廷抵御外敌。而且最为可恶的是,这些人非但不与明朝同舟共济,甚至还要对明朝落井下石,多少的名将和将士们的性命因他们而死,他们的争权夺利非当害了大明,也害了这些将士们。


澳古说历史


明朝的灭亡,众说纷纭,亡于党争、亡于农民军、亡于万历、亡于崇祯、亡于东林、许许多多的网友都能自己总结出一套明朝灭亡的原因,似乎都有道理的样子。



那么这说明什么?

说明,李自成一直都没有被大家正经看待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大明王朝276年风风雨雨,它的灭亡其实是中国封建王朝内里的一种必然性,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偶然。

必然是因为丧失了土地的农民阶级越来越多,特别是北方,明末连年自然灾害下,本已经没有土地的广大佃户们在地租与赋税双重压迫下,已经完全活不下了,所以从天启末年开始,民变不断,剿之不尽,抚之不靖。

而朝廷中枢已然成了一个空架子,连年面对民乱、边患、已经捉襟见肘,腐败的官僚体系,加上抵制朝廷税收的强大官商集团,使得帝国已经虚弱不堪,只需一把火,便能烧的满天下皆乱。



皇帝陛下面对如此情形,十七年来如病急乱投医一般,政事朝令夕改,任人急于求成,反到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偌大的帝国瞬间就失去了两百年来的民心支持,在纷乱之中,几乎大部分自于帝国培养的士绅们都选择了给它的尸体来上几脚。

即便没有李自成,这个王朝也再难继续下去了,勉强维持着它生命的正是一直吸它血的士绅们,维持帝国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吸血,而吸血却越发变本加厉,最终帝国变成了一个干瘪的老人行将就木。

一种制度的灭亡,很大程度都是由上层建筑所导致的,它们只顾自己一时的利益,而抛弃了天下人常远的利益,大明帝国也是如此。再强壮的巨人,也挺不住脑袋中枢一个劲地祸害身体四肢。



大厦的倾覆,在于建造大厦的人只愿拿走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建造大厦的人的利益,所以这幢能够给它们带来利益的大厦,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了。

大明即便扛住了李自成、扛住了多尔衮、抗住了张献忠,但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它,依然要死在艰难求活的道路上,因为没有这个快要倒下的巨人,一直以来都不曾意识到亲手推到它的,一直都不是那些造它反的底层人民,而是依附它榨取它价值的中上层士绅。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文话史


答案就是一个字:会。

↑李自成只是破产农民的代表,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破产户↑

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末年也已经走到崩溃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望着满朝文武,内心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他一定想不到,明朝末期的崩溃,是由“万历中兴”为肇始的——没错,张居正改革为代表的万历中兴,吐出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口气。

现在有很多网友对张居正非常推崇,认为他是大明王朝最厉害的宰相,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张居正并没有提升大明王朝的经济建设能力,他只是一个超一流的,务实的理财专家。

张居正的改革核心是整理税制,增强政府的征税能力,由于他能力太强,政策稳准狠,基本把民间逃税和偷摸发展的道路堵死,相当于榨干了大明王朝的税基。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增强大明国力,只是增加的税收剥夺↑

张居正推动了土地清查工作,分三年丈量全国土地。在此之前,为了尽可能逃税,民间想方设法隐藏土地面积,可是张居正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清查后土地数量达到了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明孝宗时期的测量数据多了足足三百万顷。

同时,由于明朝晚期官僚系统已经彻底腐化,他们借着张居正改革之名,使劲折腾,涸泽而渔,大大降低了民间抵御政府加税的能力,为以后民间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战争,明朝末年仍可以维持比较长的时间,可惜,自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就没有消停过,先是“万历三大征”——播州之役,宁夏之役,以及抗日援朝的朝鲜战役(打败的可是丰臣秀吉),虽然都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军费猛涨,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播州之役花费200万两白银,宁夏之役花费180万两白银,朝鲜战役花费高达780万两白银。

当时借着张居正改革积攒的家底,明朝中央政府不但足额拨款,而且打完这三场战役后,还留下了不少余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据万历年间户部统计,皇室的花费巨大(暴富心态),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财政赤字达到一百万两,但此时明朝征税能力还算运转正常。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正式宣誓南征大明,从此,大明王朝陷入了苦战,伴随着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然后就看到,大明王朝加税的步伐根本止不住了。努尔哈赤起兵这一年,辽东边境军饷猛增三百万,面对巨大的财政消耗,户部能做的就是利用张居正创立的征税系统,不断加税。

努尔哈赤起兵第二年,除了贵州和北京周边八个府之外,全国每亩土地增加三厘五毫银子,总共多收了两百多万两白银。

次年,每亩土地再加税三厘五毫。

又过一年,每亩增加税收二厘,这次是兵部和工部直接联合请求的,前者招兵买马,后者制造军械。

↑崇祯帝接手的是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等到崇祯帝朱由检继位的时候,早已经不再是富家子弟,而是破落户了,偏偏又赶上了天灾,之前的屡次加税严重伤害了民间的经济自保能力,天灾发生后,全国一片混乱,多地出现大饥荒,甚至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的情况也出现了。为了对付后金的威胁,大明王朝一共花费了上千万两白银,还是没取得胜利。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张献忠们纷纷涌现,更加加剧了大明的财政压力。朱由检和他的部长们,为了对付内忧外患,仍然不得不选择加税,先是每亩增加三厘,第二次加税时,卢象升要求向官宦人家征收十分之一的田赋,这意味着民间已经基本被榨取干净,只能把手伸向官宦集团了。

↑与其说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不如把锅分给万历皇帝↑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末年进入了这样一种循环:为了对付内忧外患,不得不疯狂从民间吸取财富,而这又导致民间纷纷破产,李自成们纷纷涌现,他们正是破产农民的代表。而随着李自成们的出现,大明王朝的税基严重减少,更加减少了政府征税能力。

一方面,越打经济越穷,另一方面,越打敌人越多。

别说朱元璋再世,就是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大明王朝了。

没有李自成,还会有张自成,没有张献忠,还会有李献忠,谁把这些可怜的老百姓逼到了对立面呢?谁就要承受一切被毁灭的后果……


我见青史多妩媚


明朝的灭亡,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完全是万历皇帝的问题,万历皇帝犯下了2个大错误,最终导致事情再也无法挽回。

第一个就是,万历废除了官营养马政策,这在古代就是一个自杀政策。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全军120万军队,只有战马4.5万匹。后来明朝开始发展官营养马,还有官营给马,寄养在民户,第3个就是从关外买马。

所以在永乐时期,明军光是边镇军队就有40万匹军马,京营部队也有16万匹军民,朝廷在民间寄养20万匹军马,另外就连驿站都有8万匹军马。整个明朝官营的军马在100万匹以上。

所以永乐时期,明军战斗力非常强。但是后来呢?我们知道,民间寄养军马,因为克扣压榨,最后失败了,还造成了响马起义。而官营养马呢,养马土地,逐渐被各个藩王占据成为各个王爷的农庄。

从游牧民族购买马匹,更是加钱从一匹马36斤茶叶,暴涨到1186斤茶叶,而且还是劣质马匹。到了,明朝边镇军马,已经从鼎盛时期的40万匹,下降到过去的不到五分之一。导致,明军战斗力锐减。

其次是,万历就座看,努尔哈赤的实力越来越大,而不是在其实力较弱的时候,给予打击。平衡女真各部的实力。到了,后金统一东北,蒙古各部也开始投靠后金以后,明朝就再也打不过对手了。

明朝99%的精锐部队都是满清歼灭的,如果没有满清全歼明朝所有精锐。几个李自成也打不到北京来。如果没有满清的历次歼灭战,李自成遇到的就是,洪承畴,袁崇焕,祖大寿,何可纲,孔有德,卢象升,耿精忠,曹文诏,吴三桂等等数十万明朝精锐大军,早就被灭多少次了。


烽火观察


明朝的灭亡不能全说是李自成的原因,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朝末期就像一座爬满蛀虫的大楼,这些蛀虫有国家政策的崩坏、朝廷内部的腐朽、小冰河时期的天灾、土地兼并导致无地可种的农民、党派之争不办正事、满清关外虎视眈眈等等因素。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灭亡吗?

答案是会,但不会那么快的灭亡。明末的农民起义是帝国政策导致的诱因,杀了李自成还有千千万万的李自成。当时农民军的领袖有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乱世王、闯塌天、八大王(张献忠)、闯王(李自成)等等。李自成在刚开始不是最有实力、也不是名声最大,他是闯将,是继承了别人闯王的称号,势力才大了起来。也就是说,在明末的灰暗的局势下,就算没有这个李自成也会有另外一个李自成帮忙推到明朝这堵墙。

但如果没有李自成他们的农民起义,明朝不会灭亡的这么快。满清关外威胁、国内灾祸连连、朝廷内部混乱,才是主要原因。

没有农名起义,能撑得住满清的进攻吗?

农民起义的诱因是明帝国长期的土地兼并导致穷人没有土地耕种,进而激发社会矛盾。一方面起义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明朝加派三饷又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直到最后流民危及帝国存亡的边缘。

所以在当时明朝控制的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已经积压了几百年已经到了要灭国的地步,农民起义是必然行为。

但是如果没有发生农民起义,明帝国至少不会落到国力衰竭的地步,如果没有农民起义,财政收入稳定,国家不用分兵和投入大量进行资源镇压。对于关外问题最多一步步丧失优势和主导权,然后固守城池,可以让明帝国多一点苟延残喘的时间。

如果没有农名起义,明朝还是能凭借强大的国力来制约一下满清,然后通过和亲、通商,顺带腐化一下满清高层什么的,等新一代的满清贵族成长起来再分化一下他们,或许明朝还能“满血复活”。

但这些只是我个人意淫罢了,明朝就算没有农民起义也绝非满清的对手。那时的满清已经空前的统一,早已对明朝垂涎三尺,除了第一代领导人努尔哈赤英明的领导外,最重要的还是这时的明朝已经是任人宰割的老黄牛了。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规律的体现而已,说的简单点就是气数已尽。皇权政治就像一张拉满弦的弓,吸收了几百年的社会矛盾和压力,终于到了崩坏的这一天。明朝的灭亡充满了各种的因素,农民战争和满清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而已。


大国布衣


我换一种问法,如果没有李自成,是不是就没有农民起义或者农民都会老老实实的,就算是饿死也要忍耐下去?



当然不会啦,农民起义又不是李自成搞出来的,李自成是后加入起义的,在李自成之前,农民起义已经是如火如荼,在北方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农民起义的扩大已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明代土地制度已严重激化,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矛盾激化。政府日益腐朽,明朝君臣的腐化已经到骨子里了,加上边患费用与王室费用,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已经使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天灾的影响,大量民众纷纷破产,吃不上饭,无家可归,不得已纷纷走上了造反起义的道路,于是就有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所以,明末的起义只会规模越来越大,而不会减小,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只会越来越惨,因为土地都已经被地主给兼并了,这和李自成无关,只和明朝有关。所以综上无论有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都会产生,都会扩大,都会继续。所以才会出现农民军越打越多,杀了一批,又多一批。把农民军打到几个人,过不了多久又一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72路义军很多都是打散了又重组,重组了又打。总有人饿着肚子,因为农民纷纷被迫参加起义,因为农民都活不下去了,对朝廷失望了,因为农民要抗争。



下面有人说如果没有李自成老百姓就会安安稳稳过日子,放屁,明末到底有多惨,自己不会去看吗?以前写过一个明末农民的生活,折骨为食,吃土,吃小孩,这种情况下怎么过下去啊?起义是被迫的选择。前几天还见到一个明吹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太平日子过久了找点刺激?脑残吧,这是掉脑袋的活,是争取生存的日子,是没法子的事。记住,中国的农民是最具有忍耐性的农民,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站起来,给自己维护权利,他们只会忍耐,只有忍无可忍,才会去干掉脑袋的事。



那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对农民起义的作用。李自成确实是个人物,农民军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他功不可没,也正是在他手上,农民军拥有了和明军正面叫板的资格,对于明朝的灭亡,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他,农民军可能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盘散沙,明王朝也不会在几年之间君死国灭。但他不可替代吗?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的力量在整个历史中是有限的,或许他可以让车轮走得更快,或者走的更慢,但是他不能让历史的车轮倒车或者是拐弯。李自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没有他,并不能改变明王朝的灭亡的必然结果,明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或许他今天不会被推翻,但明天就说不准了。如果没有李自成,农民军可能还是一盘散沙,农民军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击溃,农民军想不出优秀的谋略去打败官军。但野心家是总会有的,随着农民起义的扩大,总会有一个厉害的人物,逐渐控制整个农民军,逐渐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一方枭雄,逐渐打败明朝,最终将明朝灭亡。历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有没有自李成,只是决定明朝灭亡在谁手上,而不决定明朝是否会灭亡,明朝的衰亡不可避免。还有人会说万一明朝出现了个改革家,没有李自成,明朝有时间改革,使农民吃饱饭,起义就会平定了。我只能说你想太多了,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已经集中到一定程度,要想让人民拥有土地,只能重新均田,也就是说要把地从地主手上拿出来,这相当于是和整个统治阶层作对,就皇帝自己都是一个大地主,他皇庄土地那么多,舍得给别人吗?所以张居正失败了,张居正的改革就是逆土地集中的趋势,如果想要改革,皇室,王族,士绅,这些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觉得可能会改革成功吗?所以到了王朝末期,要想减少土地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逆制度的,所以明王朝只能延续本来的趋势,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的深渊。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大,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起义的行列之中,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明王朝在起义的浪潮中不断消耗自己最后的生机,最终灭亡,由新王朝重新开始均田平分土地,这是封建土地制度不可避免的结局。

所以综上,即使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还会发生,还会扩大,最终明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区别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不存在结果不同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