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文史汇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就是非常典型的范例。我们就用大白话闲聊它们的意思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白话即:实话不好听,(太)好听的话不实在。😊😊“信”为诚信、可信、实在,“美”为美丽、美好、好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忠言逆耳”的情况,但更多的是有求于你的人,跟你说话常常会夸奖你、说好听话。这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以较好的帮助我们,来通过语言来辨别人,或判断事情的利弊。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笼统的、字面的理解,就是善良的人不好狡辩,狡辩的人又往往不大善良。当然,我们也是要讲场合、看具体的事的。生活中观察判断人,完全可以用这个话,作为观察判断人的一种方法。但开辨论会、一些谈判,甚至涉法问题,我们又要区别对待。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大白话应该是,智慧很高的人也不是事事都知道,什么都知道的人又往往不是具有很高智慧的人。还有,如按“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来理解这里的“智者”,那么“智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可以理解为,真正能识人、知人的人,他的生活、朋友圈子并不会很大,相反,生活中“狐朋狗友”太多的人,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识人、知人。

OK!就闲扯至此吧!😊😊😊🙏🙏🙏祝福您、祝福读者每天健康、开心、好运了!🌷🌷🌷🙏🙏🙏


沃克特尔


若单讲这三句,这是老子对识人的看法。

信者不美,美者不信。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为美者,斯不美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矣。正如今天所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好听顺耳的话,不一定是好话。恭维阿谀奉承的话都是不可信的话。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辩不言。真正有理的人是不会跟你狡辩的。凡事狡辩之人多为无理之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相当于今天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正有知识的人,他是从不炫耀他的博学。无知之人才炫耀他的全能。

祸往往出于口。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辩属争强好胜,这是老子极力反对的。大辩若纳。智慧巧诈也是老子反对的,所以他说:弱其智,实其腹。所以说老子的哲学是“反动”的哲学。反其道而用之。


非常各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的一段话。我用我发过的回答一下。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束语。前三句在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三对范畴中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圣人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

辩者不善(急于申辩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知者不博(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

博者不知(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不积(圣人不会积累占有财富),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力帮助了别人自己反而愈感觉充实);

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给予了别人自己反而愈感觉丰富)。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利而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

为而不争(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武功文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用这一章对自己关于德的论述进行一个总结,所以具有特指自己论述的意味,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泛指。老子认为他谈的是历史发展的上德,而不是世俗遵循的下德,所以虽然不中听(不美),譬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却是真理(信言)。说那些迎合世俗的好听话(美言),譬如仁礼等,却是谎言(不信)。真正管用的管理方法(善者)不是靠巧言佞色的忽悠(辩)来推行的,巧言佞色的空话(辩者)不是管用的管理办法(不善)。譬如水处众人之所恶,善处下而不争等。有智慧的人不靠博杂来显示才能,靠博杂来显示才能的人其实很蠢,言外之意集中精力,专注一点才是真有智慧。老子这些话,其实就是为自己五千言只谈"道"和″德"两个字张目。后面的"圣人不积"等,是对上德的高度概括。


梅里一了


信言不美:诚信真实的语言不必用绮丽的话来称扬和赞美。

美言不信:花言巧语是不诚信和不真实的,假的。

善者不辩:品德行为高尚的人,不与别人争论是非对错,把罪责归为自己。

辩者不善:争论是非对错的人往往不是道德行为高尚的人。

知者不博:这里的“知”通智。知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智者对事理,心里明白清清楚楚。博,是通过大量的记问,和学习掌握知识。不博,不是像世间拥有世智辩聪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

博者不知:记问之学得来的知识的人即世智辩聪者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


梁69853253


对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很难说谁对谁错。我觉得还是河上公的解释更全面,更深刻,也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义。

道德经第81章的标题是“显质”,是最后一章。应当有总结的作用。显质,明显是教人如何识人,如何修身的。同儒学的修身有类同之处,但看法截然不同。

信言不美:信言和信言者不美,如道一样朴且质(实实在在)。

美言不信:美言和美言者,言辞华丽,虚伪而空洞。言和人都不可信。

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而不是以文饰身。

辩者不善:辫者为巧言者,不善祸从口出,不得善终。

知者不博:知者为知道之人,专守道一。

博者不知:博者指见闻多知识广,但往往不能守道一得真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德经,尊道重德,含义十分深刻。以上是我对河上公解释的理解,不知对否。如有意深入学习,应该阅河上公和王弼的解释。


老梁139490047


我这么理解!真实可信的言语并不重修饰,美丽动听。美丽动听的不一定可信是真话!善良的老实人不会辩驳!而会辩之人一定不是善良可欺之人!知识永远无法博览全书而渊博!真正博学的人不只重于知还有识!总而言之说明,智慧之道明白阴阳一体!中正为道却不偏见于阴或阳!阴或阳各持己见,却不明白道之无上之驾驭,运用阴阳的能力!因此,道行天下!必然明白变中存变,一切无有定数之道!没有一程不变的办法与技术!但有世代传承之道理!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再利用古代先人传承下来的办法与技术来死搬硬套的用于现实!但其中道理,做人之道,天地人关系性之道,人事物整体相融之道及一切关系是永续不变的!人永远不可能无天地支撑而做到无所不能!更不可能,天地分化而独善其身!这是永世不变的真理,修真之道!一一一引航者!无我无为,只为普渡众生于长寿,健康,幸福,美满于永远!这才是人类文明可持续生存的真谛,真理所在!愚人释道!牟志法!直谏上苍!


法度之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价值的话语,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语,不一定有价值。善于为道的人不与人争辩;与人争辩的人,不善于为道。自以为是,就不能通晓事理。通晓事理的人,不会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不善言。不自以为是,才能言无瑕适。


众妙大学


言语超过了度,就是带有欺骗的属性。欺骗自然失信。世界因为不完美才有不断进化变革的动力,不断变化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矛盾论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规律。而完美的说法或者承诺本身就不符合这种规律。那么事实和语言总有背离的时候,而落差越大,越失望,失信的相对程度就越大。


開M運H居M士


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言是指值得相信的话,值得相信的话是真话,真话难听,所以不美,美言不信自然是指,好听的话不是真话,所以不值得相信了。“善者不辨,辩者不善”,这里的善者是指真正懂的人,善者不辨是指,真正懂的人动手时高下立判,不需要与别人通过辩论争输赢来证明自己,辩者不善是指,不懂的人需要通过辩论争输赢来证明自己,所以总是与人辩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指某方面精深者不会样样懂,样样懂的人不会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