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到底在哪?

飞猪你见过吗


国产车与合资车、进口车的差距到底在哪是一个很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其实目前的自主车饱受诟病的并不在于性能方面,而是品质方面存在问题,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需要的仅仅是一辆耐用、实用的车子,但目前的自主车还做不到;大部分合资车难道卖的真是牌子么?其实并不是,实际上很多合资车没有什么颜值、也不具备什么性能、不要谈省不省油、更别提有多高的配置,但消费者依然会为之买单,原因就是质量上耐用,正常使用下不容易出现故障而已,其实咱们老百姓的要求就是如此的简单,而在机械领域中,这个经久耐用就是核心、灵魂,做到经久耐用的基础上再去谈性能参数优劣、配置高低,所以鄙人觉得很多小车企打造自主车的方向完全是偏了。。。最难走但却最该走的一步,被我们很多自主车企跳过去了。。。没有内力却有一身华丽的技法、招式,也就成了慕容复;乔峰只配备太祖长拳,一样非常厉害,基础实在太重要!


鄙人不想谈知识产权、性能优劣、配置高低等方面,此文仅仅是在质量方面对比一下自主车与合资车、进口车之间的差异;和质量紧密相关的是标准,执行标准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在决定设计研发一辆汽车之前,首先要确定一套相关的体系,也可以理解成要先搞出一个平台,然后根据这个平台去设计、研发车子所需要的零部件,而打造的零部件要遵循平台的要求;为了保证零部件达标,欧美等发达国家会对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符合平台的标准要求,其实并不只是汽车领域会如此操作,但凡机械加工领域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预备生产,在这些传统的工业强国眼中,预备生产才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内功,而成产不分只不过是享受成果的过程,但咱们很多自主车企太在意结果,想的不是该如何造车、而是赶紧把车造出来;欧美汽车强国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一套完善的体系标准,所以人家可以灵活的使用、甚至做出调整,调整是针对整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掌控整个体系标准,才能游刃有余;而咱们的自主车企并没有这样的完善体系,只懂得按照人家的标准去进行生产,但又不知道人家的标准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而为了降低成本又不会完全照搬人家的标准,而是自作主张的在某些零部件上降低标准,结果引发连锁效应,导致车辆的质量问题严重;这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掌控标准的弊端,减料可以,但要全方位的去进行重新的调整、标定,只改变局部,那么出现的问题就很难控制,因为改变一个位置,就需要连续改变多个位置来平衡;道理其实很简单,同样是降低标准,为什么进口车、合资车就不容易出现问题?而自主车就不行?实际上就是没有设计出标准的能力!喜欢用人家的,却不知道人家的标准是怎么设计的。。。


进口车对比合资车的优质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进口车遵循着所设定的体系标准;无论是在零部件的加工环节、还是装配环节,基本保持最高标准(不同车企的最高标准不同,仅仅比较同一品牌下的进口、合资车而已);而合资车相对进口车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遵循标准,但必然存在有标准降低方方面面,比如本地供应商的加入,也导致标准的降低,而合资车应对的策略就是尽量要求本地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达标,但又被更高的利润所驱使,所以有的时候能过且过,这样一来合资车的所有零部件之中就存在了一批低标准的配件,但好在合资车企具备足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可以针对部分零件的降标从整体上进行优化,所以合资车即便用了低标准零件,但往往也不容易爆发出问题;而装配方面合资车并不比进口车差,几乎不差。。。

合资车与自主车的差异

合资车质量可以保持在较高标准,只要是因为合资车还是大部分遵循着进口车的标准,只是局部降标而压缩成本;而自主车的问题在于没有标准可依、或者说不知道应该去遵循谁家的标准;很多自主车企没有独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体系标准,这也不能怪自主车企,因为设计标准太烧钱,而自主的产品销量又很惨淡,所以很多自主车企没办法预见未来的市场,所以不愿意做这种豪赌,赌输了怎么办?花了几百亿、上千亿设计出一套体系,结果造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谁来负责?没有自己的体系就没有灵魂,所以这么年来咱们的自主车企总是绕开这个难题,东拼西凑的拿来人家的标准,一个自主车企甚至可以按照多个外国车企的体系标准生产,这样的生产体系能生产出理想的产品么?这样也就成了鸠摩智,用道家体系催动少林标准。。。但鸠摩智内功深厚,但咱们没有!自主车的三大件基本不存在问题,因为大部分采用外来技术、或者是收购的外来专利自主技术,所以往往没有什么问题,但一些其它部件损坏程度就高了,今天出点异响、明天坏俩塑料件等等,这都是降低标准所导致的!

很多朋友认为自主车很良心,但实际上真是这样么?

1.首先自主车的价格要比同级别的合资车便宜一大块;

2.其次自主车要比同级别合资车的配置高上一大块;

3.再其次自主车所需的空间成本远比合资车要高的多;国内的大型零件供应商并不重视自主车企,因为很多自主车企的产品无法保量,供应商提供零件是有开模成本的,需求量小的零件价格往往超高,所以很多自主车企拿不到价格合适的零件,标准通用件还好说,但特有的零件成本超高,所以自主车的生产、制造成本就远高于同级别的合资车,并不是说材料有多好,只是说用同样的材料,自主车企拿货价更贵!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自主车与同级别的合资车相比较制造成本更高、配置更高,但价格却比同级别的合资车价格低很多,凭什么?这是不是就出现矛盾了?看得到的地方也许被众多的配置所覆盖,而看不到的地方呢?有些话不必深说。。。写到这您也就该明白自主车与合资车、进口车之间的差异了,只要就是没有自己建立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标准,东凑西拼的用人家的标准进行生产;而为了降低成本,还会在东凑西拼的标准上进行局部将标、整体降标,降完标准又没办法从整体上去优化,所以差异就非常明显了;其实这也是自主车的无奈、心酸之处,他们也想自己研发一套标准体系,但那要烧很多钱,即便有的车企能拿出这笔巨款,但造出产品后,又有几个消费者会买单呢?嘴上高呼支持自主车的朋友太多了,但实际上又有几个朋友买自主车呢?这样的支持只是给别人听的话而已,实际上没有半点用处,敞亮话谁还不会说几句?所以自主车现在的局面很尴尬,想大刀阔斧却又没有办法面对失败风险,所以这么多年来内在变化很少,没办法在自主车企才开始努力的时候,咱们的汽车市场已经被合资车以及进口车牢牢占据!


非专业车评


如果到车厂参观一下就会知道,有合资品牌又有自主品牌的车厂,如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同时又有一汽奔腾,江铃股份有江铃福特同时有江铃驭胜……这些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是共线生产的,也就是说在同一设备的生产线上,同样的生产工人,既生产合资车也生产国产车。比如今天有100辆的福特撼路者生产计划,又有100台的驭胜350生产计划,那么在同一生产线上,完成100台的福特撼路者生产后,接着生产驭胜350。

这样看来生产合资车的设备和技术工人都是共用的,就是在同技术同设备的情况下生产的。

在车辆开发上,一般车厂都不是自己开发车,像江铃的驭胜330是奔驰的设计师开发的。

即便是全 自主国产车企,因为我们的车企建厂都比较晚,所以车辆生产线也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

所以国产车与合资车在设备、技术、研发上差别都不都不大,那么其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主要在配件上,合资车由于占着价格和利润空间的优势,基本使用的是价格较贵全球配件供应商,据说我们只有一家福耀玻璃是全球前100配件供应商,而我们国产车主要靠廉价求销量,利润很有限,就只能用价格较低的配件,这就质量上往往不能和合资相比,举个例子合资车的保险杠在遇到小事故碰撞后不容易碰裂缝,而国产车保险杠就是另外的情形了。

还有就是合资车一般都是现在国外上市若干年以后才进入我国市场,在国外该出的毛病都已得到了纠正,所以到了我们这里质量就比较稳定了。而我们的车都是新近入市,肯定会出些毛病。

再有就是,合资车一款车由于品牌优势、质量优势,一款车会卖几十年,像帕萨特、迈腾、高尔夫、POLO、卡罗拉、凯美瑞、轩逸……都是卖了几十年的经典车型,性能和质量都比较稳定,而我们的国产车由于没有品牌价值和质量优势,往往上市三四年还没到质量稳定就卖不动了,就必须停产开发新的车型,新车型还是卖不了几年,我们的国产车就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不断开发车型就大大提高了成本,开发新车型的烧钱程度是我们外行人所无法想象的,是以几百亿计的,像华晨开发的华松7仅研发费就是500亿,红旗H7好像开发费也是几百亿。

而合资车由于一款车卖几十年,这就大大节省了车辆开发费。


古今多少事21


长城创始人魏建军是学企业管理的,26岁承包了长城汽车厂,哈佛的成功源于丰田霸道。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是学冶金物理化学的,创始之初是造电池的。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最早是造冰箱零件的,之后造摩托,后来造汽车,按他的话说,什么挣钱就干什么。

奔驰创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1852年,他就读于斯图加特工程学院,1872年,戴姆勒设计出四冲程发动机,1883年,他与好友-著名的发明家威尔赫姆·迈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制出使用汽油的发动机。

宝马创始人吉斯坦·奥托是造飞机的,在航空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他老子是德国发明家,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

奥迪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原来是奔驰的生产负责人,后开创了奥迪,发明了铸缸体。

丰田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工学机械专业,老子是搞纺织的,有一百多项专利,死的时候告诉儿子,要通过发明创造为国效力。

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汽车修理工出生,世界上第二个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荷利奖章的汽车工程师。

说了这么多,你也应该明白了,国产车是为了赚钱而造车,其本身没有任何企业背景,之所以成功,归功于企业营销和迎合大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奇瑞,因为人家创始人尹同跃懂车啊!


一条腊肉


合资车,这就是个笑话,只是因人,因厂而论,那家合资的车的前身不是,国企造车,做了几十年,也没有个像样的开发研究出来的东西,钱是赚得钵满盆满,甚至有人瞧不起国产车,你花十万左右买个合资还觉得倍有面子,笑死我了没有国产车的出现,你毛线都够不着,国产车的竞争,恰恰动了合资车奶酪,才开始在配置上和价格上做了调动,有人说国产车没有合资好,你去拿任何一款国产车和合资车,同等价位同等车身的车进行长时间PK各项指标试试,你拿个十几万的车当宝似的开车子能坏吗?恰恰没有钱的人买了国产,在地理条件和无所谓的态度,挑战了国产车整体性能,而有些见不得民族品牌的跳级,反而去为合资或者进口的车去屁护。你说电动车PK原油车没道理,都是四个轮子的车,有什么不能PK的?电动车是未来,不管你是什么品牌,什么百年什么经典,都tmd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谈的都是未来,你有本事你就创造未来,按你们这个狗屁理论,你为什么不去骑马?


农户19


国产车与合资车现在差距不止是一方面,就如同问题所说的不仅有技术方面还有消费者的意识,国产车近几年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是想要达到合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赶超”更是难上加难,下面就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就家用车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众有“TSI”的动力总成,本田有“地球梦”发动机,马自达有“创驰蓝天”技术等等,而国产车现在几乎没有什么领先的技术,发动机现在做的已经可以了,在质量可靠性和动力、油耗等方面虽然不是很优秀,但起码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不过自动变速箱是一大不足,现在最常用的是双离合,后期质量和性能的表现还很不理想,CVT和AT变速箱又受到了技术和专利等方面的限制。

了解完技术方面以后再来看意识问题,其实现在自主品牌比亚迪在混动上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拿得出手的,但就国内而言很不认可,一些反对的言论并不少,例如说定价偏高等等,个人感觉其混动车型单单一个动力就能值那个价,别管是不是用了电机驱动,合资车型用电机提升动力卖的就便宜了?有些还说合资车加上电机动力也很好,暂且不论是不是这样,起码没有对应车型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认为它做不到,一切用产品说话,如果车型出来了,各方面的性能超过比亚迪,那价格高出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国产车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造车太“浮躁”,很难真正用心去慢慢的沉淀出一款车型,销量不好的车型基本上就是停产,然后稍加改动再当新车型推出,以至于到现在很少有类似高尔夫、凯美瑞等经典车型,有些厂家一年自己都不知道出多少车型,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校,所以很多采用了合资部件的车型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说实话是一种态度,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汽车实说”


汽车实说


不存在所谓的“国民意识问题”,也不算是“技术问题”,确切的说应该是“历史遗留问题”。


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其实就是基础工业的差距。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就是技术问题么?并非如此-----而是中国并未如西方国家一般进行了“工业革命”。

所谓的“工业革命”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两个技术的革新,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而正是通过手工到动力机器转变的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学经验。比如工艺配比,材料配比,生产流程改制等等等等-------这些就是基础工业的厚度。


但我国因为一些无法明言的原因,缺少了这一段工业中“打怪升级”最关键的时间。


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差距是工程学上的差距

我其实在很多回答中提到了两个概念,science是和engineering,前者是科学,后者是工程学。

如前文所言,我国产生差距的根结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没完整的经历过“工业革命”,表现出来的差距就是“工程学”上的差距。

很显然,这跟读书是一个道理,同样的知识,都是没有国界,一视同仁的。上课老师跟你讲的公式、定律跟谁都讲了,但到做题上呢?如何用这些东西把题目解出来?无非就是对题型的熟稔、对知识的运用,以及长时间的练习-------科学和工程学是一个概念。

技术理论,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在这块并不是短板,但是到实际应用却不是就知道理论知识就够了啊,非得是经过了大量的失败,从而才能总结出来的各国私有的,不外传的工程学经验----------很多人喷我们国家为什么在今天都造不好发动机,是因为大家想着圈钱,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都是拍脑门想法,根本就不知道我国的现状和进步的艰难。

时至今日,我们谈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弯道超车”,什么叫弯道超车?是在各种技术拐点中拉进差距------但这个办法只是避免在前沿科技不再落后,并不能让“基础”知识更上一层楼。



工程学上的具体差距

这些具体的差距,前人已经有过总结,限于篇幅,我就仅仅在大方上谈谈:

1.金属铸造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金属材质的研发差距

金属浇铸成型的流程

模具和压铸机的差距


2、机械加工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零件加工设备的差距

加工流程的差距


3.装配工艺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环境差距

工艺差距

流程差距


总言

以上,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在用车稳定性上,三大件的稳定性、性能上就和合资品牌有较为直接的差距了。

当然,虽然有差距,但大家不要忽略如今的自主品牌和我国基础工业的进步,不要瞎比比喷-----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you can you uo,no BB?











无聊到巅峰


国产车已经完全可以秒杀合资车,进口车了。

看看汽车广告和头条里百姓的声音即可。我觉得国家完全不用再设置壁垒保护这些国产精英了,再继续这样会让国外误以为我们国产车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放开市场,和美国一样零关税,零附加税,让百姓在国内可以买到和美国德国一样价格的汽车,不要让大家误以为高价车等于高档车,当那些价格低于国产车的外资汽车大量进口以后百姓会觉得原来进口车才是低档车,反而更加推崇国产车。当进口车进来也没人买,进货商进来没人要时间久了自然会都去卖国产品牌去了。

建国八十年了,中国汽车制造业从一汽解放牌汽车开始也七十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技术沉淀国产汽车早就技术成熟了,已经成为汽车大国,汽车强国,许多东南亚国家都在进口中国汽车,比亚迪电动汽车已经远销到了美国,你说中国汽车还要保护吗?让那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落伍思维见鬼去吧!



小庙居士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模仿加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阶段,许多核心零部件还要依靠进口,这就是国产车的现状。而合资车辆使用国外汽车工业的技术,在国内建设生产平台组装,汽车制造工艺要比国产车好。要说差距,一定会有,但是国产车近年来发展迅速,双方的差距正逐渐缩短。

发动机:发动机技术一直是国产车的发展瓶颈,目前我国个别汽车厂商都在研制自主的发动机,但起步晚,投入大等因素决定了我们短时间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国产车发动机需要进口。但是有哪个国外厂商愿意将最先进的发动机卖给别人呢?




变数箱:汽车变速箱有许多种,但是知识产权都在人家手里攥着,想要重新开发难度很大,这也是问什么大众推广双离合变速箱的原因,成本低,不受AT变速箱知识产权的制约。


技术:有的国产车,故障率可能会高一些,但是通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接近合资车的水平。


配置:要说配置,国产车相对来说比合资车要高,同档次车辆,国产车的配置可以说要比合资车高出许多,不到10万车辆,真皮座椅,多功能方向盘,倒车雷达倒车影像等配置应有尽有。通过提高车辆的配置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价钱:不过国产车的价格要比合资车便宜许多,而且当前国产车的市场也主要落在中低端车上,部分争夺高端市场的车型已经展露头角。


朱博士白话发动机


差距肯定有,但是也越来越小,简单说下看法吧:

1.质量可靠性,其实近年来,国产车在三大件上已经没啥问题了,但是很多小细节还是不到位,开几年后各种异响,小毛病多等问题还是比较普遍。

2.国民固有思维,这个必须要日积月累的拿出硬货,要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来才能慢慢改变。

3.造车的理念和态度,国产厂家总是盲目跟风,但是基本功不扎实,各种高科技配置完爆合资品牌,大众TSI+DSG的组合火了以后,国产厂家也是一窝蜂的带T,一堆堆的双离合,殊不知越是新科技越是不稳定。因此,国产厂家过于浮躁了,其实我们缺少像马自达这样的厂家,非常执着,在全世界都搞小排量涡轮和各种混动,电动的时候,它硬是把传统自然吸气发动机玩出了花。

4.售后服务,没记错的话,印象中国产品牌召回非常少,是质量好到没有任何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大家也都明白。另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国产很多车型销量并不好,保有量太少,需要维修的时候备件未必充分,不像合资车保有量大,配件到处都是,导致售后体验也比不上合资的印象。

作为一个家里先后有五台车(韩系,法系,德系,日系)的过来人,我和家人已经过了那种追求高科技,追求动力操控的阶段,家用车最大的目的就是能把人安全的从A点运输到B点,没事别跑4S和修理厂。好用,省心才是王道,而这恰恰是国产现在的弱势。

喷子们也不要说什么不支持国产国产就发展不起来之类的,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国产车能像华为手机那样一步一步做起来(我和老婆以前从来都用苹果,三星,现在全部用华为了),相信没人会不接受国产车。


小峻528


差距?这个要看价格了!!!

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非常实际的,很多时候,我在头条看到很多人喷国产车,用十几万的合资车和十万八万的国产车比,这个怎么比啊???没法比啊!!!

但如果用二十几万的国产车和二十几万的合资车比,又不是同一级别的车,也没法比啊...

真正的差距在于品牌效应和技术专利!!!

目前来说,国产车的质量已经算不错的了,但由于利润原因,主要还是配件材料和装配工艺精细度相对差一点,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专利受控于人,不是做不出好的发动机,而是好的人家已经申请专利了,你要绕开很难啊,甚至可以说不实际,汽车已经发展了那么多年了,该成熟的成熟了,要创新可真的难上加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