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泰安市>岱岳区 大汶口镇

大汶口镇位于泰山之阳,汶水之滨,地处著名的泰山与孔子故里曲阜黄金旅游线的中心点,距两处各30余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

大汶口镇在汉朝前后为钜平县;在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到了明朝划为和平乡大汶口社;从清朝开始,独立升为大汶口乡。

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至7000年,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典型遗存。其断代跨越母系——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并称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源。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1959年5月修筑津沪铁路时发现。现已进行了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房址14座。大汶口文化遗址是集中的新石器时期氏族公共墓地,现已出土文物万余件。出土大批墓葬和石、陶、玉、骨器物等随葬品,对研究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萌发等有重要历史意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彩陶豆已被故宫博物院保存。

大汶口镇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文物景点、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著名古建筑山西会馆,康熙皇帝南巡时修建的行宫皇营,明隆庆年间修建的“江北第一古石桥”,历代帝王封禅之地云亭山,泰安八大人文景观之一的汶河古渡,大汶口镇驻地东500米处的文姜城等多处重点名胜古迹。

山西会馆位于大汶河明石桥北桥头,包括关帝庙和戏楼两部分。据《重修庙记》记载,关帝庙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3年)建。据《重建关圣帝庙记》记载,因地隘制狭,庙貌残破,有感于关夫子圣德,由会首李桂蟾、李义兴、张太来等人约会积财,鸠工重建,立于清雍王三年(1725年)六月十四日。另据《关帝庙置地建戏楼志》记载,捐资购地,以广庙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初七立。可见大汶口山西会馆分两期建成,随后又修建围墙、东西门,使关帝庙与戏楼融为一体。修庙建戏楼由山西人出资,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山西官员、商贾乡人之所,故定名为山西会馆。山西会馆总面积2283平方米,南院为戏楼,座南朝北,面积1540.5米,能容3000余名观众;北院为关帝庙,面积742.5平方米,座北朝南,庙门居正中朝南,山平门式样,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进庙门,过厅即是关圣帝大殿,供奉关羽圣像。东殿供为财神,西殿供为火神,内有精美壁画。整个建筑雄伟壮观,重檐叠瓦,雕梁画栋,成为大汶口镇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见证。

大汶河古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全桥65孔,总长度221.8米。这座历经四百余年的古桥,由简易到坚固,由分段到整体,数百年中不断改变着面貌。据传说这大汶河古老的渡口,开始是简易木桥,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建成一座横贯大汶河的整体石板桥,清代又进行重修。据《泰安县志》载:“清姜桂松,字阑如,粥店人,不知书以攻石起家。豁达好施,于贫乏多所赈贷。大汶口石桥,长亘里许。雍正八年(1730年)冲毁,工费不赀,无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竣。行人快之,又自捐修津河石桥。前后约费二千余金。”石桥于乾隆六年(1741年)修成,大汶口一带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记其事,并题曰:“姜公桥”。后此碑在修建汶河拦河大坝时被损毁。姜桂松所修建的这座石桥,无论在高度、长度、石料和建造质量方面,都好于明代原桥。此桥板面全系泰山花岗岩,桥板每块长3米多,宽50多厘米,厚30多厘米,用5块桥板并排组成一孔桥面,桥面宽度2.5米。板桥的纵横相接处,均用铁锤形扒锔相钳接,十分坚固,每孔长度3.3米,桥墩均用大理石磨制成。

文姜城在大汶口镇驻地东北约500米处。今有一高出地面1.8米,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平台一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迹四周堆积有近两米厚的文化层,有盆、罐、板瓦、瓮豆、壶、碎陶器片。据考证,为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古建筑遗址。文姜是春秋时期鲁桓公夫人。文姜城是为文姜从鲁国回齐国修建的行宫。据史书记载,文姜回齐国时“共从如云,共从如水”。可见当时随从队伍是何等庞大,场面是何等壮观。据传,时修建的文姜城是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行宫大小及毁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云亭山位于大汶口镇北3公里处。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是古代帝王封禅之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曾“封此神为之禅侯”。《史记?封禅书》云:“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唐玄宗《纪泰山铭》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云云,或禅亭亭”据此看来,古代帝王封禅,就在云亭山之上。从云亭山上算起,向北到北京1200华里,向南到南京1200华里,是南北二京的中心,也是古时南北交通的要道。古时的云亭山,山顶修有庙宇。庙门朝东,布局得当,气势雄伟,庄严肃静。南有奎星阁,过奎星阁进山门。过二门有二层楼殿堂,黄瓦盖顶,金碧辉煌。殿堂内塑有神像,栩栩如生。前有奶奶庙,后有皇帝祭地的平台。庙内外苍松翠柏,碧绿阴凉。古时的云亭山四周有水,树木茂密。每年春季有传统庙会,会期一到,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皇营位于大汶口镇卫驾庄西200米处,是清康熙南巡时修建的一座行宫。皇营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峻工。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历时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处落脚休息。其间留有数十名下僚、奴仆看守、清理、护卫宫室,而后几代皇帝除乾隆皇帝来过两次外,行宫再未使用。约在咸丰十年(1860年)该行宫被人为破坏殆尽,今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废墟。

皇营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四周环有宽1.2米,高6米多的红色围墙,殿堂、宫室近百间,三进三出,前后3个院落。皇营南向,南面并排3个大门,中间一门是行宫的正门(午门),仅供皇帝一人出入用。门坊为两木制铁板大门,门扇上各饰81个门钉,纵横各9排,门前有石狮1对,分别守卫在午门两旁。午门左右两翼,分别设有侍卫值班室。午门左边一门为文武官员进出之用,右边一门为宗室王公进出之用。走进门坊过屏门,下台阶便是前院,中间有石条铺成的甬道。穿过前殿、正殿,越过三院直达后宫。前院正面建前殿一座,是皇帝登辇下车之处;左侧建侍卫官员和跟随奴仆居住房三栋,座北朝南;右侧建敞房一排,用于存放车辇、饲养马匹。穿过前殿,便是中院,沿甬道往北60米,便是九孔拱形石桥,桥下为月河。月河东侧有假山一座,用太湖花石堆砌而成,高10米有余,山脚设有人工喷泉,山上栽植四季各色花卉。山旁建有六角御茶亭。中院北面是正殿,是皇帝同随从官吏晤面议事之处。东西长36米,南北宽20米,殿高25米,面积720平方米,为重檐八角无庑殿式,全殿中由数十根环抱巨柱支撑,双龙迭脊,黄瓦盖顶,装饰绚丽,金碧辉煌。殿内方砖铺地,下垫红砂,屏风前设有九龙御座,御座用楠木雕龙髹金而成。中院东西两侧,建有灰色出厦廊房,为随从官僚居住处。从正殿左右耳门北进,即是后院,迎面便是金瓦盖顶,双龙迭脊,昂首翘尾,凤凰翱翔,虎头瓦挡的单檐四角的后宫。宫内龙床虎炕,锦被纱帐设在两旁,楠木桌椅设在中央,是皇帝进餐和就寝的地方,后宫东西两侧配有宫女、太监居住的厢房。

皇营外还附设了附马府及御桥。附马府建在皇营正东,自为一院,是皇亲国戚及其随从人员的起居之处。御桥建在皇营正南大汶河之上,总长200米,宽3米,全为松木架设。


「乡村记忆」泰安市>岱岳区 大汶口镇

大汶口镇云亭山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