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故事】“豐城”地名的由來

【豐城故事】“豐城”地名的由來

【由來】


三國吳為富城縣,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1988年10月4日,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

【沿革】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豐城縣屬江州。縣名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傳說晉永平年間,豐城縣治曾有“紫氣衝斗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干將、莫邪雌雄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梁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因割縣之東境,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別隸撫州總管府巴山郡。隋初,廢新安入廣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罷豫章、巴山、豫寧三郡,改置洪州;並豐城入廣豐縣,初隸撫州,後屬洪州。榮塘縣治遂廢。仁壽二年(602年),避煬帝楊廣諱,複名豐城。大業十二年(606年),林士宏(弘)陷豫章,縣治廢。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豐城縣,屬洪州。並以原治(今故縣)毀於戰火,於永徽二年(651年),移縣治於章水東岸(今老城區)。天佑二年(905年),梁王朱全忠因其父名誠,遂改豐城為吳皋。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改吳皋為豐城。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豐城戶滿五萬,升豐城為富州,屬隆興路。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隆興路為洪州府,更為南昌府;改富州為豐城縣,隸南昌府。清沿襲明制。

民國初,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豐城縣直隸江西省;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以後豐城縣先後屬第一、第二、第十一行政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21日,豐城縣解放,屬南昌專區。1958年屬宜春專區(1970年改為宜春地區)。1988年10月4日,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12月,正式撤縣設市,隸屬宜春地區。2000年8月,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豐城市隸屬宜春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