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孫堅是長沙太守,長沙是荊州一個郡算劉表部下,為何劉表不討伐董卓,還和孫堅火併?

佈雷桑秀策醬


東漢末年,孫堅是長沙太守,他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劉表是荊州刺史,他卻沒有討伐董卓。東漢末年的長沙郡屬於荊州的一部分,孫堅身為長沙太守,為什麼會跟劉表這個荊州刺史發生火拼呢?

其實,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不過,要先從孫堅講起。


中平六年(公元 189年)九月,董卓廢掉了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在董卓廢立皇帝的前一天,袁紹出逃。又過了一個月,後將軍袁術也出逃。在袁紹和袁術的忽悠下,一時間,輿論騷然。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紛紛揚言要起兵勤王。這其中就有身為長沙太守的孫堅。

不過孫堅跟其他人不一樣,人家都是扯大旗幹吼,沒人真的出兵去打董卓。而孫堅是真的去討董卓,連自己的根據地都不要了。然而正當孫堅準備北上討伐董卓之前,他幹了一件很二的事情,這件很二的事情直接影響了他的人生走向

啥事呢?就是孫堅一時腦熱,殺了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和當時的武陵太守曹寅有私矛盾。孫堅從長沙抵達武陵後,曹寅就開始忽悠孫堅,說王叡是董卓死黨。孫堅不知道是怎麼想得,他居然就把王叡一刀給砍了。後來有人把實情告訴孫堅,說他被曹寅騙了。盛怒之下的孫堅又一刀把曹寅也給砍了。

然後,討董英雄孫堅,就變成了圖害荊州刺史王叡和武陵太守曹寅的反賊。說的難聽點,孫堅變成了通緝犯


出了這事後,孫堅一拍屁股走人,帶著人馬繼續北上。而董卓控制的中央朝廷也很快有了反應:委任宗室出身的劉表為新任荊州刺史,接替王叡的職務;委任江東士族出身蘇代為長沙太守,接替孫堅的職務

這一下,孫堅就真的蒙圈了。他原本想去討伐董卓,可是連董卓的影子都有見著,他的長沙太守就被免職了,導致他不能再回長沙郡,只能在外地四處流浪。

既然長沙回不去了,那麼孫堅就只能在別處找出路了。那麼出路在哪呢?出路就在四世三公出身的袁術那裡。

當時的袁術,他也很尷尬。因為董卓架空了他的叔叔袁隗,袁術害怕自己也被軟禁,於是連夜帶著自己的部隊逃出洛陽,逃到了洛陽南面的南陽郡。可是逃到南陽後,袁術面臨一無糧草,二無合法性的問題。畢竟他不是地方的官員,沒有權力對南陽郡的地方官員指指點點。

於是乎,袁術就主動派人去向孫堅示好,向他拋去了橄欖枝。

袁術跟孫堅說:自己乃四世三公出身,我們家族的人都是朝廷的大官,我自己也是朝廷的大官,你殺刺史、殺太守那點雞毛小事也能算事麼?現在只要你助我殺了南陽太守張諮,再助我打跑董卓老賊,擁立漢帝,我保證朝廷不會再追究你的責任。

然後,袁術為孫堅表奏了“行破虜將軍”和“領豫州刺吏”兩個職務。雖然這兩個職務,董卓控制下的中央朝廷都不可能會批准。但是沒關係,有袁術這顆“國家領導人”的大樹替他撐腰,他還怕什麼

於是,孫堅也就替袁術殺掉了南陽太守,並與袁術合併一處,共討董卓。


正當孫堅和袁術合兵一處,準備對洛陽的董卓發起進攻時。劉表這個新任荊州刺史,也離開了洛陽,向荊州出發了。

不過在前面也說了。洛陽的南面就是荊州的南陽郡,而南陽郡現在被孫堅和袁術這兩個活土匪給霸佔了。劉表要去荊州,他必須要經過南陽,可是他是董卓任命的刺史,他要是敢大搖大擺的去南陽,袁術很有可能會直接砍了他

所以劉表只能喬裝打扮,扮成老百姓的模樣偷偷溜進南陽,再想辦法去荊州南部,並在荊州南部就任。後來,劉表單騎入荊州,並在襄陽與當地士族代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達成了共識:荊州士族擁戴劉表,並以劉表為尊,共同對抗紈絝子弟袁術、一介武夫孫堅,共保荊州一地的太平

這個時候的劉表,他是真的要感謝孫堅,感謝他地胡作非為。

畢竟,如果不是孫堅把王叡這個原任刺史給殺了,荊州刺史哪裡輪得到劉表?

畢竟,如果不是孫堅在北面打董卓,從中間把劉表和董卓隔開了,劉表哪裡那麼容易就擺脫了董卓的魔爪?



畢竟,如果不是孫堅把荊州這幅牌,打亂了重新洗牌(六個太守被他殺了兩個),搞得荊州數郡群龍無首,劉表僅憑襄陽一地的士族,哪裡那麼容易就控制整個荊州?

所以說,劉表後來能成功的控制了荊州,孫堅立下了“首功”。

至於說劉表為什麼不討伐董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反董聯軍是由袁紹和袁術等人主導的,而袁術又把荊州的南陽郡(東漢時期人口最多也有錢的郡)給霸佔了。劉表他作為荊州刺史,有義務也有責任收回南陽郡。但是他當時又沒有實力收回。所以他只能選擇靜觀時變,等收回了南陽郡之後,在做打算。

而“時變”的結果就是,董卓被孫堅和袁術打跑了,袁術和袁紹兄弟反目了!劉表又與袁紹勾搭上了。最後劉表與袁術開戰了。


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春,袁術與袁紹正式開戰。雙方各自叫人助戰,導致這一戰共有七位軍閥捲入其中。具體的混戰如下:

袁術VS曹操

陶謙VS曹操

孫堅VS劉表

公孫瓚VS袁紹

這七人中,孫堅和陶謙是袁術小弟,公孫瓚是袁術盟友;曹操是袁紹小弟,劉表是袁紹的盟友

最終這場混戰的結果是:曹操先是西征,拍死了袁術,然後迅速東征,拍死了陶謙,取得了兩線作戰的完勝;孫堅南征劉表,他倒是打贏了,但是中了劉表軍隊的暗箭,最後因為箭傷病死;袁紹則是擊敗公孫瓚。整個袁紹聯盟完勝!

而孫堅病死後,由於兒子孫策還小,因此孫氏一族便退出了混戰,回到了江東老家。當孫堅的部隊與袁術散夥後,袁術也離開了南陽,轉戰淮南,並在淮南又二次創業。當然這是後話了。

至於劉表,他在射死孫堅,趕走袁術後,成功的收復了南陽郡。但是,劉表也同時與孫氏一族結下了大仇。後來孫策平定江東之地後,江東就反覆與劉表開戰,劉表被煩的不勝其擾。



最後做個總結:

董卓亂政,孫堅興兵討伐,這很正常。因為孫堅本來就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

劉表能當上荊州刺史,是因為孫堅把原來的刺史給殺了,劉表撿了一個大漏。

劉表就任荊州刺史時,孫堅的長沙太守已經被擼掉了,兩人並沒有職務關係。

劉表之所以沒有討伐董卓,是因為他不想幫袁術做嫁衣,並且他實力也不夠。

孫堅與劉表並沒有私仇。劉表只是想趕走袁術而已。但是孫堅與袁術同盟,於是孫堅也就跟劉表開戰了。


Mer86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說:一是孫堅與劉表是什麼關係;二是孫堅與劉表為什麼相鬥;三是劉表為什麼不討伐董卓。

第一,孫堅與劉表是什麼關係?

孫堅是長沙郡太守,劉表是荊州刺史,長沙郡是荊州七郡之一,所以有人誤以為劉表是孫堅的頂頭上司,其實並不是,這裡面有個時間差。

孫堅當上長沙郡太守是在中平四年(187年),當時長沙郡有人造反,孫堅在平息黃巾軍起義中表現出色,朝廷認為他是少數能打的官員之一,所以讓他當長沙郡太守。

孫堅到長沙郡後,平定了叛亂,之後就在那裡留任了,朝廷封其為烏程侯。

到兩年後的董卓之亂時,長沙郡的太守名叫王叡,還不是劉表,王叡才是孫堅的頂頭上司。

第二,劉表為什麼與孫堅相鬥?

關東聯軍起事後,孫堅積極響應,迅速帶兵北上,他的這個反應有點兒類似董卓,只是董卓有朝廷的詔令,而孫堅是擅自行動。

而且,孫堅沒有董卓速度快,走到南陽郡就停下來了,孫堅主動投靠了袁術。以孫堅當時的實力和戰鬥力,顯然遠高於當時的袁術,孫堅肯委曲自己其實是不得已。

孫堅擅自帶兵北上,為了避免上面有人找他的事,孫堅主動發難,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王叡,又殺了南陽郡太守張諮。孫堅把事情弄大了,無法收場。

既然與朝廷徹底翻臉,孫堅只能依靠關東聯軍了,孫堅這才投靠了袁術,希望以此迅速加入到關東聯軍的陣營中。

而直到這時劉表才在荊州亮相,正因為王叡被孫堅殺了,劉表才有接任荊州刺史的機會,劉表上任時,估計孫堅的長沙郡太守也早就被朝廷罷免了,二人並不是上下級關係。

劉表上任後很快收服了荊州各郡,但最北面的南陽郡還在袁術、孫堅手裡,劉表要統一荊州,與袁術、孫堅自然會發生矛盾,雙方你來我往展開混戰,孫堅臨死前就是奉袁術之命來攻打劉表的。

第三,劉表為什麼不參與討董?

關東聯軍起事,劉表並沒有參與,他還像之前一樣向朝廷進貢,意味著董卓其實站在了朝廷一面,也就是站在了董卓一面,其原因大致有三個:

一是,劉表的這個荊州刺史其實是董卓任命的,對此劉表心有應該感激,不反董卓有這方面的因素。

二是,關東聯軍起事時劉表才剛到荊州不久,他是單槍匹馬來荊州的,荊州各地都被實力派們控制著,劉表的當務之急是收拾他們,沒有精力參與關東聯軍。

三是,劉表這個人一項務實,他想坐山觀虎鬥,並不想與董卓的涼州軍為敵,當時有實力的幾個人,如劉焉、劉虞、陶謙、公孫瓚,基本上也都持這個態度。


南門太守


糾正一個錯誤,孫堅和劉表火拼,基本上可以算孫堅先動手,劉表只是防禦為主。

再糾正一個錯誤,長沙太守孫堅並不是劉表部下。劉表被任命的官職,是荊州刺史。刺史雖然是州的官員,但並不能管轄郡的太守,而只是監督各郡的事務。按照品級,刺史是六百石,太守是二千石。明白了吧,東漢的荊州刺史和長沙太守,只有業務上的監督管理,並沒有上下的統轄關係。嚴格說,孫堅的官是比劉表大的。後來那種直接管太守的,叫州牧。州牧地位如同九卿,那確實是比太守大的。但當時劉表只是刺史,還不是州牧。

當然,不管誰打誰小,荊州和長沙畢竟好像是一個州的。為什麼要火拼呢?劉表為什麼不討伐董卓呢?

主要原因是——劉表這個荊州刺史的官,還是董卓任命的。

在有的民間故事中,把劉表也加入十八路諸侯,這是錯誤的。劉表是被董卓任命為荊州刺史的。他去荊州的時候,基本上單槍匹馬光桿一個過去,後來得到當地豪門蔡瑁等人的幫助,才鎮壓了荊州當地的豪強,在荊州紮下根來。

這事兒也別怪劉表接受奸臣任命什麼的。畢竟當時,雖然董卓幹了很多壞事,畢竟董太師才是代表朝廷。袁紹、曹操那幫人是叛軍。所以當時天下的地方官,一部分在觀望首鼠,一部分服從董卓的命令。

而且,這位孫堅,確實也不是個善茬。他討伐董卓不假,同時還夥同袁術在一起搶地盤。孫堅起兵的時候,當時的荊州刺史還不是劉表,是王叡。王叡當時也要起兵討伐董卓,按說和孫堅還是戰友。可是就因為他以前對孫堅不客氣,孫堅就趁虛偷襲,逼迫王叡自殺了。因為孫堅殺了準備反抗董卓的荊州刺史,所以董卓才派劉表去上任,夠諷刺。

此後,因為南陽太守張諮不肯借糧食給孫堅,也被孫堅設下鴻門宴殺了。之後,孫堅讓袁術佔據了南陽,而袁術則表孫堅為豫州刺史(這是要出兵去搶另一位盟友孔伷的地盤)。

可見,即使劉表當上刺史後真的討伐董卓,孫堅照樣會和他搶地盤,不會因為這一點就手下留情。這事兒在當時討伐董卓的所謂盟軍中並不少見。兗州刺史劉岱殺了最先舉義的東郡太守喬瑁,盟主袁紹奪走了韓馥的冀州,又勾結曹操逼死了河內太守王匡。

再說本質點,對於孫堅為代表的這幫軍頭來說,討伐董卓只是他們起兵割據的一個幌子而已(當然,孫堅在其中還算好,畢竟真是和董卓打了很多仗的)。在這個幌子下為了吞併地盤兒自相殘殺,本來就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巴山夜雨涮鍋


孫堅與劉表之間並沒有上下級從屬關係,孫堅並不能算作劉表的部下。原因其實很簡單,與長沙太守同時的荊州刺史是王睿,劉表是孫堅殺王睿後的荊州刺史繼任者,劉表繼任之後,孫堅已經不再擔任長沙太守。

公元189年,孫堅在長沙起兵響應其他關東牧守之時,擋在孫堅北上路線上的荊州刺史王睿(治所江陵),因為自己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而要求孫堅先殺曹寅再北上,不料曹寅反將一軍,偽造王睿罪狀的檄文,成功唆使孫堅北上殺了王睿。而後,孫堅便一舉北上,先殺已經聲明反董的南陽太守張諮,再到魯陽,與袁術匯合,並經由袁術表奏,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正式脫離荊州編制,成為與荊州刺史平級的雜號將軍。

同年稍後,董卓以漢朝名義命劉表繼任荊州刺史,劉表這才單騎入荊州,並開始依靠蒯、蔡兩家地方豪族整合荊州各地,並且劉表還把州治北遷到遠離荊南的襄陽,一方面是忌憚叛亂與割據並存的荊南,一方面是為了防備近在肘腋的袁術、孫堅。

劉表之所以不討伐董卓,便是因為劉表當時初入荊州,統治基礎相當薄弱,必須先經過一番內部整合,才能很好地對外作戰。何況,劉表本人的性情是偏向於“守土一方”的,相較於“爭雄中原”,憑藉“雅好經學、尊儒重教”來搞定一方安寧才是劉表更為擅長的事。

至於,劉表與孫堅之間的恩怨,其實主要是孫堅作為袁術打手,而代表袁術與劉表爭奪荊北、豫西之地。此時的爭奪,已然發生在反董聯盟瓦解之後,全國都已陷入“不討董賊,討近鄰”的群雄混戰局面,劉表與袁術的爭奪,僅僅是混戰中的一例,犯不著再拿討不討董這一標準,拔高孫堅、貶低劉表。

何況,從官位上看,荊州刺史劉表防範豫州刺史孫堅來爭奪荊州地盤,本來就是名正言順的守土職責,明明是自衛,哪裡算得上是火併呢?


寒鯤


因為當時的官職系統已經混亂了,州牧對於地方上的轄制已經降到頂點了!州牧和太守同時擁有一地的軍政大全!就像北平太守公孫瓚就打敗了幽州牧劉虞!關鍵還是要看個人能力!袁術也把揚州刺史劉繇趕到了曲阿,他稱帝的時候也才是南陽太守後將軍而已!


隨風丶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