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的村庄名字有什么来历吗?有什么故事分享?

飞猪美文


锦州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著名的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在市郊有一个叫帽山的地方,那里就是辽沈战役指挥所,当年就是林彪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辽沈战役纪念馆就坐落在锦州。

锦州也是一坐古城,又是工业化现代城市,也是一个港口城市。锦州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枢纽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锦州是我的故乡,无论我身在何处,家乡永远都在我的心中。


Wqhua


我的村子旧县村在山东省泰安市,名字有来历。

据《重修泰安县志与地志》记载,曾为历代(春秋,秦,汉,隋,唐)等朝代的县城,到了宋代开宝五年,那时叫泰安县,县城迁至岱岳镇(今泰安城),以后人们就把此村更名为旧县村,因人口众多,又根据位置把旧县村分为:前旧县村,中旧县村,后旧县村,东旧县村。四个村子紧紧相连,南倚汶水,徂徕山近在咫尺,是一个有山有水好地方。


小镇军哥


我的家乡孙家庄村,系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全村共有856人,可耕种土地6215亩。孙家庄原名孙家屯,元末明初,为大阳村孙家的盐场,名盐圪坨,亦称孙家圪坨。清末民初,盐土渐少,盐场倒闭,盐场工人不愿分散离走,就都居住此地,开始有了孙家庄这一村子。可孙家庄至今却没有一户人家姓孙,姓李的姓王的居多。

孙家庄村位于呼沱河东岸,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现大部分种植玉米,年可产玉米600多万斤。孙家庄人民勤劳,年复一年靠种粮为生,生活过得也比较幸福。孙家庄人上进,每年有进入重点中学读书之人,出了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有三四个博士生。孙家庄人善良,多年来有许多山里人过不惯山里的贫穷生活,来孙家庄落户,又多了几户外姓人。

孙家庄村的名优特产是编织,产品为笸箩、簸箕,还有粪笸箩、安全帽。这些在生产队时可是紧要产品,远近闻名,曾经和县农资公司还签了合同供应。只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产品也就失去了作用,不过很多农户家中仍有保存,偶而也还用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孙家庄人民也不落后,正以奋进精神,勤劳致富,努力改变面貌,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欢迎您来此创业。





李增喜3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离镇子有十二三里地。我们村口那有个石碑两边个雕刻着龙凤,中间刻着:韩家大院,石碑的西边有一颗百年老榆树。我家邻居姓韩我叫他二爷,他儿子比我大七岁,我这个二爷会讲很多故事,我就喜欢听他讲故事。不上学的时候我就和我二爷一起去放牛,听他给我讲故事。那天他给我讲了我们村韩家大院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很多年以前他的太爷爷是一个地主家里特别有钱,在我们这个村子里是最有钱的大户人家,村子里一多半的土地都是他家的,据说后来民主了,他爷爷主动把家里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村民,后来村民集体立得村碑:韩家大院。到现在我们村里还有一少半姓韩的,而且他们都有亲戚。


小和尚爱读书


XGC上善若水是河南省中牟县黄店镇东谢村人。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东谢村的来历。

东谢村隶属中牟县黄店镇前杜行政村,是前杜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两个村民组,距中牟县城22公里,郑民高速公路14公里,距郑州市国际机场26公里,距机西高速11公里,距黄店镇政府3.5公里,交通便利。 小清河自西南方向来,东北方向去,环抱全村,从风水角度看很完美的玉带水。东谢村向北与刁家乡东石家村隔河相望,向西于前杜村相邻,南面与冯家村隔河相望,北面与黄店镇武家村相连。 村北为沙岗地,约1.5平方公里,沙岗东西走向,村东、西、南为粘性沙质土壤,约1平方公里,村域面积4.5万平方米,南北主街,东西街13条,全村现有164户,人口740人,地处北纬34.57度,东经114.03度,每拔高度37米。 东谢村全为汉民族人口,清朝乾隆年间建村,全部是谢姓人家。民国前称“小谢村"。后因于西谢村对称,建国后又称东谢村。东谢村为小清河洪水冲积平原,条状河带地貌,青沙粘质土壤,地下水位12米。现有耕地1400亩,机井四十眼,大中型农机四台,小手扶拖拉机137台,2000年粮食总产75万斤,森林覆盖率34%,多为杨、槐、柳椿、榆、楝等树种,畜牧业养殖厂2座牟味源生态园一处,医务室一所,村门上水泥路直通前杜村、黄武公路,人均纯收入7680元。 第一节村史 东谢村的成村史有两个版本。



一:据东谢村几位年长者谢文祥(86岁)、谢长法(88岁)、谢建明(83岁)、谢老臭(81岁)四位老人介绍:“东谢村是由西谢村迁入。三世祖谢三让(郎、藏)给石家村看坟(老庄后现有石坟岗),看中了此地,并在此定居,生四子谢士枝、谢士叶、谢士允、谢士英四人,后分四枝(老四门)。 东谢村还有乔姓、段姓、王姓、穆姓等四姓,据老人们讲,乔姓家产有本村谢丙兰继承,其祖莹在西坟的东北角;段姓的坟莹在西花园(地名),现仍存在;穆姓的祖莹地也在东南河,也是因为小青河改道,加上没有后人而被毁;王姓祖莹地在村西第一道岗中间,东谢村王坟(地名)因此而得,这支王姓的后人王群现移迁到邻村,后杜村的王姓就是王群(王行hang户也就是现在的经纪人)的后人。




再就是现在的西谢村老莹地,最西边的树木还给东村留着”。 有此可见东谢村是有西谢村迁来是靠的住的。

又根据东谢村世系图来计算,按常规算法,每世按二十年来计算,现东谢村有十七世,减去谢三让前两世,余十五世,三百年,应该是1719年,这时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东谢村建村应该是这个时候建村。


根据中牟县文物局堪定的《东谢村东北周朝古遗址》,也说明了在东谢村这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人来此定居生活。


据谢建明老先生讲,他曾听东谢村第十世老人谢海松讲,东谢村以前是古朱仙镇,据老人家讲:“古朱仙镇就在此地,北边从切坡地(东谢村地名居村正北一公里),南边到黄店镇段村,南北长四五里,从东谢村到段村也就是五里地。大块地(东谢村地名)位于村西北一公里处;八十亩地(东谢村地名)位于村东北1.5公里,也就是东周遗址,平整土地时有房基、窑场青灰遗址、瓦栎等”。

二:据《中牟县志》、《郑州地名古今词典》、中牟县民政局村碑载,东谢村系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济寺迁入此地,全村居者全是谢姓人。有一点我要说一下,据老人讲,东谢村是从西谢迁入,证据是西谢村老坟里的树一直给东谢村留着,并且辈分又一致,这个来源应该可靠。




又根据始迁祖到最低的辈分为十七代,按学述的计算方法,东谢村己经有340年的历史,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建村最为可靠。全村到了道光年间已发展到140口人。 清咸丰年间,全村人口再次增长,由于当的科学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危机,村里有两拔人分别迁出,谢士枝系迁至尉氏县大营乡五间房李村定居,谢士叶系迁至开封县西姜寨乡后常岗村定居。 建国后1957年东谢村又一部分人来到湖北省钟祥市盘石岭和大口林场落户。东谢村到目前应该是340年的历史。


东谢村的来历应该是第一个版本最有说服力。

本文摘自上善若水的作品《东谢村志》。笔者初中文化程度,在农村基层任上历时二十余年,经过近五年的走访,终于时下完成《东谢村志》的编撰工作,仅于此与大家分享东谢村的渊源!


XGC上善若水


所发生的故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沿,主要的战役是老山战役,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驻地船头村以西,中越边境口岸船头西南五公里处的中越边界骑线点上,现保留的战场遗址的是老山战场和老君山战场。由于战争的影响,现在麻栗坡县的排雷行动还在进行中,地雷依旧没有排完。

家乡的特色特产:三七的原产地,又被称为三七花开的地方。全国各地的三七基本上都是从我们这里发出,种植三七比种的大米还多,遗憾的是种三七的是当地人,做三七生意的九成以上都是外地人。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也都有它特有的故事,对你的家乡了解多少呢!





云南成飞


年轻时当知青,插队在潘庄公社,潘庄是个大镇,却没有姓潘的人家,姓杨的和姓冯的是两家大户,我这个第二家乡是大有来历的:

传说,这里是古代驿站,也曾是唐代熬盐的盐丁庄子,在北宋时皇帝赐给了元帅潘仁美,所以叫潘庄。据说潘仁美的墓就在潘庄,但是我们下乡时就没有看到踪迹。

这里是抗辽的古战场,北宋名将杨继业率领众儿郎抗击辽兵入侵,寡不敌众被辽兵围困,杨七郎匹马单枪闯出重围,找元帅潘仁美搬取救兵。

杨七郎曾在潘仁美之子潘豹摆的擂台前,看到潘豹暗器打死各路英雄,一怒之下违背家长不许杨家儿郎打潘家擂台的教训,飞身上台,躲过潘豹暗器,力劈潘豹。

潘仁美记恨杨七郎杀子之仇,不但不发救兵,还以杨家将抗辽不力为借口,把杨七郎绑在旗杆之下,乱箭穿心,射死杨七郎。

杨七郎死后埋在潘庄,七郎坟是一个大土堆像一座土山,坟墓靠近永定河边,永定河水泛滥,七郎坟就往上长,河水永远淹不了七郎的坟墓,为了纪念这位抗辽英雄,人们还修建了七郎庙。

后来杨六郎告御状伸冤,八贤王推荐调寇准进京审理潘杨案。寇准假扮阎罗,夜审潘仁美,杨家冤屈得以昭雪,潘仁美陷害忠良臭名远扬。

潘庄的潘家后辈以姓潘为耻,于是改姓为冯,这就是潘庄镇却没有一家姓潘的原委。而且杨家和冯家世代不通婚,不知这些年有没有改变。

关于七郎坟的传说有几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说是七郎被害后家人送七郎遗体回家乡,在潘庄歇息时,一滴英雄血滴落在土地上,这块土地便不断增高,后来人们建了七郎庙,这土丘才不再增高。

不管是哪个版本,都饱含人们对抗辽英雄的赞扬与怀念。

《宁河县志》记载,诗人徐羾曾作《咏杨七郎墓》的诗:“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抔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明月霞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谢谢平台


慧谷拾珠客


老家在云南玉溪,村子名称黄草坝,据说,“黄草坝”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r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荒无人烟、杂草丛生,后来迁徙到这里的彝族部落,用他们的辛勤劳作,将山间的荒草地变身为一片片沃土。春天,金黄的油菜花盛开在绿色山野间;秋天,田野里到处是丰收的金黄色;于是“黄草坝”的名字也就叫开了。

这就是有玉溪的“香格里拉”美誉的黄草坝。虽有“黄草”二字,但春天的黄草坝呈现出的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竹子迎风摇曳,高大的树木建搭成一个天然的凉台,曲径通幽的小道留下无限的遐思。站在山坡上的丛林里,整个坝子的风景尽收眼底:野草、鲜花、唧唧喳喳的鸟儿,山前山后绵延伸展的草地和田野,都笼罩在春天的烟雾里。而最夺目的是满山的油菜花,正开得肆无忌惮:一朵朵成簇,一簇簇成枝,一枝枝花开,一田田金黄色;天上一片湛蓝,地面一片金黄,花色袭人,让人喘不过气来。农家春色最美如斯!


夜话三农


在云南的昭通威信县有个叫天池的地方,那里就是我的家乡,距离乡政府14公里,海拔1500米,从乡政府的水泥厂分路就要上进村的盘山公路,一直到山顶,经过熊孔就可以看见一片世外桃源。村子四面环山,是个小盆地,格外平坦,进村口就是一片农田,翠绿翠绿的,村民的房子如今健在公路两旁,房子后面是一块块种植了玉米土豆和各种菜的土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果树开花,一片姹紫嫣红,夏天的季节,玉米并排而立,绿得流油,公路边南瓜花和牵牛花相交辉映,呼吸的空气都伴随着露珠和花香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

村庄里有苗族,汉族和彝族,大家相处融洽,互相通婚,从来没有民族争斗和矛盾。

这个村庄就在山顶上,却为什么叫天池?很久以前爷爷奶奶经常给我们讲关于天池的故事。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湖,湖水清澈,水位很高,在村口的农田尽头有个龙洞,里面宽敞明亮,龙洞一直延伸到乡镇府的水泥厂山下那条河,传说洞里困着一条龙。因为全县最高的山就在我们村后面,叫冠子山,那是连接天地的地方,神仙们时不时会下来游湖洗澡什么的。那时候的村民都住在湖后面很远的山上,他们都叫这个地方天池。正是这块风水宝地,也吸引了很多妖魔鬼怪,他们都想上天当神仙,经常在这一片搞得乌烟瘴气的。玉皇大帝就派了一条龙来守护冠子山,自从这条龙到了冠子山,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跑得没了踪影,冠子山上野味众多,经常有村民去打猎,有时候就看见白色的大龙盘旋在山上,有时候是遇见白衣少年打坐,还帮村民赶走凶猛的野兽。就是这条善良的龙公子,偏偏爱上了山下的一个女孩,违反了天规,上天要惩罚他把他变成一条小蛇,女子不同意,为保住龙,她跳进了湖里淹死了。龙非常痛苦就一口吸干了所有的湖水找到了女子的尸体,他一心求死想陪女子而去,玉皇大帝深深被他们的感情所打动,却又不得不惩罚以儆效尤,就命他回天庭沉睡一千年,他含泪抱着心上人化作龙身爬进了龙洞里,再也没有出来。玉皇大帝又担心他哪天爬出来上天报仇就做法在龙洞上面压了一座大山,许他一千年以后方可苏醒。

湖水干了,神仙再也不来了,村民们也从山上逐渐搬到了平地里,种田种粮,过着舒心的生活。逢年过节还会有人去洞口祭天,他们认为龙可以传达他们的心愿,让村子风调雨顺。

慢慢的,知道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也再没有人去祭天了,传说也就成了传说。

小时候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忍不住举着手电筒曾钻进去洞里过,洞口进去十米远的地方确实非常宽敞有七八十个平方,地上还有些破罐子破碗,岩浆四面凸起,却都剩下些乱七八糟的庄子,金黄金黄的,灯光照在上面发着光,有些岩浆还是透明的。明显,早就有人来打劫过,顺着走下去越来越窄,越来越黑,湿漉漉的滴着水,胆子也小,很快就都跑了出来。

爷爷说,以前经常有强盗会躲进洞里居住,洞口被封住过几年,但是又被挖开了,大家心底还是觉得不能封了洞,担心龙翻不了身或者苏醒出不来会带来厄运。

我不知道,龙被困住有没有一千年,也晓得这只是个传说,但却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无数次。

现在,跟朋友说起这个传说,他们都表示很想去看看,去拍拍照什么的,想去的朋友我当然欢迎,一定会找个长老再把这个故事讲一遍。

当地苗族特色非常浓厚,美丽苗族女孩格外漂亮。威信是红军长征途径的地方,在这里有个著名的扎西会议(威信以前叫扎西),县城的扎西会议会址还保存完整,水田的花房子会议会址也还在,如今威信县已是红色旅游胜地,好玩且有意义的地方特别多,比如鸡鸣三省的地方,天台山,湾子苗寨,一线天两合岩,长安的悬棺等,每年十月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大家也深爱苗族文化。








玲子的厨房


史记徂徕镇官路村

具泰安史志记载,泰安有三迁的历史,春秋时期泰安为无盐邑(县城)。城市坐落在今徂徕境内官路村。后迁往旧县,宋朝迁往故县,明朝定居泰安。城南为南城称为南城子村,城西南有一山因地处无盐邑取名无盐山(今无影山),建无盐庙内供元始天尊、王母、女娲等神。传说当年女娲用山上五彩石补天,此山堪称我国最早的名胜古迹。因村东卧牛石有青龙纹样故名盘龙店,西邻牟汶河(中国唯一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运河),村内由西向东有青石板铺成的崖头七座,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二十三年康熙巡察九省从此路过,被称为九省御道,遂改名官路。清未村中有旅店数家,又以官路店子而闻名。村南柏林数頃,古树参天,堪称国家级森林公园,后被退林还田。

春秋时期,宗旭为无盐邑县令,他为官清正被编录中国民间故事“青天大老爷”。

村中历代宗姓为主。宗姓始祖春秋时宋国贵族之后伯宗,繁衍至今。

泰安宗氏字辈:怀恒传西德成世界广运玉树同春

根据一九九二年续谱后续三十二辈份

连立繁荗金柞衍昌永庆其本厚恩绪长嘉泰正义志荣鸿芳惠国泽民安乐远祥

收集整理:宗成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