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習慣?

ASUKA_TSOU


上海人的習慣也是不斷變化的。首先是“吃”,喜歡吃米飯泡飯湯糰生煎大排三黃雞陽春麵,但是現在變了,也喜歡吃火鍋,水煮魚,吃一點辣。“住“的方面,以前都是用馬桶,早上沿街都是刷馬桶的聲音,凍死也不取暖。現在都是衛生間空調甚至地暖。“行”的方面,以前的黃包車有軌電車,現在是小汽車地鐵遊輪。以前習慣說“上海話”,現在也是以普通話為主了。


興海亭


這裡是說上海人有什麼特殊事情,作為新上海人不瞭解上海,是可悲的。一方面說我是新上海人,一方面又要說上海人哪能哪能,有必要不,不喜歡何必來呢……小時候的上海,家裡做什麼好吃,也會送送鄰居。鄰居也會送他們喜歡吃的東西。一到收稻的時候我和弟弟一人一隻小籃子去撿麥穗,生產隊也會給張收據,說誰誰麥穗撿到多少。因為當時我父母的工廠遷到安亭。家裡附近都是莊稼。空氣很好。樹也多。當時我們那的豆腐很好吃,大伯母每次來,我媽媽知道了就去買豆腐燒菜,冷拌。那時候確實有看不起外地的,但是改革開放後這習慣逐漸改變了。小時候別說看不起你們,上只角也看不起小隻角的,怎麼他們看不起,我們就可以去吵架,我們管好自己不是很好嗎!照現在的一些人來說,只能看見對方的不好,那好的地方呢,你們看見了嗎……每個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習慣,別老說別人。你們老是抓住別人一點點的問題擴大化合適嗎?那我問問你們,你們地方就沒有自大的人,不是打自己的臉嗎,照鏡子的時候,你們會發現,你們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櫻乃5


在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以及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上海人仍魂牽夢繞保留著許多特殊的生活習慣,主要有:

1、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慣

臘月八日,僧尼例以雜果雙弓米,遍響檀越,謂之臘八粥,亦曰佛粥。此風由來以久。顯然是上海特殊的風俗,與其他地區稍顯不同。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比如:上海的玉佛寺在農曆臘月初八一早就在門口布施臘八粥,不少民眾凌晨就古寺廟門口排隊,只為趕早喝到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以討個來年好運氣。

2、立夏要吃夏蛋

上海立夏日風俗習慣中,由於此時蛋類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總要吃蛋,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的網套套著的蛋。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柱心。因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是個節氣,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

3、上海人喬遷搬家

上海人的喬遷之喜也是一種特殊的習慣,有時也很講究。比如:有些人搬家首先進入房間的是竹竿。竹竿一節比一節高,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的生活、從事的工作從今往後將節節高升的良好願望。這以後,就先搬大件,後搬小件,最後搬細軟,依次進入新房。

4、老人過66歲生日的時候,要女兒燒66塊肉給他們吃並且不得其他人吃。

俗話說:“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父母六十六歲生日這天,已出嫁的女兒除一般禮品外,還須燒六十六塊肉以報答父母生養之恩。這是對長壽、健康、平安有一種美好期盼。

5、喪事要宴請“豆腐飯

吃豆腐羮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上海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餅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唯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由此,吃豆腐羹飯的習俗,流傳至今。

上海人的喪事給的禮金也有講究:[單數金額]外加[1塊],喪事1是順的意思,隱意:1個人走了。但不能有201、401,2、4是雙數。

6、一般上海人都有這個習慣,購買五塊錢以下的東西,幾乎不用紙幣,大都用一元的硬幣。

7、上海人在錢財方面有“親兄弟明算帳”的習慣。因為在上海海派文化中,注重AA制。所以同事一起吃飯,跟上海人就不要來這些,該多少就多少,做到誰也不欠誰的人情。因為人生最難還的是人情債!

上海雖然海納百川,但依然保持著獨有的特色。有些日常生活習慣只有在上海工作生活過的人才懂!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幾年的經歷,依我接觸身邊新上海人的眼光,在上海工作生活已有二三十年的新上海人也漸漸成為懂得上海人特殊習慣的人了!讓我們共同攜手努力,建設上海、融入上海、擁抱上海、熱愛上海吧!


趙耀俊53116982413


上海的文化是弄堂文化,以前因為居住環境狹小而且擁擠,很多人家的廚房間和衛生間是公用的,還有很多地方是公廁,早上要排隊倒馬桶的,也就有了弄堂裡生活所獨有的文化。首先,改革開放前上海的戶籍人口是以產業工人為主,上海工人老師傅生產輕工業產品是聞名全國的,造就了大批的工薪階層,就是市民味較重,喜歡“實惠”,一般做什麼事情前都會先盤算一下合算嗎?,就是“咯算伐”。其次人與人相處時面子很重要,就養成了既使家裡居住條件不怎麼樣,但出門衣服穿的總是山清水綠的“勿好坍糟事”的哪種生活方式。其三上海人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外地人只要聰明,上海人叫“頭子活絡”或者“思路清爽咯”就可以在上海“混了”,所以上海人是不排外的,但不管是上海人或者外地人只要是“做事體拎不清”哪上海人都看不起的。還有上海常住人口多且擁擠,來自全國各地成份複雜,平日裡嗑嗑碰碰的小糾紛也較多,養成了喜歡“講道理”的習慣,用“評道理”來解決小糾紛,對某人評價好或壞一般都是“伊講道理咯”或者“伊勿講道理咯”,所以有“上海人有事體評道理,東北人有事體找大哥”一說,上海人吵架的時候經常聽到的是“儂講道理伐?”。再有上海人確實見多識廣,也有許多的經驗和教訓,生性謹慎,不喜歡惹事生非的,因為怕“吃軋頭”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比如,上海人有急事過馬路闖紅燈的話,一定會將馬路二邊張望好沒車後才“安全”闖紅燈,這個是從小爺孃教會的。當然上海人最喜歡的是親兄弟明算帳。


隼科


說一下原來的印象,可能有些偏面。早上小弄堂口,一邊是拎著小煤爐生煤火,搞得狼煙動地的。〈北方是晚上多下一塊煤,封好爐子,第二天打開後再下新煤使用〉,早上生爐子,可能是節省一塊煤球吧?另一邊是一手提水桶,另一隻手拎了馬桶來刷,整個弄堂口都是“嘩嘩啦啦”的竹刷子聲音。有上班的女士路過街口賣茶葉蛋的攤位,買了一隻茶葉蛋,剝開個口子,輕輕咬了一下,用湯匙勺一點料汁澆在蛋上,慢慢品味……早餐後,阿婆們喜歡把飯鍋放在桌子上,仔仔細細的把鍋子外面擦的乾乾淨淨,然後拿個小竹籮上糧店買上1~2斤大米,再到小菜場買些小菜來,開始燒一家人的午餐了……石庫門內,永遠都是透著一股清新、整潔、有序……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我來說一個很特別的習慣吧:老派的本土上海人之間基本上只講上海話,但是,只要與外地人交流,上海人都能講一口很容易聽懂的上海普通話。也包括交流對象既有上海人也有外地人。後來還發現,很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能力。這種交流能力是其他很多城市居民沒有的。也是我25年前首次到上海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知道今天還能發現。


潞人1


上海人普遍喜歡接受西式文明和生活方式,上海人眼光高而遠,能站在宇宙去看世界。


69520448


普通的上海人自我感覺太好 有些人從錢、學識到事業方面都不怎麼樣 不知道優越感是從哪裡來的?


批判性思考


低調,不裝B,互不借錢,AA制或有來有往。對自己精打細算但不佔他人便宜,不欠別人的情。人際交往,注意個人隱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寧海安瀾


實話實說,你是問解放前舊上海人的生活習慣?還是現在的寧波籍蘇北籍上海人的生活習慣?那根本就是兩回事,他們兩者也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用上海話說那是兩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