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慾薰心!村幹部擅自砍伐千畝密林,如何喚醒頻頻失明的監管?

利慾薰心!村幹部擅自砍伐千畝密林,如何喚醒頻頻失明的監管?

▲參地與一旁的密林對比強烈。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沈度

存在“毀林種參”地塊面積2722畝,省市森林公安部門已立案10起,9人被採取強制措施,其他仍在核實中。4月21日下午,黑龍江省尚志市委宣傳部發出通報,證明村民舉報“6000畝林地疑被毀林種人參”基本屬實。

前有秦嶺深處建起別墅群,後有曹園、袁府等私家園林拔地而起,頻頻曝光的違建毀林佔地事件,讓人不禁追問:為何反覆強調保護生態,生態卻仍然屢受重創?

利慾薰心!村幹部擅自砍伐千畝密林,如何喚醒頻頻失明的監管?

▲秦嶺違建別墅被拆除。

縱觀這幾起事件,不難發現極強的相似性。其一,利慾薰心。就拿“毀林種參”案來說,若按村民舉報的6000畝林地算,如不考慮成本支出,外包5年即可獲利六七千萬元。誘惑之下,先擔任帽兒山鎮孟家村村長、後任村支書的王洪義,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也敢於大肆濫砍濫伐。

其二,監管皆淪為“睜眼瞎”。即便有人舉報,即便監管部門知情,佔地或毀林之舉,竟都能一路綠燈地順暢進行,破壞性不斷升級。面對輿論追問,相關監管部門又往往習慣於“踢皮球”,似乎監管鬆軟並非個人責任。比如,黑龍江省尚志市林業局嶽局長就表示,當地林場情況複雜,管理混亂,涉及到七家管理單位,去現場調查被毀林地所在位置,才能確認執法主體。

巨大的利益與鬆軟的監管之下,違規現象有了廣闊的滋生空間,“防微杜漸”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也就成了一種必然。林地、農田等綠色資源一經破壞,短期內難以恢復。應當如何讓管理關口前移,管住伸向自然的黑手,喚醒屢屢失明的監管?

利慾薰心!村幹部擅自砍伐千畝密林,如何喚醒頻頻失明的監管?

▲“袁府”內部。

怎麼想,決定怎麼幹。從源頭上講,當然是要在靈魂深處樹立起保護環境、守衛生態的重要性。這些年,綠色發展漸成共識,道理人人都懂,但一旦落實到具體行動,很多人又會立即跑偏,“說一套做一套”。

究其根源,生態環境屬於公共產品,違法者很難因為破壞生態的行動,而立馬自嘗生態苦果。換言之,生態環境自身的“反制”手段,往往需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累及眾人,既缺乏針對性,也不夠即時。正因此,監管必須強起來、硬起來,以罰到痛處的力度,讓違法者儘早受到教訓、讓圍觀者不敢效仿,為脆弱而寶貴的自然資源撐腰。

與此同時,對違法違規的惡性行為必須加大宣傳、以儆效尤,讓每一起案件都成為全社會的綠色公開課。比如此次,官方通報不能僅有初步調查結果、處理人數,而缺少事件來龍去脈、相關人物違法情況等詳細內容。村領導何以膽大包天?監管為何失靈?林場管理“九龍治水”的情況是否真的存在、又當如何改善?相關疑問必須釐清。

利慾薰心!村幹部擅自砍伐千畝密林,如何喚醒頻頻失明的監管?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目前的監管常有失職、失責、失察等不作為現象,那便必須讓監管部門接受人民的監督。暢通監督渠道,做到“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回答好“誰來監督監管部門”的問題,為自然資源上好“雙保險”,也許才可能真正告別“調查總在曝光後”“處理總在破壞後”的尷尬。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