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人的一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智享·乐见

在上期推送中,我们一起分享了《弟子规》中“泛爱众”的最后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亲仁”部分的内容。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同样是人,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很多,仁义博爱的却很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如果是真正仁德的人,人们自然会敬畏他,仁者言语正直也不会谄媚。

从孔子创立儒学伊始,仁就是其核心理念,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仁观念不断被赋予更加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最终上升为一个标志宇宙、人生终极存在的本体性概念,也成为了古人建构情感生活、伦理政治生活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上百次,并且围绕“仁”的概念与含义孔子展开了多次讨论,这足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仁”的重视。

//

仁是一切美德的总和

//

在上古三代氏族社会背景下,仁所针对的是大群体中的他人,仁的最初意义是一种对亲近的他人的良善的态度与行为。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氏族社会解体,宗法制度的崩溃所带来的开放、流动的社会空间推动着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谓仁者爱人。从孔子开始的仁的这一基本意义视域成为其后 2000 多年儒家仁论的最基本的视域,以家为本、面向他人,使仁成为一个切身而又宏大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如果孔子的仁仅仅作为爱亲、爱人这一主要德行的话,那么仁观念就很难成为儒家学说的根本。实际上,从孔子开始,仁观念就已经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深邃的内涵。分析《论语》一书中关于仁的论述,就会发现,孔子在不同语境下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回答,仁就是各种德行集合起来的全德。

悦读 | 《弟子规》:人的一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人类不能割断历史、脱离传统,不善于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民族,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民族,只能是苍白、弱智的民族。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蒸蒸日上,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比如人情冷漠、道德沦丧、惟利是图、拜金主义等现象,常伴随在我们身边。这正是因为我们缺乏“仁者”的精神,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呼唤“仁爱”精神的回归。“仁爱”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

//

仁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

现代社会信息畅通,交流广泛。人们的思想文化多元化,利益追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分层多元化。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并走向和谐? 我们认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作为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追求。“忠恕”、“仁爱”原则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注解了“仁者爱人”的原则。

悦读 | 《弟子规》:人的一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一个一生尽善而无怨无悔的人,必定是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完美的人。现代社会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公仆精神”、“雷锋精神”、“奉献精神”,亦是“仁者爱人”人文意蕴的最好注脚。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没有容忍他人、理解他人的气度,便不会产生仁爱之心。互相理解,推己及人,和平共处等是构建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前提。“仁”总是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它要求我们发掘内心的善性和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培养、扩充和发散,从而形成鲜明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救赎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能超越具体的物质需求而指向崇高的精神世界。

《弟子规》中“亲仁”的部分一共4小段48字,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第1、2小节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分享《弟子规》的其他内容,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图文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