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一、丁公陶文

“丁公陶文”指的是在山东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的刻字陶片,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笔画流畅,多为连笔,排列较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已脱离刻划符号和文字画阶段。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丁公遗址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刻字陶片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丁公陶文


这块刻字陶片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右起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绝对年代在距今4100~4200年之间。

二、丁公陶文释读

(1)甲骨文的源头之一

陈公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学者、殷周金文研究专家。陈先生认为:

邹平所出陶片,乃是龙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遗存,其上的刻字,实际上是上承大汶口文化中所谓的“日月山”陶文,而下接二里头、二里冈、藁(gǎo)城陶文的一系列属于殷商文字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陈公柔赠书



邵望平,北京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邵先生认为:

“在以象形、表意为主的方块字系统发展中,丁公陶文恰处于大汶口文化单体意符与甲骨文的中介位置上。正与其赖以产生的龙山文化社会具有相当的中介性质。”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邵望平



(2)与甲骨文质地有异、书体不同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先生认为:

后世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别,也许在上古已有其萌芽。丁公陶文或许就是当时的俗体。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李学勤



(3)与甲骨文不同系统的另一种文字

王恩田,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山东省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长,山东古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王先生认为:

通过对比城子崖陶文、金文分析,认为丁公陶文使用连笔,字的写法,结构与甲骨文、金文有很大差距,似应属于东夷文化系统的文字。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王恩田



(4)被淘汰的古文字

裘锡圭,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裘先生认为:

并不是一种处于向成熟的文字发展的正常过程中的原始文字,而是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裘锡圭



高明先生曾明确指出:“汉字的起源绝不是只经一次试验即走向成功的,而是经过无数人的探索,若干次的试验,经过反复创造、使用、淘汰;再创造、再使用、再淘汰,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失败过多少次,最后才找到能适应汉语特点和要求的象形字体。”

对于丁公陶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抱怀疑态度,个别学者则持否定态度。尽管如此,“丁公陶文”发现的意义是不容质疑的,它为探讨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